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全国卷I高考化学双向细目表及考点对应知识点总汇

2019全国卷I高考化学双向细目表及考点对应知识点总汇

2019 年全国卷I 高考化学双向细目表命题区间一化学基本素养的考查角度一关注“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1.高考有关“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 试题的选材热点总结(1) 安全与健康——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食品添加剂;有关化学与健康方面的材料等。

(2) 大气污染雾霾——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 、PM2.5)过多,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排放的废气(如:冶金、窑炉与锅炉、机电制造业等)、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酸雨(pH< 5.6) ——大气中含硫氧化物、含氮氧化物过多,与化石燃料的燃烧、工业废气的排放(如硫酸、硝酸的生产、冶金)、雷电等有关。

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氮氧化物过多,与汽车尾气、化石燃料的燃烧有关。

(3) 白色污染——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

(4) 能源清洁能源天然气、氢气等在燃烧时不产生烟尘的能源;化石能源天然气、石油和煤等能源;绿色能源 —— 不产生负效应的能源,如氢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能、太阳能、核能等。

(5) 无机材料一般可以分为传统的和新型的无机材料两大类。

传统的无机材料是指以二氧化硅及其硅酸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制备的材料,因此又称硅酸盐材料,主要包 括水泥、玻璃和陶瓷。

新型无机材料是指用氧化物、氮化物、碳化物、硼化物、硫化物、硅化物以及各种非金属化合物经特殊的 先进工艺制成的具有某种优异性能的材料。

2.绿色化学的特点研究对环境没有任何副作用的化学试剂、化学制品和化学工艺。

它包括:(1) 开发绿色反应,将原子利用率提高到 100%;(2) 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3) 选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剂; (4) 使用无毒无害的溶剂; (5) 发展“绿色工艺”; (6) 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

(4) 钡餐、重晶石: BaSO 4最新开发利用的能源,如氢能、风 角度二 关注生产和生活中的常见物质1.熟记常见物质的俗名及化学式(1)明矾: KAl(SO 4)2· 12H 2O(2) 胆矾、蓝矾: CuSO 4· 5H 2O (3)绿矾: FeSO 4· 7H 2O(5)孔雀石(铜绿):Cu2(OH) 2CO3(6) 水晶、石英:SiO2(7) 纯碱、苏打:Na2CO3(8) 磁性氧化铁:Fe3O42.熟记生活中的下列物质(1) 无机盐净水剂:氯化铁,硫酸亚铁,硫酸铁,硫酸铝,氯化铝,明矾。

其原理均是无机盐电离的金属阳离子水解形成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铝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一起沉降下来。

注:K 2FeO4是强氧化剂,还原产物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是新型净水剂。

(2) 常见的消毒剂:①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产生具有杀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的消毒剂,其有效成分常以有效氯表示。

包括:氯气、漂白粉(氯化钙与次氯酸钙的混合物)、次氯酸钠(84 消毒液)、次氯酸钙(漂粉精)。

②过氧化物:过氧化氢(H2O2)、过氧乙酸(CH 3COOOH) 。

③其他:二氧化氯、臭氧、SO2、KMnO 4、75%的酒精、苯酚。

(3) 漂白剂:漂白粉、次氯酸钠、SO2、过氧化氢、过氧化钠、臭氧、活性炭。

(4) 干燥剂:浓硫酸(不能干燥NH 3、H2S、HI)、生石灰(也可作食品干燥剂)、无水氯化钙(不能干燥氨气)、硅胶可作(袋装食品)干燥剂、P2O5(不能作食品干燥剂)。

3.常见无机物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归纳命题区间二化学反应与常见反应类型角度一正确理解表示物质及变化的概念1.准确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2.正确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1) 从宏观上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

这里的新物质生成所能实现的仅是原子与分子(或离子) 的相互转化,在整个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

一种原子变为另一种原子涉及原子核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2) 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又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 晶体、SiO2 晶体的熔化,分别破坏了离子键、共价键,但属于物理变化。

(3) 从能量上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过程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有的有能量变化,有的无能量变化,如气体与气体之间的扩散等。

(4)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未必有化学变化,观察到一定的实验现象并不一定是发生化学变化造成的。

3.化学反应 “5 种”分类方法4.化学反应与热能的关系(1)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发生化学反应时旧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所放出的能量不相同,其关系可用下图表示:① E 反<E 生或 E 1>E 2,反应吸收能量; E 反>E 生或 E 1<E 2,反应放出能量。

②反应热: ΔH =E 生-E 反或 ΔH = E 1-E 2。

(2) 从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图认识反应热化学反应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及数目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按反应进行程度和方向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 非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可逆反应 不可逆反应吸热反应放热反应角度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规律性判断1.辨析4 对概念,理清知识关系2.警惕三个易错点(1)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可以是不同反应物,也可以是同一反应物;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可以是同一物质。

(2) 具有氧化性的物质和具有还原性的物质不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例如SO2 与浓硫酸不能发生反应。

(3) 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

如H2O2与FeCl2反应时作氧化剂,而与KMnO 4 溶液反应时作还原剂。

3.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1) 强弱规律①比较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②判断反应能否进行:由强制弱。

