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卑未敢忘忧国
———当今大学生如何理性爱国调查报告
摘要
关键词
一、 调查背景
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里氏8.8级地震重创日本。地震触发的海啸几乎在瞬间吞噬了城市,近千户人家被海水吞没。随后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先后发生两次爆炸,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中国政府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便积极组织救援团队赶赴日本救援,然而在大陆却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惊现“热烈庆祝日本地震”等说法,非理性爱国再一次浮出水面,因政治历史原因出现的对无辜生命的蔑视,使“爱国”走上了极端。国家属性并不是一个生命的原罪,更不是剥夺一条生命的理由。然而非理性爱国主义侵蚀了一部分中国人作为人类的人道主义良知,竟公开发表“庆贺日本地震”的言论,引起国人的反思。
再回到2010年,9月7日,在钓鱼岛海域,一艘中国拖网渔船与日本海保巡逻船
Yonakuni号发生相撞。之后,日本巡逻船上的22名海上保安官登上航行中的中国渔船,命令渔船停止航行,并宣称违反日本"渔业法"对渔船进行检查。日本海上保安厅8日2时许以妨碍执行公务嫌疑逮捕了中国渔船船长。日方非法扣押我国渔船、扣留船长,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10月16日,西安西安市大雁塔北广场出现200余名学生聚集,沿途不少群众陆续参与到游行队伍中,至钟楼附近时,人数已达近万人,并且发生了个别人员打砸日货商铺等过激行为,各地也陆续有反日游行发生。为了民族尊严、民族利益,表达人民的意志,这种“民气”非常可贵。但要使它发挥作用,要让这种“人类最高的道德”转化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我们还必须让“爱国心”理性的落在实处。单士兵说:“没有什么比爱国情感更为珍贵与热烈,也没有什么比理性力量更为强大与穿透。如果把爱国热情纳入理性的通道,那一定可以产生无比笃定、坚韧、持续的力量,来支撑起大国崛起的梦想。”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深爱我们的祖国。他们有爱国的热情,有民族的自豪感,有爱国的自强心。他们有知识、有文化,在爱国方面,更应该有理智、理性。无论是非理性爱国还是理性爱国,都是基于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既可以是来自非理性的情感和冲动,也可以是通过逻辑思维得出的结论。无论是人自身动物性的本能内驱力还是人的社会性的本质都是爱国主义产生的基础。非理性和理性的交融最终构成了这种强烈的爱国情感。而理性的爱国行为,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宏观命运的把握和理解上。从而对自己爱国的举动做出判断,以保证自己的行为是有利于自身和国家的发展上的。
针对近期出现的关于当今大学生如何理性爱国的讨论,我们以理工学生为调查对象,做了关于当今大学生如何理性爱国的调查。
二、 调查结果与现状分析
(一) 调查时间
2011年10月27号——2011年11月15号,为期三个星期
(二) 调查方式
本次社会实践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浙江理工大学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问卷100份,因为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所以调查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学生对理性爱国的看法与认识。 (三) 调查结果分析
a.大学生对自身的评价
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爱国的,同时,大部分调查对象同意爱国主义思想很重要。但是在问卷中,我们让大学生谈谈自身以及周边同学的爱国行为的看法。超过50%的同学,评价当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意识表现不明显,较少将爱国思想付诸行动。并且不到五分之一的同学认为当代大学生能做到时刻关注国家利益,并理性地实践爱国行为的。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是认同“祖国”这一概念的,但这只是一种作为国人的意识同时掺杂着个人情感的表述而已。爱国可以有多种形式,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充满个性的群体,追求新异,追求个性,是最时尚的话题。而对于爱国主义,这样一个已经被提及了数百上千年的主题,我们似乎不能去要求什么。
b.大学生对国家新闻的关注度
关于对国家名誉利益相关的国际、国内事件的了解程度,问卷中罗列了3个不同的程度。非常关注占21%,不怎么关注占10%,69%的同学认为自己会去关注,但不是很了解。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对了解新闻的主动性是很好的,但大多数同学仅限于了解、观望而不是积极参与,对国家大事的认识度还不够。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爱国行为更应该体现在积极参与到国家大事的讨论中去,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学生是国家的一股新鲜力量,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命运都掌握在年轻人的手中,而其中就包含了这些即将跨出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们。我们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尤其是对于祖国的大事小事,我们都应该展现出青年学生所特有的热情与激情,而不是沉闷、故作镇静的看着这些事情的发展态势,有些学生甚至表现出了一种不闻不问、事不关己的态度,是更加不可取的。尽管我们的知识储备有限,个人力量有限,但是我们必须呈现出一种姿态,一种关心国家大事、处处为祖国着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不断努力的姿态。
c.大学生对偏激爱国行为的认识
相应的,我们也对大学生关于网站上一些损害我们爱国情感的新闻和偏激的爱国言论的看法,进行了调查。在右表中,我们可以发现64%的同学认为偏激爱国行为是一种不妥当的爱国行为,对于这样一种行为,或许我们已经不能将它称之为一种爱国行为。相对应的,理性的思考更应得到重视。真心爱国,就要努力做到有理性,而不是脑袋一热,瞬间冲动的行为。我们所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一叶障目而不见真理,高烧导致的狂热,爱国外衣下的狂热,不比那些地震或者海难更可怕?
