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第12期2012年6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10 No.12June 2012 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2.12.006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以郑州为例*张 珂(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摘 要:结合郑州市交通拥堵实际,分析了政府在治理交通拥堵中存在缺乏“以人为本”、“人性化”的理念,政府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不能打“组合拳”等问题,这也是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治理交通拥堵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发展;交通;拥堵;郑州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2)12-0018-03 一、引言随着城市发展、人口增多、生活水平上升,郑州市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有能力购买私人轿车。
郑州市车管所的数据表明,郑州市新车上牌数量正每年以11%的速度上涨[1],这标志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
但是,与之相对应的交通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交通管理却远远跟不上发展,导致近些年来堵车现象日益严重。
因此,郑州交通“治堵”成了一大难题。
近年来,郑州市政府对于交通拥堵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投入巨资新修和拓宽改造了大量道路,建设了大量立交桥来舒缓交通压力。
但是,目前在大部分区域和道路中“拥堵”问题依然严峻,交警部门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应对措施却依然难见畅通的希望,政府的“治堵”措施成效不大。
二、郑州交通拥堵的原因(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激增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6个月,郑州市申报纳税车辆71 442台,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平均日增新车近400台。
在这7万多台新车中,市民购买的家庭用车数量高达60 857台,占纳税申报车辆的85%[2],私家车成为汽车消费的主力军。
(二)公共交通系统的缺陷公交车站管理有待改进,城市内主要的干道上,机动车、非机动车由于没有分隔带,公交车站多设在人行道上,公交车停靠时,非机动车无路可走,只能涌向机动车道,造成交通拥堵问题。
另外公交车拥挤、速度太慢等问题,使得成郑州公共交通系统的吸引力低,大多数市民依然以个体交通为主,交通拥堵更加严重。
(三)道路资源分配不合理作为一个交通枢纽城市,郑州的交通压力本来就很大,而在市区,绝大部分的道路资源都分配给了机动车,造成行人与自行车、电动车无路可走,自行车和电动车只能走到机动车道上,从而又影响了机动车行车秩序,降低行车速度,不能各行其道,形成恶性循环,加重了交通拥堵。
(四)停车设施供不应求按照国家标准,每100辆汽车的停车位数需要达到35到45个停车泊位,按照郑州的车辆数量计算,至少需要大约20万个停车泊位[3]。
然而目前郑州市仅存有停车泊位数12.3万个,缺口近8万个[4]。
管理部门迫不得已在道路上设立了大量的临时停车位,这些临时停车位占用了大量的道路资源。
居民小区内车满未患,随意占用人行道、机动车道甚至占用防火通道的现象相当严重,停车难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
(五)交通秩序混乱大多数路口只有无执法权的协管员在协调指挥,有很多小路口是无红绿灯、无交警、无协管员的*收稿日期:2012-03-09;修订日期:2012-04-13作者简介:张珂(1988-),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E-mail)yzssqxx@qq.com。
“三无”路口。
但是,由于大路口普遍拥堵,使得这些小路口的车流量也很大,交通压力变大。
大部分市民遵守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不仅是机动车不遵守交通规则,电动车、自行车等违章更为严重,由于关于电动车自行车违章处罚的不健全,导致电动车自行车违反交通规则成了家常便饭,严重影响了机动车的通行,加重了“拥堵”。
(六)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规划带来的大型商业中心和机关单位比较集中,例如金水路南北两侧集中了大量的商场、写字楼和机关单位,而西区和南区基本上不存在大型商场,使得市民不得不前往金水路附近。
加之郑州火车站是连接京广线和陇海线的全国知名的铁路大站,人流密集,严重冲击着城市交通。
三、郑州“治堵”中存在的问题(一)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郑州近30年来主要是通过压缩非机动车道、挤占人行道来扩宽机动车道,仅仅以“机动车”为主。
然而行人和自行车、电动车也是交通的参与者,政府在扩宽机动车道的同时却忽略了行人和自行车、电动车的群体,导致这些群体“无路可走”,只好反过来占用机动车道,这样就使得政府“扩宽”道路来缓解交通压力的措施成了无用功,形成了“治”与“堵”的博弈。
这表明郑州市的交通拥堵治理方案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为改善机动车交通就改善了城市交通,不能兼顾所有交通参与者的需要,致使治理的成效无法显现。
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对郑州交通治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政府在治理交通拥堵问题中对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与改善重视不够,大多只是为了缓解公交车拥堵而增加公交车的数量,治标不治本。
对于公交车来说,真正需要改进的是公交车的停靠站问题。
在城市内主要干道上,公交车站大多设置在非机动车道,使得非机动车无路可走,只得涌向机动车道。
以二七路和太康路交叉口为例,二七路和太康路周围都是大型商场及写字楼,因此车流量多,人流量大,与之相应的公交车也多。
太康路与二七路交叉口的公交车站台,经常出现公交车“排队”的情况,乘客拥挤问题相当严重。
再加上公交车停靠站的部位路面较窄,公交车停站时造成后面的机动车无法前行,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车流,降低了公交车的行车速度。
正因公共交通系统极不完善,才迫使市民不得不采取个体交通方式,使得机动车的数量激增,自行车和电动车数量也飞速上涨。
显然,道路的“拓宽”不能适应机动车、自行车和电动车上涨的速度,从而已经扩宽的道路又变得“供不应求”。
在香港,地铁四通八达,公交车和出租车都有固定的停靠站,不会占用机动车道,这就在很多程度上缓解了香港的交通问题。
再加上香港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如上涨停车费等等,使得香港市民乐意利用公共交通系统来出行。
(二)政府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不能打“组合拳”目前,在郑州市政府的职能部门中,涉及交通管理的有规划局、交通局、建委、交警部门,这些部门在面对交通问题的时候,各行其是,缺乏配合和协调。
规划部门按照部署,建造人行天桥、立交桥、道路及停车区域等,而交通部门按照现实情形布置交通的线路和方向。
二者缺乏统一沟通和配合,就导致建造的人行天桥和立交桥都成为摆设。
