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读书心得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著。
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
分享了几篇关于《背影》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生活中的我们常常这样或那样的背影,但我们却常常忽略它,背影究竟包含着些什么呢,我们或许也不曾想过。
但我们的心必定曾为某些熟悉的背影泛起过涟漪,波澜不惊的,却又是难以忘怀的。
慈母严父似乎是一个经年不变的定理模式:更多的时候我们是活在母亲的呵护下的,对于父亲的爱却没有多少印象。
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平凡父亲的背影,却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思考……朱自清先生以敏感的心灵捕捉到了让人心酸的父亲的背影,从小的出口喷发出来的情感往往让人心神激荡。
内心深处的情感往往是由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虚假不了也掩饰不住。
这篇散文读下来就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觉,发生的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应当。
生活的小片段背后总是有深沉的情谊。
就像文中的父亲,对儿子满腔的爱却不知如何表达,只是执意要为儿子买些橘子。
父亲想买的并不是橘子,而是儿子的健康舒适,是为自己的满满的爱找到一个出口,却又不想让儿子看穿。
这样深沉的爱又有多少人能懂呢!只有懂得爱人的人才能感觉到爱。
从“黑色小帽”到“蹒跚地走到铁道旁边买橘子”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任何的矫情,有的只是深深的父爱,浓浓的情意。
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不需要过多的表达,只是一句“但他终于不放心”便将这份最深沉的爱熔铸在两人的心中。
作者在文章中
并没有直接说明父亲有多关心自己或者自己有多疼惜父亲,只是将这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浸透在朴素的文字中。
作者选择了静态的背影,却表达了复杂波动的感情。
这种感觉还真应了那句话“情到深处总无言”。
人不一定要经过多大的情感波折才会得到历练,只要能用心感受,平凡生活中也有大爱。
这或许就是普通人的幸福吧!
每次读这篇文章总是忽略写作技巧,思路构思之类的专业性的鉴赏方式,因为我总觉得字里行间的情感是不需要这些来限制的。
好的文章就是能够以情动人,能够引起人的思考。
我们是时候去学会珍惜了,是时候体会他人的爱,然后去爱别人。
父母的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
接受太多爱的我们,似乎对于他们的关心已经麻木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
他们给了我们全部的爱,但我们却对这全部视而不见。
父亲的爱永远是深沉的,父亲总是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感情。
以前的我总是觉得爸爸不爱我,后来在爸爸为我感冒而担心,为我难过而焦急,我才知道我一直都错了。
没有哪个父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这一点我们都很清楚,但在我们和父母闹别扭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想起来呢?
父爱是伟大的,但它又是深沉的,用心感受才是最真的!
父爱是无声的。
父爱也是伟大的,它与母爱一样,是能感化一切的。
朱自清的《背影》,他细腻的文笔看似平淡却令人刻骨铭心,像云絮轻轻划过天际,留下永远拭不去的云天爱语。
更让我在心中感知,父爱是伟大的,亦是令人落泪的!
《背影》讲的是作者回徐州给祖母办完丧事,准备回北京继续念书,父亲送他到火车站时的情景。
文章对父亲给他临走时买橘子时的一幕写得细致入微,从不同的角度描写父亲,还有三次提到了父亲的背影。
在印象中,作者在对待自己的父亲做出的种种事情,是觉得十分可笑、荒谬的。
当时,并不曾发觉父亲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自己,只感到他是一个不善言辞、身体肥胖的人。
然而,父亲爬上月台的那一幕,令作者深深地感触到父亲的爱是无声的。
父亲的背影亦是伟大的。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再向外看时,他已经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读到这里,被父亲那深深的爱给感动着,情不自禁籁籁地流下了眼泪。
父亲家境贫寒,又遭突变,却依然像每个父母一样默默地关爱着儿女。
儿子虽然已经20岁了,但父亲总是为他做这做那,在父亲眼里,儿子始终是最重要的。
父爱,是用心体会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传递着他们对我们至深的爱。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我的爸爸对我何尝不是这样,从咿呀学语,蹒跚迈步,到走进校门……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和每一点进步中,虽然爸爸是严厉的,不善言辞的,但用心体会不都蕴涵着爸爸的爱吗?怎能忘记,去年春节,爸爸开车回来过年,由于路上堵车,在路
上开了三天三夜,回来已是疲惫不堪,腰酸背疼,但听说我要去上奥数课时,非要开车送我去,看着他强打精神开车的背影,使我瞬间融化在了深深的父爱中。
父爱,是伟大的,父爱,是无声的,父爱是那危难中的呐喊,父爱
是那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父爱是那迷失时的指南针,《背影》让我真正感悟到如山的背影,无声的父爱的伟大力量!
这篇散文,简单朴素,风格平易自然,却感人至深,激起读者共鸣。
作者怀着真挚的感情,以行踪为线索,抓住瞬间的生活感受,紧扣父亲的背影,叙事抒情。
从语言方面品析:
第一、用词精当。
文中用词进行推敲,斟酌过,例如送行一段,“父亲一位事忙,本已说好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熟识表明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说明反复交代。
有些语言表现力很强,内容丰富。
例如,“蹒跚”一词挺关键,连走平路都难,上下月台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语言简洁。
文中四处描写了父亲送儿子是的话语,言简意赅。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八儿子旅途平安当成大事,任何人区都比不上“我”去。
“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这点事我能办,你看好行李。
父亲的关怀无微不至。
“进去吧,里面没人”。
这说明父亲担心的首先是儿子,以怕丢东西为由催儿子早点做好位置,自己好放心离去。
感人至深,真情流露。
文中四次写到“我”流泪,第一次流泪
是因为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伤,见到满园狼藉,不禁潸然泪下。
第二次流泪,因为感动,父亲老态龙钟的样子为我买橘子。
第三次流泪,是惆怅落泪,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群当中。
第四次流泪,是伤心落泪,思念父亲。
聚焦特写镜头,布局独具匠心。
作者用“背影”作为题目,突
出了背影。
开头一段就说“:我最不能忘记的师他的背影。
”引人入胜。
背影的特写镜头,写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形象生动。
作者又捕捉到另一个背影,分手后,贮望着离去的父亲。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在找不着了,我变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此刻作者心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拿斧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吧,真是百感交集。
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末段回忆往事,回顾这些年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首尾呼应。
“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象的定格。
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可见,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些最动人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人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