③判断竞争反应的顺序:强者优先。

(2) 价态规律①判断表现氧化性或还原性:高价氧,低价还。

②判断“歧化”反应、“归中”反应元素化合价变化。

③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只靠拢,不交叉”。

(3) 守恒规律①计算反应中转移电子数;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物质间的数量关系;氧化产物或还原产物中元素的价态。

②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角度三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的判断1.离子大量共存的判断方法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准则:看离子在所给条件下能否反应。

其判断步骤:先看条件,后看反应。

(1) 先看条件——题干条件一看准题干要求,需辨别的离子组是“大量共存”还是“不能大量共存”,是“可能”还是“一定”。

二看准附加条件,如①溶液的颜色,若为无色溶液,则MnO 4-、Fe3+、Cu2+、Fe2+等有色离子不能大量存在;②溶液的酸、碱性;③特定离子或分子的存在等。

(2) 后看反应——所给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熟记发生离子反应不能大量共存的几种情况(3) “5 点”特别提醒①澄清溶液不代表无色。

②含有大量Fe3+的溶液,隐含是酸性溶液,并具有强氧化性。

③含有大量NO3-的溶液,隐含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④含有大量AlO 2-的溶液,隐含是碱性溶液。

⑤能发生双水解反应的离子也可能大量共存。

如:NH4+与CH3COO-、CO23-,Mg2+与HCO 3-等组合中,虽然存在相互促进水解的情况,但水解程度较小,在溶液中仍然能大量共存。

2.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技巧(1) 观察离子方程式中的符号是否正确、合理,如非可逆反应用“===”,可逆反应用“”,气体符号为“↑”、沉淀符号为“↓”。

(2) 离子方程式中必须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有难溶于水的物质(如AgCl 、BaSO4等)、难电离的物质(如弱酸、弱碱等)、非电解质(如SO2、CO2等)、单质(如O2等)。

(3) 离子方程式中的微溶物[如Ca(OH) 2 等]有时用化学式表示,有时用离子符号表示。

作为反应物时,若为澄清溶液则写离子符号,若是浊液则写化学式;作为生成物时一般写化学式。

(4) 注意酸式盐中酸式酸根离子的书写方式,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如NaHCO 3 在水溶液中的离子是Na+和HCO 3-,其中HCO3-不能写成H+和CO32-;而强酸的酸式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必须拆写,如NaHSO4 在离子方程式中应该写为Na+、H+和SO24-。

(5) 注意灵活应用电荷守恒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判断离子方程式是否正确。

角度四无机物转化过程的综合考查(1) 满足此关系的有Na、K、Ca。

(2)。

O2 O2H2O(3) 化合物A――2→B――2→C――2→酸,满足此条件的有CH4、NH 3、H2S。

2.熟记下列变化过程的现象(1) 氯气:新制氯水呈黄绿色,光照有气泡生成,滴加石蕊溶液,先变红色后褪色;遇湿润的淀粉-KI 试纸试纸变蓝;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

(2)溴(碘)水:加入四氯化碳溶液分层,上层接近无色,下层接近橙(紫)色。

(3) 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的颜色;通入Na2S 溶液会产生浅黄色沉淀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褪去。

(4) 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遇氯化氢产生大量白烟。

(5)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继续通入浑浊又会变澄清,加热溶液又变浑浊。

(6) 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由白色立即转变为灰绿色,最后转变成红褐色的Fe(OH) 3。

(7) 浓硝酸:无色试剂瓶中长期放置呈黄色;加入铜片,剧烈反应,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颜色加深。

(8) 焰色反应(物理变化):黄色火焰,含钠元素的物质在无色灯焰上灼烧;紫色火焰,含钾元素的物质在无色灯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3.牢记常考离子的检验方法与现象(1) 常见阳离子的检验(2)常见阴离子的检验命题区间三阿伏加德罗常数及应用角度一一定量物质中微粒 (共价键 )数目的判断1.宏观量(m、V)与微粒数的换算公式物质所含微粒(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和电子等 )数目的计算公式为 N = n ·N A ,因此确定微粒数目(n),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化学计量间的换算关系如下:[说明 ] ①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目的多少均与温度、压强无关。

体积无关。

2. 熟悉每摩常考物质中指定微粒 (共价键 )数目 (1) 求微粒数目举例判断正误注意事项①1 L 0.1 mol ·-1L K 2CO 3 溶液中含有 K +数目 为0.1N A×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b.溶质中和溶剂中都 含有的微粒c.是离子还是官能团②1 L 0.1 mol ·-1L H 2O 2溶液中含有 O 原子数 为0.2N A×③1 mol Na 2O 2 中含有的阴离子数为 2N A× ④1 mol —OH 中含有的电子数为 10N A× ⑤1 mol OH -中含有的电子数为 10N A√ ⑥1 mol 熔融的 KHSO 4中含有 2N A 个阳离子×⑦氢原子数为 0.4N A 的甲醇分子中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为 0.4N A×(2) 求共价键数举例判断正误 注意事项(N)的前提是确定目标微粒的物质的量 ②物质的量浓度的大小与所取溶液的3.判断混合物中指定微粒数目的常用技巧——求同存异角度二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综合考查1.常考电子转移数目的判断总结2.规避阿伏加德罗常数判断的陷阱命题区间四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角度一微粒结构与化学键1.一个信息丰富的粒子(原子或离子)符号2.微粒间的“四个” 数量关系(1)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 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3) 质子数=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4) 质子数=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