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诊脉诊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三)其他脏腑功能活动与脉象形成密切 相关:
• • • • 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脉有胃气” 肝:主疏泄,藏血 肾藏精,为元气之根,是全身阴阳之根本──“脉贵有根”
•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二、诊脉部位
《素问•三部九候论》三部九候诊法; 《灵枢•终始》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 《素问•五脏别论》独取寸口法; 《伤寒杂病论》寸口、趺阳或太溪的诊法。 《难经》阐发“独取寸口”的理论, 《脉经》,不仅理论上已趋完善,方法亦确 立,从而得到推广运用,一直沿用至今。
(二)外部因素影响
l.情志 2.劳逸 3.饮食 4.季节 “春胃微弦”、“夏胃微钩”、 “秋胃微毛”、“冬胃微石” 5.昼夜 6.地理环境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第三节
病理脉象
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叫病理脉象. 一、常见病脉 由于对脉象感觉与体会的差异,历代医家 对常见病脉的分类和命名亦存在着差别。
匀
(但无明显止),或脉力往来不一致。 临床意义:多见于元气离散,脏腑精气衰败, 尤其是心、肾之气将绝的危重病。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2.芤脉 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临床意义:常见于失血、伤阴之际。 3.革脉 脉象特征: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临床意义: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五)五十动 • 指医生对病人诊脉时间一般不少于50次脉 跳 • 意义; • 1.仔细辨别脉搏的节律有无变化。 • 2.仔细体察脉象的位、次(数)、形、势等 特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四、脉象要素
脉象的种类很多,常从位、数、形、势 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归纳。 (一)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 (二)脉数指脉搏跳动的至数和节律。 (三)脉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 (四)脉势指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三、诊脉方法
(一)时间:清晨 (二)体位:病人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平展, 与心脏同一水平。 直腕、仰掌,手指放松, 使寸口部充分伸展, 局部气血流畅。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三)指法 • 1、选指 三指平齐,手指略呈弓形, • 以指目按脉脊。
• 2、布指 中指定关,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无名指 在关后(近心端)定尺,注意随病人手臂长短而 调整布指的疏密。小儿可采用“一指定关”而不 细分三部。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3、运指 :举法、按法、寻法、总按、单 诊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四)平息
• 要求医生在诊脉时要调匀呼吸,静心凝神,体察 脉象,并以自己的呼吸来计算病人的脉率。 • 平息:①是以医生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 来检测病人脉搏搏动的次数。正常人平静状态下 呼吸每分钟16~18次,每次呼吸脉动• 4次,间或5 次。“一息四~五至”(约60~90次/分)。②诊 脉时平息,有利于医生集中思想精神,专一地体 察脉象。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一)浮脉
[脉象特征] 轻取即得, 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 有余,按之不足。 [临床意义] 一般见于表证; 也可见于虚证; 还可见于正常人中的瘦人 及秋令之时。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相类脉]
1.散脉
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候不应, 并常伴有脉动不规则,时快时慢而不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二)沉脉
[脉象特征] 轻取不应, 重按 始得,举之不足,按之 有余。 [临床意义] 多见于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 虚。 亦可见于正常人中的胖 人 及冬令之时。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参考:《脉诀刊误》指出:“轻手于皮肤之间不
可得。徐徐按至肌肉中部间应指,又按到筋下部 乃有力,此沉脉也。”沉脉的特点可概括为“举 之不足,按之有余”(《脉经》),并不包含脉率 或脉形等内容。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1)感染、发热性或外伤应激性疾病,心率 反应性加快,脉率随之加快。如病毒性心 肌炎、急性风湿热、甲亢等。 • (2)失血或缺氧,心率代偿性加快,脉率随 之加快。如贫血、外伤性失血过多。 • (3)心脏本身或心外因素所致心脏传导系统 及自律系统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 心动过速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四)数脉
[脉象特征] 脉来急促, 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 每分钟约在90—140次之间。 [临床意义] 多见于热证, 亦见于里虚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数而有力──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 (体温上升1°C, 脉率约增快10次/分) • 数而无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 • 若心气心血不足,心脏勉为其力,亦可见脉细数无力。 • 危重病脉浮大虚数而无力,按之空豁──虚阳外浮 • 生理性数脉: • ①正常人激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亦可见脉数有力 • ②年龄越小,脉率越快 • 5~6岁儿童一息六至(100~120次/分) • 新生儿~3岁以内小儿一息七、八至(130~160 次/分) • 寒热虚实皆可见数脉,不可概作热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相类脉]