例如,在经三路与晨旭路交叉口的人行天桥,使用率相当低,这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有很大关系。
规划部门在建设天桥时应与交通部门协调,在天桥建立之后考虑是否取消人行道。
天桥的使用是否只局限于行人?人行天桥的设计是否应该考虑自行车、电动车的使用?在武汉的人行天桥全部都采用车人公用的形式,电动车和自行车过马路时都能走天桥,这样在十字路口处就提高了机动车的行车速度。
交警部门只管理着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进行分流和截流,很少考虑目前的交通状况可以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予以优化。
看似每个部门都在全力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而各部门间没有相互协商、共同考量,于是所有用来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成了“摆设”,没有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缺乏“人性化”理念郑州建设的高架桥、立交桥等大多以形象为主,缺乏“人性化”理念。
例如,中州大道CBD立交桥,大多数司机都表示一到CBD就会迷糊。
投资巨大的立交桥虽然形象佳,能够缓解交通压力,但是错综复杂的立交桥让使多数司机望而却步,使得立交桥的功效大为衰减。
郑州市现存的行人天桥、地下道大多缺乏“人性化”理念。
如人行天桥踏步过高和阶梯宽度的不足,使得年长者、腿脚不便者不便通行;地下道往往街道昏暗,让人缺乏安全感[5]。
这使得治理交通拥堵的措施作用不大。
四、对郑州市“治堵”的建议(一)政府要时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纵观全局来治理交通问题政府要为所有交通参与者谋利益,以“大交通”91 第12期张 珂: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对策———以郑州为例 为治理观念,充分调动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积极性。
着力改善自行车、电动车的行驶环境,拓宽自行车行驶道路,保障自行车道的通畅,创造良好的自行车行车环境,保障自行车及电动车的行驶需求。
(二)政府各部门之间要统筹兼顾,沟通协调交通的治理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处理交通问题时,要各个部门协调配合,设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着力优化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重点在于发展的科学化,目前郑州公交亟需解决公交车的停靠港湾问题,公交车站设立在停靠港湾,使公交车停车既不影响机动车道也不影响非机动车道,保证其它车流的顺利通常,同时也要和交叉口保持至少50m的距离[6],这样才能提高公交车的速度,从而减少乘客拥挤及等候时间过长的问题,进而加大公共交通系统对公众的吸引力,使交通状况以个体交通为主转变为公共交通为主,进而减少私家车的出行。
(四)政府治理的方案要充分体现“人性化”治堵的目的是方便市民,要始终以方便市民为最终目的。
政府在处理交通拥堵这类涉及民生为提示,应广泛征求市民意见,例如采取举办听证会、网上投票等方式,吸引市民参与到治理交通的问题中来。
建立的高架桥和人行天桥要考虑所有交通参与者的需求,使这些投资巨大的工程真正做到服务于人民。
(五)加大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的宣传教育力度交通参与者的不良习惯也是造成交通拥堵问题的一大原因。
因此,良好交通习惯的养成,对于创建和谐安全的交通环境至关重要。
建议政府部门不断深入开展交通法规、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和交通法制意识。
如在驾驶员培训中,加大对交通法规知识的考核力度。
同时广电报刊网络等媒体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舆论导向和宣传工作。
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宣传单等方式,及时播报交通安全情况和动态,是交通安全真正融入群众日常生活,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交通安全教育,增强防范交通事故的意识和能力。
监督手段对于交通治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严厉的处罚和处理也能起到震慑作用,不仅作用于机动车,每一个交通参与者都应该对违反交通规则付出代价,才能真正使遵守交通规则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1] 耿津津.对改善郑州市交通拥堵现状的几点思考[J].求实,2010(2):173-175.[2] 陈钦,李旭宏,朱彦东.贯穿式城市主干道拥堵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J].山西建筑,2007(27):274-275.[3] 王超,林清华.国际大城市交通拥堵社会问题处理经验借鉴———基于交通社会学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1(1):50-54.[4] 武红丽,张生瑞.我国城市客运结构的合理性研究[C]//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交通科技交流中心.第四届亚太可持续发展交通与环境技术大会论文集.北京:交通部科学研究院,2005.[5] 修菁.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治本之策[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7):1.[6] 徐循初.关于确定城市交通方式结构的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3(1):13-15.[7] 王超,刘文芝.城市交通社会评价体系及社会治理对策[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28.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in ZhengzhouZHANG Ke(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Abstract: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traffic congestion,zhengzhou cit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raffic con-gestion in management existing in the lack of“people-oriented”,“human nature is changed”concept,the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sector each does things in his own way,can’t play“combination”and so on,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traffic congestion.Based on this,proposed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traffic jam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urban development;traffic;congestion;Zhengzhou(责任编辑:徐习军 实习编辑:张傲及)02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