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语文先秦诸子选读韩非子选读《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原文和翻译

高三语文先秦诸子选读韩非子选读《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原文和翻译

二、《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原文和翻译
①原文: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孔子出,子圉入,请问客。

太宰曰:“吾已见孔子,则视子犹蚤虱之细者也。

吾今见之于君。

”子圉恐孔子贵于君也,因谓太宰曰:“君已见孔子,亦将视子犹蚤虱也。

”太宰因弗复见也。

翻译:子圉将孔子引见给宋国太宰。

孔子走后,子圉问太宰对孔子的看法。

太宰说:“我见过孔子后,看你就如同蚤虱那么渺小了。

我要把他推荐给宋君。

”子圉害怕孔子受国君爱宠,于是对太宰说:“您向国君引见孔子后,君主看你就象蚤虱那么渺小了。

”太宰因此就没将孔子引见给宋君。

②原文:子胥出走,边候得之。

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

今我已亡之矣。

我且曰子取吞之。

”候因释之。

翻译:伍子胥从楚国出逃,守护边界的官吏逮住了他。

伍子胥说:“国君搜捕我,是因为我有一颗美丽的宝珠。

现在我已经把它丢了。

(你如果把我遣送到国君那里)我将对国君说你拿去了宝珠,并且把它吞了。

”守护边界的官吏于是就把他放了。

③原文:庆封为乱于齐而欲走越。

其族人曰:“晋近,奚不之晋?“庆封曰:“越远,利以避难。

“族人曰:“变是心也,居晋而可;不变是心也,虽远越,
其可以安乎?”
翻译:庆封在齐国作乱而想逃跑到越国。

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晋国近,何不到晋国去呢?”庆封说:“越国远,有利于避难。

”他同族的人对他说:“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居住在晋国就可以了;不改变这作乱的心思,即使居住在遥远的越国,难道就可以安宁了吗?”
④原文:绍绩昧醉寐而亡其裘。

宋君曰:“醉足以亡裘乎?”对曰:“桀以醉亡天下,而《康诰》曰:‘毋彝酒’,‘彝酒’者,常酒也;常酒者,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


翻译:昭绩昧喝醉酒睡着了,结果把自己的皮衣丢了。

宋君问:“醉酒竟然能丢掉皮衣吗?”昭绩昧回答道:“夏桀因为醉酒丢了天下,而《康诰》说过‘不要彝酒’的话,彝酒就是常常喝酒;常常喝酒,天子就会丧失天下,平民百姓就会丧失自己的性命。


⑤原文:鲁穆公使众公子或宦于晋,或宦于荆。

犁锄曰:"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善游,子必不生矣。

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

今晋与荆虽强,而齐近,鲁患其不救乎!"
翻译:鲁穆公使自己的众位儿子有的到晋国做官,有的到楚国做官。

犁锄说:“跟遥远的越国借人来抢救淹在水中的孩子,越人虽然善于游水,这孩子也一定
是没命了。

发生了火灾而到大海里面去取水救火,海水虽然很多,这火一定是救不灭了,──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啊。

现在晋国、楚国虽然强大,但齐国近在眼前,若不跟齐国搞好关系,鲁国的祸害恐怕救不了了。


⑥原文:曾从子,善相剑者也。

卫君怨吴王。

曾从子曰:“吴王好剑。

臣相剑者也。

臣请为吴王相剑,拔而示之,因为君刺之。

”卫君曰:“子之为是也,非缘义也,利也。

吴强而富,卫弱而贫。

子必往,吾恐子为吴王用之于我也。

”乃逐之。

翻译:曾从子是一个善于通过观察剑的外形、文理、颜色、光泽、装饰等,来鉴别剑的优劣以及名剑真伪的人。

卫出公怨恨吴王夫差。

曾从子说:“吴王喜欢宝剑。

臣是一个鉴别宝剑的人。

请让我去给吴王鉴别宝剑,我把剑拔出来给他看,乘便为您刺杀他。

”卫出公说:“你做这事,不是因为义,而是为了利。

吴国强大而富有,卫国弱小而贫穷。

你一定要去的话,我恐怕你为了吴王把这一套用在我身上。

”于是就把他驱逐了。

⑦原文: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盛羹于土簋(guǐ),必将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称此以求,则天下不足矣。