缓脉 脉象特征: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
(每分钟60-70次),应指均匀,多见正常人。 二是脉来怠缓无力,弛纵不鼓的病脉。
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如微风轻拂柳梢。
临床意义:多பைடு நூலகம்于湿病,脾胃虚弱, 亦可见于正常人。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机理分析】 • (1)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 生化不足,则脉管不充,脉气鼓动无力, 则脉见怠缓迟纵之象。 • (2)湿邪重浊粘腻,阻遏气机,脉管不充, 脉来亦缓。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二) 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
气: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全赖气的推动,心搏的强弱、节 律亦赖气的调节。 血:充盈于脉内,血的盛衰盈亏、粘滞程度、流动速度、流量 等直接对脉象发生影响。 气血不足──脉细弱或空豁无力 气滞血瘀──脉细涩不利 气盛血流薄疾──脉洪大滑疾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一)三部九候诊法(遍诊法)
上 :天地人 中:天地人 下 :天地人
三部九候诊法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二)人迎寸口诊法(简介)
对人迎(颈总动脉)和寸口(桡动脉)脉 象互相参照分析比较的一种诊脉方法,见 于《灵枢· 终始》。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相类脉] 疾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疾脉 的脉象特点是脉率比数脉更快,相当于脉 搏每分钟140-160次。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 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疾脉多因真阴衰竭于下,孤阳亢极于上, 虚阳浮越所致。其有阴阳偏盛之分。 • (1)阳亢无制,真阴垂绝,见于外感热病之 热极时,则脉疾而有力,按之坚硬。 • (2)阴邪暴虐,虚阳外越,元气欲脱时,则 脉疾而弱,按之不鼓指。 • 两者均无冲和之象,预示病情危重。 • 但是,新生儿~3岁以内小儿一息七、八至 (130~160次/分)为平脉。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二)有神
“有神”,即脉有神气并与胃气的盛衰 有关。 主要特征: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 当然,观察脉神推测病情还必须与全身 情况相结合。 有胃即是有神——和缓,有力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三)有根
• “有根”,即脉有根基说明肾气的盛衰。 • 表现为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二个方面,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机理分析】 • (1)脉管的搏动有赖于血液流动,而血液流动又有 赖于阳气的推釜动。如果寒邪侵袭,困遏阳气, 或阳虚内寒,尤以心阳不振,无力鼓动气歪动。 如果寒邪侵袭,困遏阳气,或阳虚内寒,尤以心 阳不振,无力鼓动气血而致心动迟缓,气血凝滞, 脉来迟慢而无力。 • (2)阴寒内盛而正气不衰,寒气郁结成实邪,阻滞 气机,脉见迟而有力。 • (3)邪热结聚,阻碍气血运行,也可见到迟脉,且 迟而有力。如阳明腑实证脉迟即属此类。故迟脉 不可盖以寒而论。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正常脉象
正常脉象也称为平脉、 常脉。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有胃”、“有神”、 “有根”。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一)有胃
“有胃”,即脉有胃气。脉之胃气,主 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 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表现为:脉位居中,不浮不沉
脉律调匀,不疾(快)不徐(慢),节律一致 脉势缓和,来去从容,流利 其中最主要的是:和缓、从容、流利。(冲和)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脉 诊
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 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 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或病情,辨 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脉诊有着悠久的 历史。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概述
一、脉诊原理 (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1、心脏的搏动 2、脉管的舒缩 3、心阴和心阳的协调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一)个体因素影响 1.性别 2.年龄 3.体质 有六脉同等沉细而无病者,称为六阴脉; 有六脉同等洪大而无病者,称为六阳脉;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4.脉位变异 有的人脉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 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国家精品
• (三)仲景三部诊法 (简介)
• 侯胃气 诊趺阳脉
侯肾气 诊太溪脉
脏腑病变 诊寸口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