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小实验

心理小实验

心理小实验——生气影响健康德国学者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爱尔马,为研究生气对人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把一只玻璃试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

结果发现:即使同一个人,当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澄清透明,无杂色;悲痛时的“气水”有白色沉淀;悔恨时有淡绿色沉淀;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

爱尔马还把人生气时的“气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不料只过了几分钟,大白鼠就死了。

这位专家进而分析:如果一个人生气10分钟,其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的赛跑;人生气时,很难保持心理平衡,同时体内还会分泌出带有毒素的物质,对健康十分不利既然生气有损健康,我们就应该学着控制自己,尽量做到不生气。

碰上了不愉快的事,首先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己给自己“消气”;确实遇到烦心的事,也要“戒”字当先,戒除恼怒,不生气。

当然,其中还有道德修养和陶冶情操的问题。

学会宽厚待人,谦逊处世,思想开朗,宽宏大量。

凡事应该想得远点,想得开点,不要对一些细枝末叶的区区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

这个测试可能很多人都侧过,但拿出来还可以细细品位.你带着5种动物在异形星球冒险.它们分别是:老虎,大象,狗,孔雀,猴子.在冒险途中你们受到了异形重重攻击,不可能把它们都带出困境,你不得不一个一个的放弃,请你想好后说出你放弃它们的顺序:答案自然不唯一,不过我想说的是: 孔雀:伴侣老虎:金钱和权利猴子:儿女大象:父母狗:朋友心理学家们在做一个有关孩童时期性格和今后职业取向之间关联的实验。

说将一些孩子关在一个小房间里,高高的桌子上放着很多诱人的糖果。

工作人员对孩子们说:现在叔叔阿姨们要出去办点事,糖果先放在桌上,等叔叔阿姨回来之后再给大家吃。

说罢,便关门离去。

角落的摄像头却记录下一切——孩童A:搬来凳子,坐上去,盯着糖果但不伸手拿,只是看着它们孩童B:坐在窗口,看着窗外,丝毫不考虑吃糖的事孩童C:工作人员一走,便往地上一躺,睡觉了孩童D:搬来凳子,盯着糖果,可是周围稍有动静,便迅速装做若无其事孩童E:等工作人员一走,便把糖取了吃掉若干年后,当这些孩子都踏上了社会,拥有了各自的职业,他们当初不同的举动竟然有了不同的归宿——A式的孩子,多成为了业务营销人员,因为他们目标明确;B式的孩子,多是那些跳槽频繁的人;C式的孩子,会在一家公司干很久,随遇而安的典型;D式的孩子,多成为了事业有成的老板,因为他们目标明确又善于观察环境,洞察先机;E式的孩子,(比较夸张)一般坐过牢,因为他们不达目的誓不休。

1、“感觉剥夺”实验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

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2、“迟延满足”实验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

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3、情绪实验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一、“摘苹果实验”。

心理学家将一群学生随机分成两个小组,让他们一起摘悬于半空中的苹果。

两个小组摘苹果的方法各不相同:对第一小组的学生,让他们一开始就去摘悬挂高度超过自己跳跃能力的苹果;对第二小组的学生,则将苹果悬挂在他们通过努力跳跃就能达到的高度,然后再逐步提高高度。

心理学家认为:又红又大的苹果对两个小组的学生的诱惑力是相同的。

因此,开始时两个小组学生都非常兴奋,不断跳跃去摘苹果。

摘苹果的结果不难想象:第一小组的学生根本摘不到苹果,而第二小组的学生不仅摘到了不少苹果,而且跳跃能力也有不少长进。

心理学家紧接着让两个小组的学生都摘同样高度的苹果,令人吃惊的是情况大不一样了:第一小组的学生懒洋洋的,他们中的多数人走过场地应付几下;第二小组的学生则充满活力和兴奋,他们不断跳跃.跳跃的乎均高度明显高干第一小组。

二、“绣花针上穿线实验”。

•让被试者在小小的绣花针上穿线,并反复强调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线从针孔穿过。

于是,被试者就全神贯注地穿线。

实验的结果发现,被试者越是全神贯注穿线,他的手就抖得越厉害,线就越不容易穿孔而过。

•心理学家为此得出结论:由于被试者求胜心切,因而全神贯注地穿线,结果是越全神贯注就越紧张,越紧张就越不容易成功。

•这很形象地印证了一句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我们做事情时切莫求胜心切,一方面既要努力争取成功,另一方面也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

