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 思维形态的基本规律
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概念、命题都具有自身的同一性。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概念、命题的运用都保持确定性,不把不同的概念、命题混淆起来,不随意地把一个概念或命题换成另一个不同的概念或命题。
二、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会犯以下逻辑错误:
(一)“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
第三章
在上一章中我们了解了关于概念、命题和推理的一些一般知识,在这一章中我们将介绍了对这些思维形态起作用的几个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些规律为人们运用概念、命题和推理提供了起码的准则,也为逻辑学研究思维形式提供了出发点和基础,因而也被称为逻辑基本规律。
第一节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2)卖小狗的姑娘
(3)遇难船员
(4)小干部
(5)世界奇闻
(6)人世间的经典
(7)悬殊不大
(8)刑警队长
(9)雪山飞狐
(10)射雕英雄传
(11)看相的
三、要正确理解和运用矛盾律
矛盾律的作用是保证思维的一致性、无矛盾性。思维的一致性、无矛盾性,同思维的确定性一样,也是正确思维所必须具备的。无论是日常思维,还是科学理论,都不允许有自相矛盾。在论证中,人们常常通过揭露矛盾来进行反驳。
违反了充足理由律的要求,会犯以下逻辑错误:
(一)虚假理由
“虚假理由”即以虚假的命题作为理由。
例:
(1)宇宙的中心
(2)呆气
(二)预期理由
“预期理由”即以真假尚未确知的命题为理由。
例:
(1)气功治癌
(2)飞碟
(三)推不出
“推不出”是指理由与推断之间无逻辑联系或无充分的逻辑联系。
例:
(1)澄子寻衣
(2)公园免费只为方便
第三节
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能既不真又不假(或:两个互相否定的命题不能同假)。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命题的真和假(或对两个互相否定的命题)不同时否定。
二、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会犯“是非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例:
(1)增加不增加补充教材
例:
(1)打成一片
(2)坐轿子
(3)题文相违(年龄越大越好)
(三)“转移话题”或“暗换话题”
“转移话题”或“暗换话题”是在讨论或论述问题时违反同一律要求的表现。“转移话题”是指在讨论或论述问题的过程中偏离了原来的话题;“暗换话题”是指在讨论或论述问题的过程中,把某个话题暗中换成了另一个话题。
Hale Waihona Puke 例:(1)理想(2)关于红楼梦的讨论
(3)公费报销妥不妥
三、要正确理解和运用排中律
排中律的作用是保证思维的明晰性。在一个命题或真或假的情况下,不做出两否的选择,这种明晰性对于正确思维也是必需的。在论证中,人们常常运用反证法来进行证明,其依据就是排中律。
例:
三种不同颜色的球
在运用排中律时须注意:
第一,排中律的运用也是有条件的。与同一律、矛盾律一样,其内容和要求也是针对同一思维过程,即同一时间对于同一对象的同一方面的思维过程而言的。如果是在不同时间,或者是针对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人们对一个命题的真和假分别予以否定,不能说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2)打铁的老人
(3)地铁上的争吵
(4)茶水里的死苍蝇
(5)答非所问(主人还是纸条,主教答记者问)
三、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同一律
同一律的作用是保证思维的确定性。而思维保持确定性,概念、命题保持确定性,这是思维得以正确进行的首要条件,也是建立任何理论体系,包括逻辑体系的前提。所以,我们在思维活动中必须自觉遵守同一律的要求。
第四节
一、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要求
充足理由律的内容是:在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的真假值或一个推理的有效性若能确定,必有其充足理由。所谓充足理由,是指真实的,并且与推断有充分的逻辑联系的理由。
充足理由律要求人们在确定一个命题的真假值或一个推理的有效性时,提供充足的理由,而不是妄下结论。
二、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3)“钉子户”与房价上涨
(4)包含着科学道理的古诗
(5)女作家巧答记者问
三、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的作用是保证思维的论证性。同思维的确定性、无矛盾性、明晰性一样,思维的论证性也是正确思维所必须具有的。思维没有论证性,命题的真假值和推理的有效性可以随意确定,就没有了好坏、是非、对错的标准,获得正确的认识也就成了空谈。在日常认识中,人们要确定一个命题为真或为假,必须有充足理由,否则人们的认识就不可靠。在演讲、论辩中,人们要证明一个观点或反驳一个观点,也必须提出充足理由,否则就不能令人信服。在构建逻辑体系时,更要严格遵守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概念的提出,命题的运用,推理规则的制定,定理的证明,等等,都必须有充足理由。
在运用充足理由律时须注意,充足理由律虽然要求理由真实,并且理由与推断有充分的逻辑联系,但它本身并不能解决某种具体理由是否真实、是否与其推断有充分的逻辑联系的问题。某种具体理由是否真实,决定于它是否符合实际,这要由实践及与之有关的学科去解决。而某种具体理由与其推断有无充分的逻辑联系,则要通过运用有关的具体逻辑知识去判定。
但是,在理解和运用同一律时须注意,同一律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其内容和要求都是针对同一思维过程而言的。同一思维过程,即同一时间对于同一对象的同一方面的思维过程。如果是在不同时间,或者是针对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人们对概念或命题的运用未保持同一,不能说是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同一律只是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概念和命题的运用保持确定性,并不要求人们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永远保持不变。
第二,运用排中律时还须注意,排中律虽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同时否定一个命题的真和假,但并不要求人们对任何命题的真假都做出二择一的肯定回答。一个命题或真或假,二者必居其一,但究竟是真是假,人们并不一定有清楚的认识。对某个命题是真还是假,人们不表态,或表示自己不能确定,不能说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
第三,排中律只是二值逻辑的规律。在三值或三值以上逻辑中,由于命题可以有真和假以外的其他值,对一个命题的真和假同时否定,就不再被认为是不合逻辑的。我们将排中律作为逻辑基本规律,仅是在二值逻辑的范围内,就不存在真和假以外的其他值的命题而言的。
例:
自由落体运动
在运用矛盾律时须注意:
第一,矛盾律的运用也是有条件的。与同一律一样,其内容和要求也是针对同一思维过程,即同一时间对于同一对象的同一方面的思维过程而言的。如果是在不同时间,或者是针对同一对象的不同方面,人们对一个命题的真和假分别予以肯定,不能说是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例:
巧解谜语
第二,矛盾律所说的矛盾与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指逻辑矛盾,即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命题的真和假的同时肯定;后者是一种辩证矛盾,即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关系。矛盾律只不允许出现逻辑矛盾,并不否定也不涉及辩证矛盾。
第二节
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能既真又假(或:两个互相否定的命题不能同真)。
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命题的真和假(或对两个互相否定的命题)不同时肯定。
二、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
例:
(1)盾与矛
“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两个或几个不同概念混为一谈;“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一个概念暗中换成另一个概念。这两种错误有时无明显的界限,可不严格区分。
例:
(1)缺碘
(2)花儿生气
(3)爱情的含义
(4)领袖
(5)庄子、老子和孙子
(二)“混淆命题”或“偷换命题”
“混淆命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两个或几个不同命题混为一谈;“偷换命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一个命题暗中换成另一个命题。这两种错误有时也无明显的界限,也可不严格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