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典型案例分析报告一、记叙文《看自行车的女人》2014中考记叙文阅读有四道小题,较往年减少一道,分值16分。
这四道题分别从概括、赏析、写作思路、和主旨理解等四个几个方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较往年常考的题型来看有新的变化。
今年增加了分析写作思路这类试题,这种题型以前河南省没有出过,很多考生不知从何下手。
最后一个小题,看似开放性试题,但是属于理解主旨类,如果不注意主旨理解的话,可能也会出偏差。
其他题目难度不大,都是常见常练题型。
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这次考试的案例进行分析。
第7题: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4分)全市平均分3.49从这道题的题干来看,这种概括题的主语(主要人物)已经确定,其实就是把几件事概括出来就行了,比概括全文的难度要小得多。
从全市的平均分3.49分来看,考生记叙文的概括能力还算是不错。
失误分析:1.答非所问,对象表述错误(搞错对象)。
本题问写了看车女人哪几件事,但不少学生概括成了“我”怎样。
例:“我因为没有零钱,欠了她两毛钱”,“我又去商场付她钱”等。
2.理解错误。
例:“她帮我看车一直等我出来,把东西交给我”。
3.表述时重点不当。
例:“一位同事让我写表扬信。
”例:我去商场没买到合适的东西,没有零钱,所以没有给她存车的钱。
(0分,重点失当)4.概括不全面,少事件。
例:1.她的包被胖女人抢走。
(1分);她不收我的停车费。
(1分)她帮别人看自行车。
(0分,不属具体事件)5.不会分点表述,得分点不清晰。
建议:在做一类概括题时要注意,首先要分清几件事的起止段落或地方。
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
概括几件事要稍微简单些,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做简要概括即可。
例:被一个丢了包的胖女人抢了她的钱包。
2. 我取车时忘带零钱,她没有收费。
3.她不要我补的钱,还帮我捆箱子。
4.她黑夜中等没来取车的顾客。
第8题:品读第3段和第6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4分)全市的平均分3.06分这道题是一道半开放性质的赏析题,和河南省以往的试题一样,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阅读的个体差异,即不指定具体的句子,而是给一个范围,只要在规定范围内找到关于人物描写的句子,然后做方法赏析,这种题型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没有什么难度,只要能认真审题,找准相关语句,结合文章分析到位就能得满分。
失误分析:1.主要表现在审题不仔细,不能严格按要求逐项答题。
空项现象特别突出。
两个段落只写一个,或只写其中一点。
或没写角度,或不结合语句,或没有结合原文分析。
例1:第③段:运用外貌描写,写出她的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1分,不注意审题,没结合原句)第⑥段:(空)例2:第③段:从衣着上看,她非常穷苦,从“呈现着莫大而无助的惊恐”可看出她内心的无助与无奈。
(1分,没写描写角度)第⑥段:从她“把头往树上一抵,呜呜哭了”可以看出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写出了她的无助。
(1分,没写描写角度)2. 术语表述不准确,如“外貌描写”说成“外形描写”、“形象描写”、“衣着描写”,“动作描写”说成“行为描写”。
例2:第③段:从衣服上来描写。
旧迷彩服、老式布鞋等写出了她生活贫困;“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无助的惊恐”写出她的无助。
(1分,描写角度用词不当)由此题得到教训是:看似简单、常见的题目也要审题,严格按照题干的要求答题。
第9题: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为例进行分析。
(4分)全市平均分1.28分这道题目其实是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属于阅读中的综合分析。
这类题性灵活性强,答题没有什么固定的思路或模式,所以有些考生觉得这种题无从下手,郑州市平均分是1.28分。
这道题的关键是首先明白什么是“理性思考”,理性思考其实就是文章的主旨,这一段的主旨义,作者是如何得到这样的主旨的?这其中也还要涉及到表现手法。
其实只要把文章的内容进行一下分类整合,结合写作手法和具体内容的阐释清楚这一段的主旨义即可,这样就很容易找到思路。
失误分析:1、读不懂题意:不知道“理性思考”的意思,答成了人物分析、原因分析、内容求证等;例1:因为作者没有零钱,以为她会往不好的方面想,没想到她说不用给了,这是她对作者的理解。
(0分卷)例2:因为“我”从她身上看到了美好的、社会需要的品质。
2、读不懂文本或表意不准确,如没钱存车,给了一百元钱说不用找了等。
3、不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或不结合第7段进行分析。
题意要求以第⑦段为例来分析,答题时扯得过远,如扯到第⑧段要付欠的两毛钱。
4、将文章的手段手法和句段的作用混淆在一起或堆砌各种术语,如悬念等。
例:“我”以没有零钱为说,问她能不能找开,她却怔了一会儿说不用了,说明她的善良。
最后说很稀奇,引造悬念来说明,先用手法,在用事例来告诉我们。
5、不理解题意,不能从“表现手法”角度答题,没有思路。
例:因为当作者拿出那一百元钱交停车费时,她并没有怀疑和猜度作者,这让作者十分感激。
例:因为“我”从她身上看到了美好的、社会需要的品质。
6、误从分析人物形象、性格角度分析。
例:作者通过对比,通过别人和看自行车女人的反应进行对比,突出了看自行车女人的热情,有人情味,反应了世间人情的冷漠。
从这道题得分情况看全市平均分1.28分,扣2分的学生相当普遍,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题干的意思,答题没有思路,不得要领。
复习建议:要让学生写学会审题,明白就题答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用固定格式答题,另外要注意这类试题的训练,这种题目形式多样,非常灵活,让学生真正学会分析文段的内容。
第10题:从全文看,“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4分)全市平均分1.93分。
这道题的特点是围绕文章主旨,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是理解文章的核心,这道题最能考查出考生是否全面理解文章。
从得分情况看,这道题的得分情况很不理想,主要原因如下:失误分析:1.只有对事件的表述,缺乏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提升或太笼统。
如美好品质、宝贵精神等;例:看车的女人看着我的车和拎兜。
例:因为“我”从她身上看到了许多美好、社会需要的品质,想让人看到她,看到这种品质并学习。
拒绝对别人的猜度。
2.从写作目的角度看,缺乏与末段的联系、缺少典型性的提升,缺失第二部分的答案点。
