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构建
摘要:笔者从事高校辅导员多年,实践中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有来自外界的社会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
怎样从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是当务之急。
本文正是以此为核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构建做了深刻研究。
望给辅导员们以启示。
关键词: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价值观生命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251-01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透析
随着全国各大高校的扩招、社会的进步,教育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总体素质在提高。
他们要求上进,思想活跃,知识面在拓宽。
人生观价值观也比上一代有所进步。
其次,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部分学生的享乐主义也随之产生。
认知方面的差距和不能准确地认识自我导致了大学生心理上产生自我冲突、自我偏激。
他们或表现为自以为是、唯我独尊;或表现为悲观堕落、自暴自弃、情绪失常。
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忽而高涨、忽而低落压抑。
抗挫能力大大降低,给大学生学习和人际交往带来很大障碍。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所以了解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有来自外界的社会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
社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但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内部动力。
这也就是说明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对自身需求进行调整,化外部力量为内部动力,使之成为自我发展的驱动力。
可见,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构建也就是大学生在对外部环境的舍去基础上,根据自身已具备的经验,主动地对自己的心理品质进行构建,逐步形成优良的心理习惯,并由此导致人际关系和谐,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建立健全完美人格,拥有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所以,在大学阶段,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自我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尤为重要。
2 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心理健康自我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所谓生命价值观,实质上就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认识,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这种生命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行为。
可见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自我教育进行引导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这种引导主要表现在:平衡大学生的心理偏差、积极改善大学生心理极端问题、保证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
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的生命价值观,使大学生充分认识我们生命的宝贵和伟大,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热爱生命、积极地为自己的人生创造闪光点,提升生命价值,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目前大学生对生命价值观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大多数大学生知道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宝贵,并接受之。
(2)大学生多数都能面对“人终有一死”这一自然规律,并对之有正确的认识。
(3)对于近些年大学校园里的“自杀现象”,大学生只能有模糊的认识,认为不可思议。
(4)大多数大学生渴望得到生命价值观和心理健康的系统教育。
(5)很多大学生希望自己的心理健康方面和价值观方面能够和谐统一,并健康发展。
(6)金钱观是现代大学生所面对的心理障碍,他将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需要正确引导。
现代教育实践表明:只有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才能真正的完成我们的教育使命。
生命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在自我教育中,自身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大学生根据自身心理的实际情况,考虑现实社会发展状况,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自我思想的发展变化,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整,从而在生命价值观上达到健康的心理状态。
那么怎么引导大学生做到呢?首先,指引大学生对自身要有客观认知。
平时要学会常常自省,通过和别人的对比中,看到自己心理上的问题和差距。
还要学会从处理日常事务的成功和失败中发现问题并从中学到处理问题方式方法,提高自身能力。
其次,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要学会自我批评。
每个人都有缺点,大学生要学会在自我批评中进行反思,及时找到心理上的缺陷,自我反省,及时自我调整,向着完美人格靠拢。
3 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关注尤为重要
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学新环境的心理适应问题,如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交往环境等。
大学生面对这些新问题常常因为没有经验、准备不足等原因不知所措,进而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导致困扰、焦虑、孤独、疲倦等心理不健康现象。
首先,从中学到高中的转变,学校的培养目标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基础教育变成应用性技能教育。
这种转变使得大学新生必须改变学习方法,树立“学习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思想,及时改变观念,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其次,大学生活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浪漫,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会打击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积极性。
结识的新同学都是各方面的佼佼者,自己不再是老师眼里的掌中宝。
重新认识定位自己是所有大一新生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
再者,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也是大学生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大学生要改变高中背书的学习方法,学会理解和概括所学内容,提炼重要信息。
技能为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最后,大学新生离开了父母的怀抱,要学会新环境的人际交往方式。
住集体宿舍、吃食堂都会和同学管理人员发生交往。
怎样协调各种关系是大学新生必须学会的心理调整方式。
以上这几种不适应问题如果在入学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将影响大学生整个四年的生活学习,更会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所以,通过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来主动的适应大学新环境将对以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构建
众所周知,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常常会导致各种精神疾患,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其中,人格不健康属首要因素,表现在学习、价值观、婚恋观等取向上。
寻其原因,教育本身的忽略、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网络制度的不健全都有可能导致大学生人格不健全。
那么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要进行自我修养的培育。
自我修养是一个个人素质提高的过程,它包括自我管理、自我领悟、自我提高。
大学生要在此基础上正确的认识定位自己。
对自己的优点和能力要充分肯定,对不足之处要能正确认识并克服。
其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正确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中国是个传统文化古国,文化的熏陶更应该使大学生在做、行、卧、言谈举止等方面传承文化的精髓,养成朴素、恬淡、谦逊、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极为有益。
再者,人格健全还需要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最后,完成人格健康必须要求大学生具有坚韧性人格。
所谓坚韧性人格就是用来描述那些体验高度的生活应激,但表现出一系列的态度、信念和行为倾向而使自己免于疾病的个体。
它包括了承诺、挑战和控制三个层面。
坚韧性人格对心理健康不能起直接作用,但是它对健康人格的完成起到促进作用,并推动大学生对各种生活学习压力的挑战,增强自信和战胜各种困难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