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课程名称:中国诗学经典导读课程代码: CHIN119010.01 开课院系:中文系考试形式:课程论文学生姓名:张星宁学号: 0930*******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题目“经”与“道”:辗转而无法逃逸——以陆游诗学为视域总分得分一、下列题目撰写一篇论文在中国诗学范围内任选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写作论文二、具体要求1.正文字数在3000字以上(不包括注释和参考书目等)。

2.严格遵循论文写作规范(引文必须注明出处)。

3.必须提交A4纸打印的论文稿,并以此试卷作为论文封面,于左上方边角处装订。

4.字体:凡是正文一律用宋体/五号字,注释用小五号字,大标题用宋体/三号字/加粗,小标题用宋体/五号字/加粗。

段落:一律采用标准间距、1.5倍行距。

5.论文写作格式:5.1 包括答卷页眉、论文题目、正文、注脚、引用及参考书目(或“参考文献”)5.2 答卷页眉包括学号、姓名、选课代码、选课名称,右对齐5.3 一律使用脚注。

需包括作者、篇名/书名/期刊名、页码、出版社和版次/期刊号。

5.4 文末须列“引用及参考书目”,需包括书名/期刊名、作者、出版社和版次/期刊号。

6.如果所提交论文不合规范者,必须改写。

如果两次改写后,仍不合规范者不予以评分。

7.严禁抄袭,一旦发现按零分处理。

8.1 月7 日前提交。

个别需改写的可顺延三天,最迟于1 月10 日之前全部交毕。

逾期按零分处理。

“经”与“道”:辗转而无法逃逸——以陆游诗学为视域【摘要】陆游之诗在“经”与“道”涵摄下。

陆游作为生命本体,“经”是其安顿自我生存的家园;“道”:满足生存渴望的空间。

陆游之诗在“经”与“道”之间辗转。

再观陆游之诗论,无论是“文以载道”的文学标准、浩然之气的儒学映射,抑或是“自然天成”的诗意境界,无不诠释着陆游诗学在本体范畴内的无法逃逸。

“经”与“道”两座金字塔的界限是不分明的,文人在两者的拉锯之中辗转,“经”与“道”间的灰色地带成了大多数文人的思想栖居地。

他们自身痛苦地磨合着“经”与“道”,如同蚌内珍珠,把不同的思想因素吸收整合为一种健康而折中的观点。

只要他们的主体意识得到觉醒,他们就不可逃逸。

作为生命主体的我们,需要时刻守护一丝清醒。

在思辨的空间中,面对“经”与“道”这两个本源,我们自身可能也缺乏逃逸的能力。

【关键字】诗学陆游经道本体范畴诗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诠释,意指文艺理论,而非仅仅是诗的研究。

回观中国古典诗学,诗学概念的混淆经常有之。

然而,在中国古典诗学与诗的学问间,我们轻易便能找到双轨交汇处的契合。

诗是诗学的显性承载,诗学则是诗的精神内涵——哲学、美学等的沉思。

当诗学以诗的形式跨越过一个个巅峰,我们依旧在设问,诗学的思辨空间在怎样影响着文人、影响着生命的存在?笔者将以陆游诗学为视域,浅析生命主体在“经”与“道”的本体范畴中,怎样辗转而无法逃逸。

一、“经”与“道”涵摄下的陆游之诗1.“经”:安顿自我生存的家园南宋朝廷苟安于半壁江山,南北分治已成定局,抗金复国的报复不能实现,陆游就身处于这样的时代。

他的生命价值观与建功立业息息相关,这种生命意志终身服膺、矢志不渝,以此实现生命的不朽。

“山中有异梦,重铠奋雕戈。

敷水西通渭,潼关北控河。

凄凉鸣赵瑟,慷慨和燕歌。

此事终当在,无如老死何!”①他重视现世,关注生命及其存在价值——戎马一生、收复失土。

然而,对于陆游,这种完全契合于儒家伦理纲常的生命渴望是有缺失的。

当生命缓缓靠近客观存在的终点,生命的恐惧感愈发浓重,如何看待生死问题,如何克服①《异梦》,宋陆游著,钱仲聊校注,《剑南诗稿》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对死亡的不安与忧虑,成了他从此岸世界跨入彼岸世界不可逃避的劫数。

