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特点
胡兴松
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特点问题,人们已有许多共同的认识。
一般来说,教学方法具有目的性、信息性、交互性、灵活性、多样性、整体性等特点。
──教学方法的目的性。
目的性亦称方向性,是指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总是要以一个有意识的教学目的为前提,并为一定教学目的服务。
正如巴班斯基所指出的,教学方法的本质特点是它的内容的方向性。
正是内容赋予方法某种说明其本质的方向性,方法乃是内容的运动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运用每一种教学方法所应达到的目的,尤其要选择运用那些能同时达到多种教学目的的方法。
这样,教学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其达成度。
──教学方法的信息性。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教学是一种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信息,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活动。
在此意义上,教学方法也是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反馈教学信息的方式和手段。
随着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教学方法的信息性问题。
只有那些“量大质高”的教学方法,才是优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交互性。
巴班斯基指出:“教学方法的本质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认识活动(学习)和教师相应的活动(教授)的逻辑程序和心理方面。
教学方法是由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运用的协调一致的效果决定的。
”①换句话说,教学方法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教师与学生二位一体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
所以,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互相联系着的教师与学生一定的活动方式的构成体。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也必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与完善。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即此之谓。
背水为阵,乃兵家之大忌,然韩信用之以破赵;“半渡而击”,是取胜之道,但符融用之却溃败于淝水。
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如此。
“启发式”、“提问法”都认为是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但如果不看对象而“启”,就会“启而不发”;不看对象而“问”,就会“答非所问”。
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之所以多种多样,是因为制约教学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它既受不同的教学目的、任务的制约,又受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条件的制约,还要受教师自身素质特点的制约,这些诸多因素的不同结合,就构成教学方法的千差万别、多种多样。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优点,也有其不足和局限性。
在教学过程中,一种方法贯彻始终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包罗万象,一统全盘。
巴班斯基曾说:“大家知道,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育和培养人的目的而进行的相互联系活动的方式。
由于活动的方式和性质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而,企图制定经常使用、数目有限的几种教学方法是错误的。
”①教学方法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要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等方面相适应。
某种方法可以顺利地解决某一种教学任务或者适合某个年龄段的学生,但用于解决另—种教学任务就不那么适用或者不适合另一个年龄段的学生。
所以,教师要想使教学方法改革取得实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即根据相应阶段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实际接受的可能性、学校教学条件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各种教学方法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要提高教学效益,必须把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切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和模式化。
当然,多样化的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学效益。
──教学方法的整体性。
教学方法是一个由多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
如果在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从形式上取某些流派之长,抓住一点,不虑其余,那么,教学方法改革的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在教学方法改革实践中,我们必须树立整体观念。
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的属性和功能,并不等于各个要素孤立状态下的属性和功能的简单相加。
在系统诸要素有序、优化组合的情况下,整体的属性和功能就会大于各个要素的属性和功能之和。
教学方法的各个要素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的。
这种关系决定着各要素以一定的连接方式和运动层次组成一个统一体,各种要素只有在动态中协调一致,浑然一体,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要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首要的一条是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整体出发来实施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
教学方法组合,就是依据一定标准,优化选择教学方法,以某一要素或方法为主体,结合其他要素或方法而综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发挥其最佳的教学功能。
某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顺利地解决某一教学任务,但用于解决另一种教学任务就不那么成功。
例如,讲授法对传授新知识是可行,但对于技能形成则不会有多大效果。
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法组合运用时,必须要有整体观念,追求整体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①巴班斯基:《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9页。
①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9—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