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三大民系

广东三大民系

论文全文:
广东省的居民主要由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的人民,外加黎、苗、瑶、壮、回、满、畲、京等多个世居于广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组成。

其中三大民系的人民是广东居民的主体。

一.三大民系的分布
广府民系: 主要分布在广州,番禺,南海,佛山,东莞及以南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中山,江门,珠海,肇庆,云浮,阳江,茂名,湛江等地区)潮汕民系: 主要分布在汕头,潮州,揭阳,普宁,汕尾等地区
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梅州,河源,惠州,韶关,清远,深圳龙岗等地区。

二.三大民系的特点:
1. 广府民系:
历史文化特征:
广府人主要由中原地区自秦以来的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

其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人民的表现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的遗传,又受中原汉文化的哺育,更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因此具有多元化的层次和构成因素。

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南征越族之际,珠江流域就开始得到开发,中原文化逐步进入。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广东地域有建立起地域性的南汉政权. 经济开始自成一体的发展。

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更是初具规模。

到了明代,珠江三角洲成为当时岭南地域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

清代以来, 珠江三角洲的近代工业新兴产业更是发达。

广州这座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广府人民在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给人们以多层次的、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

其文化精神特征有如下表现:
一.在三大民系中最具开放性,比较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

广府民系的人们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善于吸收、摹仿和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并将传统文化与之相互融合。

二.具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和价值观念,精明能干,善于计算的素质和敢于探索和尝试的精神。

正是广府民系人民善于经商和敢于探索的精神创造了
珠江三角洲地区多元化的农工商经济
三.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市侩性, 民系中的内部凝聚力相对较弱。

清代以来,以广府人为主干的“广帮商人”驰名全国。

因商业活动的长期熏陶导致广
府民系的人们更注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商业利益的意识往往制约着人
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四.具有较为浓厚的宿命观。

穗港澳地区的广府民系居民普遍存在迷信命
运,“敬神奉鬼”的风气。

例如:广府民系的民众家里,普遍供奉着观
音,关公等神祗,每日上香祭拜,祈求平安和财运。

五.具有强悍的民性,冒险的精神;反抗性和斗争性也特别强烈。

广府人由于最早受到海外,尤其是近代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影响,得风气之先,
因而在中国近代史上,精英继出。

以上人文精神主导着广府民系人民的行为。

正是因为广府民系文化中有一种“敢为天下人先”的宝贵性格特征。

这种人文精神也引导着广府
民系的人民在近代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中,人才辈出。

当然,因为广府民系中人文精神中也是不足之处,导致了一些负面影响出现。

广府文化在广东三大民系文化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因此,广府文化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粤文化的代称。

如广州话称为“粤语”,广州方言
歌统称为“粤讴”;广州戏剧音乐分别称为“粤剧”、“粤曲”、“广东音乐”;
广东饮食文化体系中虽有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之分,但“粤菜”常用
以指广州菜;广州工艺品的重要品类被称为“粤绣”、“广彩”、“广雕”等。

民俗礼仪
在节日风俗方面,广府民系的人民既有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创造出其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广州,除夕花市这一节日早在南汉时就已有之。

到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至今越办越旺,并已发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和影响到全国南方的一些城市,形成了此节日喜庆风俗。

此外, 番禺区的飘色游艺活动,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生菜会(取发财之谐音)、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日娘诞、盘古王母诞、鱼花诞、田了节、龙母诞等。

内容多与祭祀本地神仙以及发财致富、出航平安等主题有关。

反映了广东风俗文化的深层结构和风格多样性的风彩。

在婚姻习俗方面,传统的汉族封建婚姻制度是广府民系人民奉行的主流。

但是,在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城乡地区,也还存在不落夫家和自梳女(例:肇庆的自梳女)的风俗。

前者保留着古越族遗风,女子出嫁后,除了年节、庆贺、吊唁等红白喜事以外,一般不回男家,而长住娘家。

后者是一些女子为了独立谋生和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而宣布自梳,终生不嫁。

这种婚俗,既是古老婚俗的变异,又具有个性解放的色彩。

建国后,这两种婚俗已渐而绝迹。

民居建筑
广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官僚地主常常是四五代人聚族而居,建立封闭的建筑群。