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翻译:纣王做了象牙筷子,太师箕子就惊惧不安了,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一定不会把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盛放在陶制的食器中了,那么一定会用犀牛角和美玉做的杯子来跟它相称;用上玉杯子和象牙筷子,食器里就一定不会盛豆叶煮成的菜羹了,那么一定是装上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来跟它们相称;吃的是牦牛、大象、豹子的胚胎,就一定不会穿粗布衣服、住在茅屋当中了,
那么一定会穿一件件用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做成的漂亮衣裳,住在高台上宽敞的房子里;继续追求跟这些东西相称的,那么天底下的东西就不够用了。

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见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事情的萌发,见到开头就能知道结果,所以箕子见纣王用上了象牙筷子而惊恐不安,知道天底下的东西不够纣王用的。

⑧原文: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翻译:一个鲁国人自己善于编织草鞋麻鞋,妻子善于编织细白的生绢,他们想要迁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一定要穷困了。

”这个鲁国人问道:“为什么呢?”那人回答说:“草鞋或麻鞋是要穿在脚上踩在脚下,可是越国人光着脚板走路;生绢是要做成帽子戴在头上,可是越国人披散着头发。

凭着你们夫妇的
特长,到用不着这些特长的国家活动,想要使自己不穷困,难道可以做到吗?”
⑨原文:陈轸(zhěn)贵于魏王。

惠子曰:“必善事左右。

夫杨,横树之即生,倒树之即生,折而树之又生。

然使十人树之而一人拔之,则毋生杨矣。

至以十人之众,树易生之物,而不胜一者,何也?树之难而去之易也,子虽工自树于王,而欲去子者众,子必危矣!”
翻译:陈轸得到魏王的尊贵。

惠子说:“一定要好好侍奉王身边的人。

那杨树,横着栽它它就活了,倒过来栽它它就活了,折断了栽它它又活了。

然而假如十个人栽杨树,一个人拔杨树,那么就没有活的杨树了。

至于凭着十个人之多,来栽很容易成活的东西,却不能超过一个人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栽杨树很困难,而除掉杨树却很容易啊。

您虽然善于在王那里树立自己,可是如果要除去您的人很多,您就一定要危险了。


⑩原文: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

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

杨子问其故。

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


翻译:杨子(杨朱)经过宋国东部的一家旅店。

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长得丑的受器重,长得漂亮的反而被轻视。

杨子询问其中的原因。

旅店的主人回答说:“漂亮的自以为漂亮,可是我不觉得她漂亮;丑的自以为丑,可是我不觉得她丑。

”杨子对他的弟子说:“品行方面有才有德,却去掉了自以为有才有德的心思,到哪里能不美呢(即无往而不美)。


2、⑾原文:鳣(zhān)似蛇,蚕似蠋(zhú)。

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

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翻译:黄鳝像蛇,蚕像毛虫。

人们见到蛇就恐慌恐惧,见到毛虫就会寒毛竖起。

可是打渔的人手握黄鳝,养蚕的妇女用手拾蚕,只要有利可图,人们都成了勇敢的孟贲和专诸(二人是战国和春秋时候的勇士)
⑿原文: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

杨布怒,将击之。

杨朱曰:“子毋击也。

子亦犹是。

曩(nǎng)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翻译: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去;天下了雨,就脱下白色的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而回来。

他家的狗不认识他了,就对他吠叫。

杨布很生气,要打它。

杨朱说:“你不要打。

你也会像这样!先前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
候是白色的,回来的时候却是黑色的,你难道能不奇怪吗!”
⒀原文: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翻译:齐桓公问管仲:“富裕有边际吗?”管仲回答说:“水用来做边际的,是没了水的地方;富裕用来做边际的,是人感到满足的地方。

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而贪财至死,那么死亡大概就是富裕的边际了(也有人解释为,富裕的尽头是知足,人如果不能停于知足,求富无厌,那就是忘记了富裕的边际了)。

⒁原文:三虱食彘,相与讼。

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铙之地。

”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zuō)其母而食之。

彘臞(qú),人乃弗杀。

翻译:三只虱子吃猪身上的肉,在一起喧嚷。

另一只虱子经过它们,问道:“你们喧嚷不休,为什么?”那三只虱子回答说:“从猪身上争一块肥沃的地盘(争一块肥腴的地方)。

”经过的这一只虱子说:“你们不担忧腊祭到来时点燃茅草烤猪的燥热,你们还担忧什么!”于是这些虱子就聚在一起叮咬它们寄生的母体(即猪),吃它的血。

猪消瘦下来,人们就不来杀它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