他念想过维系生命存在的非常方式,“久读仙经学养形,未容便应少微星。

一枝新锻金雅觜,更向名山斸茯苓。

”①学仙求药,以期长生不老,读来是有些病急乱投医的冲动与慌乱的。

然而,他意志的支撑点却决然不在于此,因为他有过这样的论断:“迟速皆当死,时来莫预愁”②,昭示着他对死亡之必然性的确认。

在“经”的本体范畴之下,在现象界儒家的伦理思想中寻觅到了精神的维系。

儒家重视现世,关注生命及其存在价值,对于死亡——标志着客观存在的终结——它不予深究、持搁置态度。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在孔、孟的遗教之下,他反思自己的一生,他重视生命的有所作为。

在那个沉重的时代,“有所作为”即表现为显性的杀敌御侮、收复失土。

死亡对于陆游来说,不是从世间消逝的不安,而是对于在世间欲作为而不能的忧虑。

“生拟入山随李广,死当穿冢近要离。

”③,“未斸要离冢畔云,侩牛得食寄乡枌。

”④,“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⑤他以这样的方式呼喊出“杀生成仁、舍身取义”的志向。

这即是儒家为生死问题树立的最高价值标准。

这与陆游生存的大文化背景不无关系。

陆游自小成长于有深厚儒学传统的家庭,苦读经典、立德修身,学习和传承儒家思想是他肩负的使命。

他的生命镌刻着“经”的印记。

2.“道”:满足生存渴望的空间然而,陆游并非匍匐于儒家黑衣主教身边的“忠实信徒”。

他的生命观中不乏“道”碾过思想的诗作痕迹。

“仕困风波归可乐,生如疣赘死何悲?”⑥一个“归”一个“乐”已道尽了他心中的天机,生死界限骤然泯灭,祸福旦夕幻化虚无。

“从来本不择生死,况复区区论祸福。

”“宁乞陶翁食?难餔楚客糟。

精心穷易老,余力及庄骚。

”⑦他将老、庄之学作为了生命的补充和附加。

这是一种消解的形式,消解心中的彷徨。

因为“道”崇尚“无为”,自然将一切肉体①《出游归卧得杂诗》,《陆游集》第四册,宋陆游著,王增斌校注,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②《秋晚寓叹》,《陆游选集》,宋陆游著、王水照、高克勤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③《月下醉题》,《陆游集》,宋陆游著,王增斌校注,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④《纪怀》,《宋诗三百首》,奚柳芳、王礼贤选注,2003⑤《关山月》,《陆游集》,宋陆游著,王增斌校注,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⑥《杂咏》,《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王学奇、王静竹撰著,2002⑦《雨欲作步至浦口》,《陆游集》,宋陆游著,王增斌校注,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生命的行为归于不可置否的“无”,对于世俗间的一切价值判断豁然土崩瓦解。

生命的使命早已设立好了归宿,不可先知、不可动摇、不可改变。

3.“经”与“道”之间的辗转因为生存的大文化背景,“经”与“道”两个本体范畴之间存在着层层叠叠的迷雾。

迈出一个本体范畴的边界,即使是一小步的距离也需要强大的驱动力。

这种驱动力若不是对现处本体范畴的坚决摒弃,就是生命渴求上的迫不得已。

陆游的生命抉择就是后者,他将自己剥离出原生的传统价值观,解构了“经”的统摄下关于生命观的部分。

随后,向“道”的本体范畴迈出了一小步。

所以,我们亦不能否认陆游偶尔出现的诗作背后映射着隐性的“道”。

诚然,陆游所驻足的本体统摄处于灰色地带,而偏向“经”之本体范畴金字塔。

淡看世事、舍弃宏志,对于浸渍于儒家哲学的他,从来不曾出现过,也不可能出现。

陆游在跨越本体范畴的征途上,只移出了一小步。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道”的生命关怀。