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的民居大中型住宅基本格局为“三间两廊”。

有地位人家以镬耳风火墙为特色。

砌墙材料有三合土、卵石、蚝壳、砖等,清代以后多用青砖。

清末在广州的西关民居密集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

内部布局紧凑,间隔灵活,正立面之门以“三件头”(脚门、趟拢和大门)、水磨青砖墙面、花岗石墙脚等构成其外表风貌。

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在侨乡出现了有异国风格的碉楼,(例:开平碉楼)
在城市出现别墅式居宅,(例:顺德清晖园)在商业繁华的城镇街道两旁还出现了骑楼。

这些特色建筑,均是开南国建筑风气之先,透露出优美浓郁的南国风情,充分显示了广府民系人民高超的建筑学智慧
饮食风俗
广府民系的饮食文化享誉海内外,是广府民系文化的一个亮点。

从而形成了“吃在广州”的理念。

粤菜是我国的四大菜系之一,其特点是善于在模仿中创新,用料广博,选料珍奇,配料精巧,做工考究,讲究“镬气”,注重形象,品种繁多,五味俱全,浓淡适宜。

此外,粤菜善于博采众长,根据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物产条件进行改造,体现了岭南文化融通善变的韵味。

粤菜系列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皆可入肴。

著名的“龙虎斗”、“菊花三蛇羹”、“上汤焖禾花雀”、“红烧果子狸”、“瓦钵炖禾虫”、“开煲狗肉”、“粗盐焗乳鸽”,成为公认的美味佳肴。

鸡的菜款既多又可口,更显粤菜的制作功夫。

尤其是广式饮茶;兴起于19世纪末的广州,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众化茶楼兴起,渐而蔚成风习,扩展至珠江三角洲城镇及西、北江流域沿江城镇。

茶楼的点心精美而又丰富,常见的如蛋挞、蛋盏、蛋散、干蒸、烧买以及各类粥品。

改革开放以后,又引进许多西点,食品更为新潮、精美。

到现代,广式饮茶己经是在全国各地,全世界开花结果。

喝早茶已经成为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内地人民的一种饮食时尚。

音乐,戏剧
音乐:
在广府民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在珠江三角洲一带以及粤西广府方言区地域内产生、流传和发展了一种纯器乐演奏的民间音乐。

这就是广府民系的民众喜闻乐道的地方音乐。

这种音乐形式到了19世纪60年代(清朝中期同治年间),由广府民系中优秀的民间音乐人士严老烈等代表性人物,运用带规律性的,使用装饰音和“加花”的旋律发展法,创作改编出了《旱天雷》、《倒垂帘》、《连环扣》、《饿马摇铃》、《雨打芭蕉》等有独特风格和地方色彩的经典著名乐曲,标志着广东音乐作为乐种的最终形成,成为中国地方音乐的一朵奇葩。

戏剧:
粤剧以粤方言演唱,是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

粤剧是广府民系中的优秀艺术家吸收多种外来戏曲声腔结合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以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

这种艺术娱乐形式,深得广东民间广府民系人民的喜爱。

著名的粤剧名目有:《刁蛮公主戆驸马》,《穆桂英招亲》,《搜书院》等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粤剧界人才辈出,曾涌现出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白驹荣等流派及一大批才华出众的演员。

另外,红线女所创的“红腔”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影响最大。

此外,以粤语演唱的曲艺品种,有粤曲、木鱼歌、龙舟歌、南音和粤讴等。

美术,工艺
绘画:
广东画坛从明清起有较大发展,人才辈出,风格独特,技法纷呈,求新求变。

其代表人物有:南海林良的写意花鸟,东莞张穆著称画马,新会高俨擅长山水,顺德黎简诗书画皆绝,顺德苏六朋、苏仁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虫,重视取法自然,创造了“撞水”、“撞彩”技法。

20世纪初,在广东产生了“岭南画派”,其创始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均为番禺人。

他们主张以倡导艺术革命,建立现代国画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为途径;以形种兼备、雅俗共赏为审美标准;以兼工带写,彩墨并重为艺术手法。

独树一帜,在当时的中国与“上海画派”齐名,从而成为了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流派。

现代,继承和发展这一画派艺术的,有方人定、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昴、杨善深等。

工艺美术:
广府民系的工艺美术,种类繁多,有的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

如肇庆端砚;广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红木家具、积金彩瓷、朱义盛首饰和广绣等;佛山陶瓷、木版年画、剪纸、金银铜锡箔、染色纸、狮头、彩扎灯色;新会葵扇;东莞和南海烟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筑装饰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砖雕等,其中以端砚、粤绣、雕刻、陶瓷最具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