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华侨史 第九讲华侨华人的数量、人口分布、职业构成...
华侨史 第九讲华侨华人的数量、人口分布、职业构成...
思考题
一、比较新老华侨的职业特点。 二、华侨社会地位变化的表现。 三、华侨华人人口的分布特点。
海禁之后,清政府对在海外任职的华侨 采取歧视性政策,许多华侨要么不敢回 国,要么不敢担任官职。鸦片战争后, 中国沦为西方殖民者奴役的对象,海外 华侨也备受屈辱,社会地位大大下降。
二战前后,随着殖民地国家民族独立运 动的蓬勃发展,东南亚各国民族主义情 绪高涨,排华事件时有发生,华侨的人 生安全、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无从保障, 社会地位更加低落。
(三)新华侨华人的特点 1、亚洲是移民集中地,欧美地区是移民 热点。
2、年轻化
美国:2000——2009年,15——44岁增加 98729人,15岁以下增长79395人,44岁以下 增长的人数占45%。 加拿大:约一半新华侨华人为25——34岁育程度高
1979——2000年中国公派留学生44.77万人, 90%在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德国、法 国、澳大利亚、俄罗斯。 2006年,美国华人270万人,学士学历以上占 59.4%。(仅次于印度69.5%)。
从历史上看,东南亚华侨在经济上占据 绝对优势。
20世纪90年代初,东南亚经济约70%掌 握在华侨华人手中;华人可动员的资金 达2万亿美元;华人年产值达6000亿美元。 1994年统计,东南亚最大1000家上市公 司中,有过半(517家)是华人经营的, 其上市股份额占总数的42%。
20世纪90年代,有人作过统计,美国著 名大学的1/3物理、机电系主任、机械协 会一半以上的学会主席,最大的电脑企 业1/3的高级工程师均为华人。
第九讲 华侨华人的数量、人口 分布、职业构成和社会地位
一、华侨华人的数量与分布
华侨华人总数(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外
)
1911年600万左右; 1952年1300——1500万; 1970年1929万; 1980年2697万; 1990年3676万; 2000年3975万; 2008年4800万
6、容易融入当地主流社会 7、与中国的联系比较密切
四、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
总的来看,清代海禁前后,华侨在海外 的社会地位变化比较大。
海禁之前,经商者所占比例较高,华侨 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比较高。许多华 侨往往是当地的富豪或小老板,相当一 部分华侨还被当地国政府聘任为官员或 者顾问。
三、新华侨华人
(一)新华侨华人的划分 1、1950年后出国的 2、1970年后出国的 3、1979年后出国的
(二)新华侨华人的发展数量和人口分 布 1980——2000年,1794万;
2006-2007年,1030万,占世界华侨华 人总数比重为22.67%,其中各大洲人数 以及所占当地华侨华人总数比重分别为: 亚洲400万,占11.27%; 美洲350,占55.56%; 欧洲170万,占79.07%; 大洋洲60万,占63.16%; 非洲50万,占90.91%。
鸦片战争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是 分水岭。
鸦片战争之前,商人、水手、宗教人士、 逃难者构成早期华侨群体的主要成分。
鸦片战争之后,契约华工为主的劳苦民 众所占比例较大,商人依然是华侨的传 统组成,留学生是华侨中的新生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 代后的海外华侨,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 留学生、技术移民、投资移民的比例逐 年增加。
华侨迁徙的特点:
一是由近及远。 指华侨沿中国周边地区逐渐向外扩散, 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地中海、 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
二是由东到西。 指华侨从东方国家逐渐到西方国家,即 从亚洲国家到欧美国家。
华侨祖籍地来源
广东、福建、海南 中国三大侨乡
二、华侨华人的职业构成
4、男女性别比例趋于平衡
美国:1950年190:100,1980年102:100 加拿大:2001年女性占华裔总数首次超过一半 (51.7%)。
5、职业层次明显提高 老华侨华人“三宝”:菜刀、剪刀、剃 刀 新华侨华人:学者、中高层管理人员、 创业者、政府工作人员、名人数量不断 增加,还有相当数量普通打工者、苦力 劳动者。东南亚地区大多数为商人和专 业技术人员。
各大洲华侨华人数以及所占比例
地区 亚洲 美洲 欧洲 澳洲 非洲 总计 50年代初 1166.7万 96.45% 25.6万2.12 % 3.7万0.31 % 9.8万0.81 % 3.7万0.31 % 1209.7万100.00 % 21世纪初 3294万82.85 % 433万10.90 % 145万3.66 % 78.6万1.98 % 24万0.61 % 3975万1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