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仁爱之心浇铸医学事业用精诚之至追求无悔人生作者:王成君来源:《活力》2015年第13期“精诚、仁爱、和谐、创新”是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院训,它既蕴含传统中医丰富的内涵,又体现了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真与善、德与才的统一。
也是巩如伦真实写照,巩如伦医术至精、医德至诚,在医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糖尿病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给医学领域提供了参照和启示。
在糖尿病康复治疗过程中,他完善了很多过去的缺失和不足。
在疑难杂症的探索中,他表现了极大的勇气和胆识。
他的隐忍、刚毅,非凡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令人赞叹。
巩如伦不但是一个成就卓著的医学专家,更是一个思想深刻、博爱的人。
他的医术和爱心被人们广泛传颂。
在他心里只装着中医事业和患者的病情。
刻苦钻研医学已经成为他的生活习惯。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如一的视患者为亲人、朋友。
他高超的医术、丰富的临床经,不论对学术研究还是临床都是一笔宝贵财富。
在医院的管理上他有更独特的管理方法,使医院的管理井然有序、稳步发展。
在他身上你能感受到不平凡的人生阅历、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真诚善良的高尚品格。
让你有种冲动想去了解他、挖掘他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一、家庭熏陶爱上医学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认识了他,他渊博的知识、真诚的话语、温和的笑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1982年参加高考,分数当时高出清华大学录取分数段几十分,完全可以走进令人羡慕的高等学府。
然而,他选择了黑龙江中医学院。
那是因为,小时候受父亲耳熏目染。
父亲当时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民间医生,而且备受尊敬。
村里的大人小孩有病都找他,父亲用一些草根树皮就能给人减轻痛苦。
他从小就感觉父亲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于是对中医中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感觉那些草根树皮很神奇,有了探索的欲望,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对枯燥的医书津津乐道。
在八九岁时他就能背诵《汤头歌诀》,愿意看《医宗金鉴》这些晦涩难懂的医书。
加之看到父亲医治好一个义一个病人那种高兴的样子。
他就觉得父亲是那样伟大,医生这个职业是那样的神圣,在他幼小的心里萌生了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念头,高考让他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5年的专业学习,巩如伦是全班公认天赋最高、最勤奋的一个学生。
那时家里经济条件非常拮据,每个月给他的生活费只够吃最便宜的饭菜,但他每周还要去一次书店,买回自己钟爱的书籍。
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有时他宁可少吃一顿饭,也要多看上几本医学书籍,有一次几乎晕倒在读书室里。
巩如伦就是这样一个渴望获得知识的一个人。
虽然他看的书非常多,但他越学越感到知识的不足。
他当时认识到自己过去对中医中药的认识实在太肤浅了。
他非常痴迷祖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他深刻地感受到那些病理、药理都凝聚着古人不朽的医学智慧。
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巩如伦就这样夜以继日的埋头学习着,从来没有放松自己,他的付出有了回报,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在1985年全国中医院校中医内科统一考试中,他考取了前5名,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统考优秀学生”称号,被推举为校学生会学习部长,是老师们眼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
求学这段刻苦铭心的经历,更让他坚定自己的从医之路。
二、放弃仕途钻研医学大学毕业后,巩如伦义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本院中医基础研究生,从此走上了行医之路。
师从名医卢芳教授。
巩如伦对中医理论的独到见解以及勤奋刻苦深得卢芳教授赏识。
他也从导师那里秉承了严谨的学风及中医理论的精髓。
在读研期间,完成了《脾胰同治去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实验研究》课题,受到导师们的高度评价。
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的巩如伦被分配到市卫生局机关从事行政工作,那可是许多入眼里的美差。
但是巩如伦只干了短短一年,就选择了离开。
因为他无法割含从小自己想当一名好医生的理想和热爱的医学事业,他追求的是给那些患有病痛的人们减轻痛苦,他觉得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于是,他到哈尔滨市中医医院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任糖尿病研究室主任。
当时任院长的卢芳教授爱才惜才,在生活与工作上都给巩如伦极大的关怀,在中医院工作期间,巩如伦大展才华,将自己的中医理论应用在临床上,并承担了“脾胰同治法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课题,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是金子总会闪光的,在这里他才崭露头角。
几年的临床实践和工作经历,使巩如伦在治疗糖尿病领域渐有名气。
出名之后很快就有多家医院聘请他出任领导职务,他都不为所动,仕途对他没有诱惑力,而他对临床医学事业却情有独钟。
这些年他一直都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就是现在当上了院长也和其他医生一样,没有放弃给患者治病的一线岗位。
他在工作中积累大量的经验。
沉淀了自己的厚实的医学积累。
在这期间他还攻读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博士,于2000年获博士学位。
2000年11月被批准加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同年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谈到当初的选择,巩如伦说:“无论是高考学医的选择,还是日后远离仕途的选择,我都无怨无悔。
