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小麦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小麦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ve Center 236800; 4Rongcheng Agricultural Technique Extensive Center 264300) Abstr 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ical yield, harvest index and economic yield were studied using 11 different new wheat varieties (lin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enotypic and genetic correlations between biological yield and economic yield were both positive significant at 1% level, the phenotypic correlation between harvest index and economic yield was also positive significant at 1% level. The genetic potential of biological yiel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ical yield and economic yield were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harvest index. The way of increasing economic yield is maintaining harvest index, increasing biological yield and harmoni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ical yield and harvest index. Key wor ds: Wheat, Biological yield, Harvest index, Economic yield
19.947~22.816 19.655~22.219 18.157~22.045 18.789~20.374 18.372~20.873 17.996~20.261 18.284~20.173 18.624~19.254 16.672~19.766 15.745~18.873 15.310~18.185
0.1219 -0.2083 -0.0163
0.2084 0.6411* -0.0652 0.3966
0.1555 0.8342**
0.7685** -0.6707* -0.7583** -0.7497** 0.1748
0.5953**
0.5139 0.2271 -0.3689 -0.0072 0.8954** 0.4133
·182·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Vol.22 No.2 2006 February http://zntb.chinajourna关系的研究
刘兆晔 1, 于经川 1, 杨久凯 2, 江汝胜 3, 王晓君 4 ( 1 山东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烟台 265500,2 国营苍山农场 277700,
3 亳州谯城区农技推广中心 236800,4 荣成市农技推广中心 264300)
摘 要: 利用 11 个小麦新品种( 系) , 对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明, 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 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表型正相关 也达极显著水平。生物产量的遗传潜力及与籽粒产量的密切程度均大于收获指数, 说明进一步提高 产量的途径应是维持现有收获指数水平, 主要通过提高生物产量, 协调提高二者之间的关系来实现。 关键词: 小麦; 生物产量; 收获指数; 产量
A AB
ABC BCD BCDE BCDE BCDE CDE DEF
F F
0.416 0.449 0.441 0.476 0.451 0.466 0.449 0.427 0.438 0.432 0.431
0.401~0.434 0.416~0.474 0.420~0.479 0.454~0.491 0.441~0.460 0.457~0.486 0.438~0.468 0.419~0.440 0.433~0.444 0.417~0.448 0.410~0.454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ological Yield, Har vest Index and Economic Yield in Wheat
Liu Zhaoye1, Yu Jingchuan1, Yang Jiukai2, Jiang Rusheng3, Wang Xiaojun4 (1Yant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cademy, Yantai Shandong 265500; 2Cangshan State- operated Farm 277700; 3Qiaocheng
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表 1),供试材料的生物产量、
表 1 小 麦 生 物 产 量 、经 济 系 数 的 基 因 型 差 异
239 9431421
2801 475 1061 5 955159
62036 !" 14 D9401 # 961931
21.802 20.933 20.175 19.592 19.479 19.448 19.235 18.872 18.086 17.669 16.808
S 159.448
6.022 3.859 0.404 1.699 0.022 0.759
CV 27.390 13.157 8.318 18.933 8.809 4.946 8.895
GCV 25.590 9.211 6.264 14.858 7.030 3.574 8.260
收获指数的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最小,表明这些品 平,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表型相关系数为 0.5953,也
各性状以小区平均数进行方差和协方差分析,在 此基础上估算性状间的差异、遗传变异系数以及性状 间的表型和遗传相关系数,计算方法按文献[3,4]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每小区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 25 个主茎,成熟后收获考 2.1 小麦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基因型差异
种。考种项目包括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生物产量和
状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变异系数趋势基本相同。穗数、穗 粒数和穗粒重的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最大,表明试 验材料在这些品种( 系) 间存在着较为丰富的变异类 型,具有丰富的遗传潜力;千粒重、生物产量、籽粒产量 的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居中,表明此项试验中这些 性状在品种( 系)间的变异和遗传潜力低于上述性状;
试验于 2000—2001 年在烟台市农科院试验农场 4 号地进行,随机区组设计,重复 4 次,等行距条播,行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 刘兆晔,女,1964 年出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工作。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10 多篇。Tel: 0535-6352021,E-mail:jingchuany@sina.com。通信地址:265500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南山路 26 号 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收 稿 日 期 : 2005-10-21,修回日期:2005-10-29。
农艺科学
中国农学通报 第 22 卷 第 2 期 2006 年 2 月 http://zntb.chinajournal.net.cn
·183·
长 7m,平均行距 0.24m,小区宽 1.43m,6 行区,基本苗 小区产量,计算出收获指数。
重穗型材料( 山农 961931、D9401、烟 239、潍 62036)为 225 万 /hm2,多穗型材料( 济 955159、烟 1601、烟 2801、烟 475、鲁麦 14、阳 9431821、汶农 5 号)为 150 万 /hm2,小区面积 10m2。6 月 8 日测定单位面积穗数,
种收获指数的遗传潜力较小,遗传改良的难度较大。 达到显著水平,表明提高生物产量或经济系数均能使
2.3 生物产量、经济系数与籽粒产量的关系
籽粒产量增加。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呈弱的正相关,表
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相关分析结果 型和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 0.1555 和 0.1748,表明生物
见表 3。由表 3 可知,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的表型和遗 产量与收获指数可获得同步增长,选育出生物产量和
产量方面则很少变化[7]。人类通过对籽粒产量和矮秆 性的长期选择,小麦品种的收获指数已由地方品种的 3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 45%左右,少数品种已达到
D
ABC BCD
A ABC AB ABC CD BCD CD CD
收获指数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各品种( 系)间 生物产量、收获指数的差异主要是由其自身遗传特性 的不同而产生的,因此可作进一步分析。 2.2 各性状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
为了解供试材料各主要性状的动态水平,估算了 平均值和变异系数( 表 2)。从表 2 可以看出,所分析性
-0.9690** 0.7483**
0.7840** -0.2054 -0.2067 -0.3171*
注:对角线以上为遗传相关系数,对角线以下为表型相关系数。
3 讨论
很多研究表明,过去几十年里,世界小麦品种籽粒
产量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收获指数的改良[5,6],而生物学
-0.8177** 0.9680** 0.8914**
为材料,分析了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关 系,为深入分析这些性状的改良潜力,提高育种效率和 预见性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
采 用 不 同 的 小 麦 基 因 型 11 个 , 分 别 为 山 农 961931、D9401、烟 239、潍 62036、济 955159、烟 1601、 烟 2801、烟 475、鲁麦 14、阳 9431821、汶农 5 号,均取 自烟台市农科院承担的 2000—2001 年度山东省高肥 区域试验。 1.2 试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