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环境保护
科目:地理课型:复习教学对象:高三、1 班
【课程标准】: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五.环境管理
1.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复习选修六《环境保护》,主要以二轮材料《山东高考》为抓手,以近五年全国Ⅰ卷第44 题“环境保护”为实例,归纳总结环境
保护高考题做题方法、思路,力求总结规律,提高选做题得分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复习环境保护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高考真题,总结做题方法,归纳做题规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高考高频考点。

2.各类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及措施等。

【学情分析】:
环境保护为选修内容,学生对其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并不很扎实,双基仍需夯实。

高考中,环保为选做,题目难度应当相对较小。

但从几次文综测试来看,得分率并不理想。

学生还未掌握环保题目作答的技巧,有必要通过统一讲解和大量的训练,提高得分率。

从学案的完成情况来看,学生预习的较为充分,大部分同学
理解较为到位。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设计】:
本节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法。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
习成果。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并注重讲练结合,通过练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近五年考情统计,让学生了解高考中环保考查的考情分布情况。

一.以“ 2016 全国甲卷T44”快递外包装污染为例,分析总结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类问题的答题方法。

二.以“ 2017 年全国乙卷T44”柽柳入侵天然林为例,分析总结主要生态问题及其防治类问题的答题方法。

三.以“ 2015 年全国乙卷T44”喀斯特地区石料开采为例,分析总结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类问题的答题方法。

【知识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自主合作总结本节知识,总结环保类题
目的答题方法。

【课下作业】:
完成限时集训。

【教学评价设计】:
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
其他成员的评价)。

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
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一: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二:主要生态问题及其防治
三: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复习课,以近五年高考题为实例,分析总结环保题答题方法。

在教学中,我力争能以题目为模版,教会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分析其他相关问题。

当然,尽管我认真备课,积极准备,但限于水平,在实际教学中仍出现很多不足,如:一.语言还需锤炼,进一步减少“少慢差费”,力争精炼到位。

二.讲课要进一步精细化,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如何突破重难点,还要进一步努力思考。

三. 课件设计未充分考虑到录课需要,尽管字体已足够大,但录制效果欠佳,部分文字不清晰。

四.对录课设备不熟悉,比如镜头的动态跟随,所以有时站位稍偏,白板录制不全。

总结本次录课的经验与教训,在下一步的教学中,我会不断
摸索和探寻,查找不足,完善自我,继续努力,为素质教育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