人活着就要有理想有信念,那样活着才叫精彩。
”多年来,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他从未停止过探索、进取的脚步。
在中医院工作时,他边出门诊,边总结经验,边搞科研。
他遵古而不泥古,取其古人的理论精华,提出了糖尿病的发病机理是肝郁脾虚,痰瘀互阻的独特理论,得到同行们的首肯。
他大胆实践,以扎实的中西医理论,结合最新的科技成果,成功地研制出了新一代“降糖宁”系列药。
在2000年香港世界综合医学大会上获“紫荆花医学成就奖”,2001年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多年来,先后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国际、国家级、省级学术会议20余次,论文《“降糖宁”胶囊治疗糖尿病临床和实验研究》在第三届中日糖尿病学术会议上获得与会学者好评,已被译成韩文等多种文字。
2000年,香港世界综合医学大会上,该论文又获紫荆花医学优秀论文奖、紫荆花创新医学金奖。
2009年被评为中华中医药特色医疗名医。
2014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聘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完成学术论著(包括与他人合作)共10部,即《糖尿病中文文献索引》、《糖尿病患者保健咨询》、《中国糖尿病防治特色》等,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他承担的多项科研课题,多次获得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面对荣誉和头上笼罩的耀眼光环,巩如伦博士荣辱不惊。
他还是那样一丝不苟地诊病,对待患者还是那么热情、幽默。
时刻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医学领域,不断探索糖尿病治疗上的新突破,造福糖尿病患者,这将是巩如伦博士永远的追求!三、发扬医学壮大事业随着医院的迅速发展与不断发展壮大,由一个个体诊所发展为现在拥有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员工30多人的医院门诊部。
这里承载着他辛勤的汗水和奋斗的足迹。
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让员工干工作像干自己家的事,那你就得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员工”,是的,凡事都是相辅相成的,这也是他管理的真谛。
医院还是个体时,他就四处找有关部门协调,给员工上保险,他说员工出来工作求的是一份保障,既然来这里,我就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这对企业是个不小的负担,他认为这些付出是值得的,对员工来讲是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严的需要,院长的真心、爱心,换来了员工的尽心、忠心,医院上下一致团结一心,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
他说:“进了医院,就是家人,风雨同担、荣辱共存,人在一起是团伙,心在一起才是团队,团队合作就像拔河一样,无论方向朝哪里,只要大家一致就能赢”。
我和院里的一位员工探讨,说:看你们院长说话温和、态度可亲,没有所说的管理者的霸气、霸道呀?你们的凝聚力从哪里来的呢?员工说:“院长为人特别善良,比较照顾周围的人,而且不应付不对付,对员工是发自内心的关心,付出从不讲回报,平等待人,做事公正,性格随和,凡是要求我们做的,他都做得更好,我们只有加倍努力紧跟,才能跟得上他的步伐”。
这就是凝聚力,对员工有情有义。
这样的企业发展势不可挡。
四、爱心抚慰病人心灵从大学毕业二十多岁到担任院长给糖尿病人治病到现在,巩如伦博士已经有了白发。
他为糖尿病人熬过多少日日夜夜,已经记不清了,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糖尿病患者,与他们朝夕相伴,每个病人他都精神上予以安慰,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每年春节他都把亲戚朋友送的礼物送给他的病人。
时刻关心他们的疾苦。
既当医生,又当朋友,甚至还当调解员。
有的病人脾气大,常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和亲人朋友发生争吵,他就相互劝解。
在治疗中把患者当知心的朋友和亲人,耐心地讲解病情,帮助他们度过病痛的折磨。
真诚的爱心像春风一样温暖。
巩博士曾接诊了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见医生如此年轻,脸上写满了不信任,巩博士告诉这位患者他的病情如何、应该如何治疗,并说:“你可以去其他地方治疗,但是不出3年你还得回来找我。
”果然,这话让巩博士言中了。
刚刚一年这位患者又来到门诊,进门就说:“巩大夫,这回我哪也不去了,就在你这治疗了。
”原来,这一年多,患者也看了几个医生,刚开始服药效果还不错,一段时间以后血糖居高不下,尿中还出现了蛋白。
这时他义想起了巩博士,来到了门诊。
一个月下来,“降糖宁”加几付中药汤剂,治疗效果非常明显,血糖控制在比较满意的范围,尿蛋白消失了,症状大有好转。
这位患者对当时年轻的博士高超医术佩服得五体投地,成为他忠实的患者和朋友。
他的爱心为医院周边的居民带来了便利,不定时为周边的老人请专家免费诊疗,举办义诊活动,福顺尚都60岁以上居民检查免费,药物打折等等,这种便民服务的理念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赞许,也给他的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再加上巩如伦博士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赢得了广大患者群。
虽然他每天要接待几十位患者,但他对每一位患者都十分耐心细致。
一位依兰县的张先生带老伴慕名前来就诊。
老伴自从得了糖尿病精神负担特别重,吃不好睡不安。
来到诊室后,巩大夫耐心地和老人沟通半小时,老人心悦诚服,张先生在一旁也深受感动。
连说:“巩大夫太谢谢你了,还有那么多患者等着你看病,却被一个老太太占用了那么多时间,实在难得”。
还有一对来自内蒙古的夫妇,妻子患糖尿病多年。
他们慕名来找巩大夫治病。
看究病开了药,夫妇二人为难了,原来他们带的钱不够了,如果少买几副药,过一段还得从内蒙再来一趟。
巩博士得知他们难处后,拿出200元钱交给他们,作为回家路费。
并把他们地址留下,如果需要可以给邮寄药物。
夫妇二人感动的不知说什么好,连连给巩博士鞠躬,表达谢意。
据他的同事说,像这样的事巩大夫不知做过多少。
巩如伦博士诊室患者总是不断。
我问过他患者群来源是广告效应吗?他说不是,我从来就没有做过广告,虽然是信息时代,广告能发挥很大作用,但我的患者群都是来自患者之间的介绍。
巩如伦的患者多得益于口碑效应。
他看病实事求是,从不夸大病症,从不开昂贵的药,也从不多开药。
患者没花冤枉钱就治好了病,自己信赖他,替他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