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胶州秧歌3000字论文

胶州秧歌3000字论文

胶州秧歌
摘要: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属于歌舞剧,其曲牌、行当齐全,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虽然业内尚无关于胶州秧歌起源的定论,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该门艺术是围绕胶州海运文化应运而生,至今仍保留着和胶州海运文化的种种联系.
关键字:胶州海运文化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起源于马店东小屯、南旺,它以“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和“抬重落轻走飘”的舞蹈风格,蜚声海内外,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

它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起源及文化背景
胶州秧歌据记载起源于清咸丰年间,相传明末清初,该村的赵姓、马姓两户人家因生活困难,逃荒关东。

他们两家人中有老头、老婆、儿子、儿媳、孙女三代人,在逃荒路上,开始沿途乞讨,后改为"唱门子",由老头背腰鼓、儿子舞打狗棍、老婆背翠花包,一面“舞之蹈之”,一面唱民歌小调,这便是胶州秧歌的雏形了。

"一更里,遇撞着老天爷大雨直倾……,二更里,闯关东两泪潺潺……"传统秧歌段子《关东五更》真实地反映了他们闯关东的生活。

返回故乡后,经过多年相传,不断改进,胶州秧歌演变为具有男刚女柔的鲜明特色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蹈风格。

"绿杨城郭杏花村,迭肩挨肩集比邻。

扇影衣香人欲醉,笙歌围住一团春。

"这是清咸丰进士宋观炜观胶州秧歌后的作品,今人读之,犹觉如临"扇影"、"衣香"之境。

其风格特点中蕴藏和体现了胶州特有的人文经济风貌和胶州人的独特性格。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胶州秧歌"安锅"之处达50多处,出现了村村都有秧歌队的盛景。

胶州秧歌原有秧歌小戏剧目72出,现存35出。

建国后,有关方面对胶州秧歌进行了多次挖掘、整理,并组织了学术研讨。

每年定期举办“新春胶州秧歌会”。

近年来,胶州秧歌在全国、省、市文艺会演中屡获大奖,并列入北京舞蹈学院汉族民间舞蹈女性训练教材。

被誉为"中国秧歌之乡"的胶州市有着4500多年的历史,从唐朝起就成为古代重要的的通商口岸,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孕育了胶州秧歌剧。

胶州与大江南北的通商,进一步丰富了秧歌剧的表演形式及内容,江南唱腔曲牌中的“南锣”均带有南方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至今仍保留有新石器时代集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于一体的三里河文化遗址;文化名人众多,以"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为代表的历史名人就有100多位,民间艺术源远流长,2006年胶州秧歌和胶州茂腔同时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届中国秧歌节于2008年在该市成功举办,并确定每两年在我市举行一次。

二、胶州秧歌的艺术特色
胶州秧歌动律特点,可概括为“抻、韧、碾、拧、扭”五大特点。

动作之间训练了身体上下的协调性和内在控制身体的能力,给人以不间断的里的延伸美感。

“拧、碾、扭、韧、抻”不是单独表现的,而是身体各部按一定次序,依次向上下同时进行,构成统一和谐的运动,它形成收与伸、强与弱极鲜明的对比动感特点,是舞蹈生动细腻,更具魅力。

胶州秧歌调动全身各部位“拧、碾、扭、韧、抻”,使女性演员的舞蹈动作重抬(抬起来较快)、落轻(脚
落地而轻)、走飘(扭动运行飘逸),活动起来扭断腰。

胶州秧歌有着“快发力慢延伸”的舞蹈节奏特点。

一般是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的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伴奏,音乐中用大量的附点音符来表现胶州秧歌“慢做快收”的动律特点。

音乐在前面四分之三的时间里展开,而后面的四分之一则是收式,加上之前的四分之三在重拍上,使得力度的展开有较长的延伸感,这种力的展示,恰巧符合胶州秧歌“抬重、落轻”的特点,将“抻”和“韧”的感觉充分的表现出来
三、胶州秧歌的发展历程
1、胶州秧歌的形成
胶州秧歌的发生和形成大约经过了三个时期:从宋金至元末明初属胶州秧歌发生期;从元末明初至清中期以前,属胶州秧歌乐舞发展期;到了清中期胶州秧歌已经正式形成了生活气息浓郁的秧歌小戏。

2、历史上胶州秧歌的变革
赵、马两家在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

演员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嫚、膏药客6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和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 余个。

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

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

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到胶州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

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6年开始举办的胶州秧歌节成了胶州市的一张名片,吸引来世界各地的客商来此游览、参观。

仅2006年秧歌节举办期间,260多名中外客商共达成签约项目29个,合同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合同利用内资9.7亿元。

3、胶州秧歌的未来发展
从胶州秧歌的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它不是单纯的舞蹈和歌唱,它有剧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员有行当,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歌舞剧。

表演时讲究的是淳朴的曲调和‘三弯九动十八态’的舞姿,重踩轻腰身飘,行走如同风摆柳,富有韧性和曲线美;音乐伴奏一般以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吹打乐为主。

但随着胶州秧歌的发展和普及,秧歌忽然间只有舞蹈没有戏了,音乐竟然配上了一些现代迪斯科音乐,再加上夸大的舞蹈动作,看上去有点“不伦不类”。

但现实是,这种非传统意义上的秧歌却更被认可,人们闲暇时间总会去市区的广场学学“这样的”扭秧歌。

融入现代元素后的胶州秧歌更受人们喜爱,而传统的、原汁原味的胶州秧歌如今却鲜为人知。

这就是传统与创新的辩证。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转变,文化需求与认同感也在发生变化,‘非遗’融入现代元素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

保护‘非遗’并不是固守传统,教条地要求原来的面目原封不动。

如果能找到传统与新社会环境的交合点就再好不过了。

随着胶州秧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编入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胶州市举办秧歌节等一系列的保护和传承活动,胶州秧歌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罗雄岩上海音乐出版社
2 《半年不变的胶州秧歌》青岛日报2010年08月26日
3 胶州在线/wenhua/system/2006/12/22/000110807.shtml
4 《胶州秧歌》胶州市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编2008
5 《胶州秧歌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