是这份适当的关怀使得陆游在世俗的边缘有了某种程度的释怀。

可以想见,千千万万的文人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走过。

他们怀着生存的渴望和对生命永恒的追求,执着地摸索着安顿自我的家园,步履艰难。

他们在儒家诗学隐蔽的“经”的本体范畴之下,寻找着生命的立足点。

“经”对于生命意志的统摄从本体界映射到现象界,文人们追求立德、立功、立言。

相较于无穷宇宙,单个生命是稍纵即逝的。

当“经”这种思维价值取向不能满足其渴求时,另一本体范畴——“道”给予了他们永恒的可能性。

他们辗转、徘徊,在“经”与“道”的夹缝中踌躇,形成了“经”与“道”灰色地带的独特生命体。

二、陆游诗论:“经”、“道”本体范畴下的无法逃逸1.“文以载道”的文学准则“文以载道”出自宋朝周敦颐的《通书·文辞》:“文所以载道也。

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

”此“道”非道路,亦非老子玄而又玄的“道”,而是儒家之“道”——传统伦理道德,是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的能指。

追溯陆游作文之本质,可以发现,其语言的价值取向深深地烙印着“文以载道”的诗学理论。

“夫文章,小技耳,然与至道同一关捩。

惟天下有道者乃能尽文章之妙”①即陆游认为文章之妙在于有负载道德伦常,“道”是文学的本质核心。

陆游又云:“古声不作久矣,所谓诗者,遂成小技。

诗者果可谓之小技乎?学不通天人,行不能无愧于俯仰,果可①《上执政书》,《渭南文集》卷十三,陆游著,吉林出版社,2005以言诗乎?”①诗不能流于小技,若流于文字的堆砌,则天人之际的大道受到阻塞,生命主体有愧于躬行践履,又岂能称之为诗?道体现于创作者身上就是其对客观世界的正确把握与崇高的道德修养。

生命主体是道之深浅的直截审度者,其道德人格境界的高下,直接决定了其文之优劣。

在陆游的思辨空间中,我们俨然看到了端坐于首席的孔子。

在“经”的本体范畴内,儒家诗学就是本体观的展开。

陆游对于“经”的虔诚有时昭然若揭。

“百家屏尽独穷经。

”②他还写下《六经示儿子》“六经如日月,万世固长悬……”;《六艺示子聿》“六艺江河万古流,吾徒钻仰死方休……”儒家经典自是百世不刊之真理,需要用毕生的精力穷究其精义。

言之所及,无不让笔者对“经”的施暴性叹为观止。

读经,而后载道,陆游匍匐于“经”的统摄之下,站立于儒学的基石之上,坚定地实践着作文的准则。

2.“浩然之气”的儒学映射“诗岂易言哉!才得之天,而气者我之所自养。

有才矣,气不足以御之,淫于富贵,移于贫贱,得不偿失,荣不盖愧,诗由此出,而欲追古之逸驾,讵可得哉?”③陆游极重文章之“气”。

他将“气”看作是使文章优秀的必然条件,以“气”来驾驭诗文是最为理想的做诗境界。

于陆游,所谓的“气”除了文气,兼有“气节”之意。

“天下万事皆当以气为主。

”④(《上殿札子净,《文集》卷四)。

这不正是孟子思想的映射吗?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联系当时的诗坛的风气,他的这些主张也是为了挽救式微的诗风,针砭诗坛的积弊,是从现实着眼的。

“从文学的角度讲,陆游强调养气、持节,也是对黄、陈等江西派前辈的传统的再发扬,以及对江西后学流于雕章琢句的形式主义偏向的疗救。

”⑤3.“自然天成”的诗意境界陆游是江西诗派一脉,却不认同江西诗派的钻词凿句。

陆游反对一味锻炼刻削,主张在天地万物之间汲取诗思灵感,追求自然天成的诗意境界。

①《上执政书》,《渭南文集》卷十三,陆游著,吉林出版社,2005②《自咏》,卷四九③《方得亨诗集序》,《渭南文集》卷一四,陆游著,吉林出版社,2005④《上殿札子净,《渭南文集》卷四,陆游著,吉林出版社,2005⑤孙逊,《人文研究与探索:都市与文化学术》,学林出版社,第147页更耐人寻味的是,陆游尤为倾慕陶渊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