没有抓住最后一段的中心意思。
例:因为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而且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工作认真刻苦,弱者也该拥有平等,最起码的平等。
(这个答案大多引自文段末段的前后句子)例:因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平时辛苦劳累,又瘦弱,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怀;她不计较小事,乐于助人,有责任感,为我和其他人做了不少好事,应该表扬;“我”也想让她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3.单纯列举事例或只分析人物品质。
例:因为那个看车女人她不占小便宜,车主的东西忘了拿,就在那等待着失主。
4.未结合“全文”;照抄原文。
文本理解错误。
例:因为看车女人的行为让我开始敬佩她,她身上有着诚实守信、敬业敬职、乐于助人的品质,这些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发扬,所以“我”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
(1分卷)学生失分原因在于答题没有思路,没有多角度深入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动机、原因,不明白该题的实质就是要分析写看车女人的多个方面原因,即要答:写看车女人,是因为1……2……3……。
建议:训练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多角度性,另外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因素:1.审题,如必须要结合全文答。
2.答题思路要清晰,即知道从哪些方面去答题。
3.答题内容要完整,语言表述要准确。
二、议论文《阅历与读书》现代文阅读二考查的是议论文阅读,今年的议论文阅读有难度,考查的还是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但是灵活性强,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提升。
第11题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分)全市平均分1.40分本道题考查学生概括中心论点的能力。
从这道题的得分情况看,考生对议论文的概括能力较记叙文有较大的差距。
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是议论文要考查的重点,只有找准中心论点,才能理清论证思路,把握整体,深入思考,从容应答。
本题的难度在于如何全面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很多考生只能找到部分论点,对全文的整体阅读分析不到位。
失误分析:1.不知论点如何表述,如“阅历与读书”,把论题作为论点了。
2.概括不全面。
例1:“读书与经历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学习或自大而荒废读书。
”例2:“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阅历和读书要相辅相成可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例3:“阅历与读书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的学习。
”3.只照抄原句,缺乏概括。
如:“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
”答这种题目要注意:1.审题。
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可全抄,即可以适当照抄原句,但是要有自己概括的部分,或者把文章中的句子进行一下组合。
2.论点表述要完整,能覆盖全文。
复习建议:注重议论文的概括训练。
多训练论点提炼这类题型,而且是复杂一些的论点,不是用文章原句就能简单概括的。
第12题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全市平均分0.93分本道题考查能抓住重点,题型新颖,导向正确。
出得也非常好。
这道题是一道常规题,学生答起来并不算难,但是得分也不够理想。
主要原因如下:失误分析:1.只有术语,不见结合内容。
①照应主题,升华主题。
总结全文;引起读者读阅读兴趣;举出了张潮在《幽梦影》中的话语,引出中心论点,点明主旨,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2.答题的语言表述不够严谨,文体不分。
例:总写阅历与读书的过程,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做铺垫,吸引读者兴趣。
(记叙文语言表述)3.表述不完整。
要点不全。
如:例:引出本文的论题,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出下文阅历与读书的论证关系,作为本文的论据。
复习建议:本道题考查某段在文中的作用。
一般可以从内容、结构、艺术三方面回答。
用意在于让学生明白段落作用,规范答题。
第13题请简要分析第3段的论证思路。
(4分)全市平均分2.06分。
论证思路这类题型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要的满分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题,类似于记叙文的第9题,考查学生对文段思路的分析。
不过侧重点不同,论证思路考查包括考查学生对段落分层,段落中心论点的判断和概括,论证方法及作用,开头结尾的作用等多个方面的能力。
从得分情况看这类试题普遍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在平时的备考中也能充分重视并让学生练习。
失误分析:1.答题思路不清,不明白怎样作答“论证思路”;只是简单概括文意。
例:先提出如何丰富阅历,又说经历不等于阅历,再说了经历的认知和阅历的认知,最后写只有勤于反思的才能在经历中领悟人生的真谛。
2.考生把论证方法和说明方法、修辞方法混淆,把论证思路理解为名人名言。
例:运用了举例子的论证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阅历与读书两者的好处。
(论证方法术语不准确)3. 论点和论题概念混淆;结尾一句是本段论点没有看出来。
例:运用了道理论证,先点明论点阅历的丰富与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再说明经历与阅历的不同与差距,总结出如何让经历升华为阅历的方法,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便捷的方法为读书,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语言精练,层层渐进,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