有了失败的心理准备,反而有助于我们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消除紧张感,并从容、充分地发挥自己所有的能力甚至潜能。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在做事情时能有失败的心理准备,是心理成熟的表现。

因为一个心理成熟的人,在日益激烈的工作竞争中赢得起也输得起,正所谓“成功时不忘形,失败时不变形,做事做人按原形”。

三、“拉绳实验”•把被试者分成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然后,要求这些被试者单独用尽全力拉绳。

不管是分组拉绳还是单独拉绳,都用灵敏度很高的测力器分别测量各组和每个被试者的拉力,并进行比较。

•测量和比较的结果是:二人组的拉力只是这两人单独拉绳时拉力总和的95%,三人组的拉力只是这三人单独拉绳时拉力总和的85%,而八人组的拉力则降到49%。

四、“苍蝇逃生实验”•把几只蜜蜂放进一个平放的瓶子中,瓶底向着有光亮的一方,瓶口倘开。

这时,只见这几只蜜蜂向着有光亮处不停飞动,力图飞出瓶子。

由于瓶底是向着光亮的一方,这几只蜜蜂只能不断地撞在瓶壁上。

最后当它们明白,自己永远无法穿过这个瓶壁时,就不愿再浪费力气了,于是便停在有光亮的瓶壁处等待死亡的降临。

•随后,心理学家从瓶子里倒出蜜蜂,再放入几只苍蝇,瓶子仍然按原来的样子放置。

不到几分钟,所有的苍蝇都飞出了瓶子。

•究其原因很简单:这几只苍蝇并不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方向飞行,它们会多方面尝试:或向上、或向下、或向光、或背光,某个方向飞不出去就立刻改变方向,虽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他们最终还是飞出了瓶子,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改变了像蜜蜂那样的命运。

五、“软糖实验”•心理学家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这些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可以吃软糖,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软糖;如果等20分钟以后吃,将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

•有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软糖吃掉了。

有些孩子则能耐心等待暂时不吃软糖,他们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或闭上眼睛不看软糖,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结果,这些孩子终于吃到了两颗软糖。

•心理学家继续跟踪研究参加这个实验的孩子们,一直到他们高中毕业。

跟踪研究的结果显示:那些能等待并最后吃到两颗软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仍能等待机遇而不急于求成,他们具有一种为了更大的更远的目标而暂时牺牲眼前利益的能力,即自控能力。

•而那些急不可待只吃了一颗软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表现的比较固执、虚荣或优柔寡断,当欲望来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一定要马上满足欲望,否则就无法静下心来继续做后面的事情。

换句话说,能等待的那些孩子的成功率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

人的自控能力大小跟人生成功与否有密切的关系。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智商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有的人之所以成功,有的人之所以未能成功,与各自的情商有密切关系;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智商,更要靠情商。

情商的要素之一就是人的自控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情商表现的是人们通过控制自己情绪来提高生活品质的能力,即如何激活自己的潜能,如何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如何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如何使自己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等等。

愿我们每个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加强自己,而且能加强学生情商的培养,从而使每个人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提高自控能力,不断攀登人生高峰。

六、“跳蚤实验”•心理学家将一只跳蚤放进没有盖子的杯子内,结果跳蚤轻而易举地跳出了杯子。

紧接着,心理学家用一块玻璃盖住杯子,于是,跳蚤每次往上跳时,都因撞到这块玻璃而跳不出去。

过了一些时候,心理学家把这块玻璃拿掉,结果跳蚤再也不愿意跳了,自然也就没有跳出杯子。

•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也和跳蚤一样有类似之处: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而没有达到预定学习目标时,便灰心丧气,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永远达不到预定学习目标,于是忽视自身潜能的激发和外界条件的改变,并放弃实现预定学习目标的努力,久而久之,将自己套在失败的经验中爬不出来,以致最终一事无成,白白耗费一生。

记得有句哲语说得很精彩:“有些人一遇到挫折就轻易地放弃,结果往往是在距离金子三英寸的地方停了下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懂得这个道理: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能不屈不挠地去实现预定目标,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永不放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