女娲补天
导语: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
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
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远古时代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上古时期,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因为争夺帝位而大战。
此次战斗激烈异常,火焰遮天蔽日,洪水铺天盖地,天崩地裂。
最终,共工战败。
共工心里十分不甘,于是败走不周山,用无上神力,撞到不周山!
不周山是天柱,支撑天空。
不周山坍塌,顷刻间,天空也塌陷一半。
据说,天空塌陷的位置正好是天河所在,因此,无尽的天河之水从坍塌的窟窿中流出,淹没大地。
洪水爆发,人类缺少食物,被饿死的、被淹死的不计其数。
女娲看到大地被洪水淹没,淹死、饿死的人类遍地都是。
外加猛兽横行,不少人丧生猛兽之口。
女娲看着自己辛苦造的人类一个个死去,心里十分疼痛。
于是,女娲挺生而出,斩杀猛兽,并且帮助人类躲避洪水。
可是洪水的根源是塌陷的天空,怎么办呢?
女娲想了很久,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炼制仙石,来补上天空的窟窿。
可是,纵使女娲神力盖天,却也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女娲为了炼制五彩仙石,四处奔走,在茫茫大地之上,收集仙石无数。
然后,女娲踏遍遍涉群山,选择了天台山。
这里山高顶阔,水足石多,是炼石的理想地方。
女娲在天台山上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了块厚12丈、宽24丈的五色巨石。
巨石散发出无尽的五色霞光,照耀天地。
女娲对巨石极为满意,于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时间,炼了36500块五色石,连同前面的那块共36501块。
炼制好五彩仙石之后,女娲开始了艰辛的补天工作。
女娲以雷电为车,神龙居中驾辕,青虬配以两旁,女娲手举数万块五彩仙石,把已碎的像渔网似的天一点点的补了起来。
整个补天里程中,女娲共用了36500块五彩仙石。
剩下的一块仙石成为后世十大神器之一的女娲补天石(又称之为补天石、女娲石)。
女娲苦思冥想,终于想出可一个解决办法。
女娲云游天下的时候,发现一只庞大无比的神鳌。
神鳌四肢粗壮,完全可以当做新的天柱。
于是,女娲来到东海,找到神鳌。
神鳌见女娲补天为众生,便将自己的四肢主动献出。
女娲念神鳌有功,并且砍掉神鳌四肢于心不忍,于是将自己的衣服送与它,从此龟游水不用腿而用鳍了,并且有坚硬的外壳。
女娲将神鳌的四肢立于四方,支撑天空。
从此,坍塌的天空变得稳定。
女娲补天用的仙石是五彩之色,在天空中亮晶晶的,化成星星。
天空虽然补好了,但是却布满了裂痕。
时间久了,天空就会再次坍塌。
女娲为了此事,苦思冥想。
女娲补天后,洪水归道,天地定位,普天同庆。
但是,横行的猛兽依然众多,其中以黑龙为首。
黑龙勇猛,实力强大,吞吐间,无数人丧命。
女娲找到黑龙,用昆仑山仙木制成的木棍将其击杀。
黑龙一死,其他妖兽便逃之夭夭,躲藏起来。
天地安定后,人们在天台山迎女娲归朝,女娲也十分欢喜。
到天台山后,大家看天下的儿女们生活安然,高兴地吹起了笙箫。
后世,更建立了女娲庙,祈求女娲娘娘保佑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