对于大学生是否会对网站上发表的一些损害我们爱国情感的新闻发表评论的情况统计如下饼图。虽然不能很大体现大学生的爱国行为,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维护国家名誉或者是利益的态度。 题4:看待偏激的爱国行为和言论?
A、是对爱国精神的扭曲 64%
B、真正的爱国应当如此 10%
C、无所谓,任何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爱国方式 26%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同学出于不了解而不会发表言论,还有占多数的则是慎重的发表评论。作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一代,大学生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作为一名成年人,他们也有了自己的认知,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待爱国主义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是在面对一件自己并不熟悉的事情的时候,他们能够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而不是盲目发表评论。但是这其中似乎也反映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设计到国家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有没有一种主人翁的心态,去积极主动的关注这件事情。假如现在网上正流传一个危害到国家利益、有损国家声誉的帖子,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是坐以待毙,不闻不问吗?这种想法肯定是不正确,且应该遭受大家唾弃的,我们要做的是,利用自己能够利用的有效资源,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整个事件逐步明晰,引领大家做出正确的决断。
三、 如何理性爱国
针对如上的调研,我们对当今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当前理性爱国的情况也有了相关了解,那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当今大学生理性爱国呢?对于该问题,本小组讨论结果如下:
(一) 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
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有较强的敏感性,学校要及时组织领导、专家学者对事件的敏感度进行研究,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任其自然漫延。简单的说教、简单的围堵,天天的会议,一方面容易打乱学校正常的秩序,另一方面容易引起师生的逆反。容易使师生正面的积极地情感变成负面的情绪,这应引起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深刻思考:工作理念如何创新?如何借机行事,借力而为?
a.要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在重大事件发生后,学校往往会提出一些维稳方面的具体要求,诸如:不让出校门、不准上街、不准在网上传播有害信息等。如果学校简单行事,不考虑学生的情绪、情感,工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学校应当通过举行谈论会、座谈会,网上论坛引导、将学生自发行为引导成情景陶冶仪式等方式,引导情感表达,将机械的冷面孔,转化成学生容易接受的情感的暖面孔,从感情和心理上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层次。“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b.要建设好辅导员队伍。辅导员与大学生朝夕相处,他们应当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最了解。辅导员既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必须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建立起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要舍得在人力、物力上的投入,为辅导员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做好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引导的一个重要之举。
c.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理性的爱国主义氛围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利用讲座、报告、座谈、交流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青年学生身处其中,耳濡目染,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的想法得以抒发,鼓励他们与其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在在网上看到一些损害我们爱国之情的新闻,会发表评论吗?6%33%40%21%A会,而且会任意地发表言论
B会,但会注意措辞的运用C不会,因为还没有了解事情的实情
D不会,懒得回应。但会和身边的人评论此同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纠正,通过交流的方式,使他们了解到自己思想的弊端,也使老师们有更多机会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心理变化,尽可能避免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中出现非理性的错误倾向。
d.举办以“理性爱国”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理性爱国的实践能力。学校应每年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中参加社会实践,以及一年一度的教学实习、军事训练等活动,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坚定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使广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起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热情。另外一方面结合国情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经常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革命根据地等理性爱国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二)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爱国的影响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与家庭仍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长的价值观、世界观仍对子女形成一定的影响,故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而言不仅是客观存在,而且应大力加强。
家庭作为一种婚姻血缘性的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并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亲情融融的氛围之中,对孕育完美人格,构建崇高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千千万万的大学生父母们有责任从自己的子女身上开始建构时代需要的人文精神,也有义务将人世间美好的事物传授给下一代,并在他们心中点燃希望之火。家长对子女负有主动引导之职责,对于大学生子女,父母尤应加强价值引导。也许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无力充任引导孩子成长的角色,其实,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价值的熏陶、文化的认同、选择。理性不能代替德性,在道德教育、价值引领方面,家长完全可以充分运用自己多年的人生体验,对子女开展生动的薰染与教化。家长的道德水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孩子成长的方向。
爱国固然重要,然而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而成为一种极端的情感,爱国也会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情绪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在学校的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如何表达爱国热情是非常重要的。
(三) 大学生自身应如何理性爱国
爱国的情感流淌于每个人的血脉之中。大学生群体血气方刚,对祖国始终充满爱的激情。大学生们的这种爱国情感是推动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宝贵精神财富,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大学生们的爱国情感应当怎样表达呢?
自身作为一名高校大学生,常常听到有同学会这样问:“为什么不让我们爱国呢?”在有些同学看来,“爱国有理”,想怎样做就可以怎样做。一些同学所表达出的偏激“爱国”行为,正与抱有这种想法有关。问题的关键是不能笼统地谈爱国。爱国,是有感性和理性之分的。感性的爱国带有“跟着感觉走”的色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会做出许多事与愿违的事情来,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必须汲取。理性的爱国,表现为一种对国家发展进步的规律性认识,其行为符合国家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爱国热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命的保障,试想一个国家被他国蹂躏,丧失尊严,甚至丧失主权,而这个国家的民众还无动于衷,这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爱国热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爱国。同时我们表达爱国的热情也是自然的,但要当心陷入FH势力破坏中国经济建设、抑制中国崛起的陷阱之中。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都深爱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有爱国的热情,有民族的自豪感,有爱国的自强心。我们有知识、有文化,但在爱国方面,更应该有理智、理性,从而使我们的爱国更有深度。 我们爱国,可我们要的不是冲动,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学习,为将来建设祖国做准备。要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的团结、理性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