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曼的天才儿童发展跟踪试验的教育启示

特曼的天才儿童发展跟踪试验的教育启示

苏州大学本科生考试答卷封面考试科目:教育心理学考试得分:院别: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生姓名:朱丹学号: 1002406031授课教师:肖卫兵考试时间: 2011年 6月 19 日特曼天才儿童发展跟踪实验的教育启示——浅谈天才儿童后天发展归于平凡的原因作者:朱丹(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一班1002406031)内容摘要特曼的天才儿童发展跟踪实验显示出大多数天才最终都不会有一个和他们的智商一样显眼的事业。

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就从社会因素,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和教育方式这几个反面来分析探索一下。

我想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教育方式不合理。

在现在这种教育方式之下,我们的天才教育之路还颇具挑战。

关键词:特曼天才儿童发展实验教育方式天才儿童归于平凡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天才研究专家刘易斯·特曼耗时四十多年进行了一项天才儿童跟踪实验。

他深入了加利福尼亚州所有的中小学,通过智商测试,从25万中小学中挑选出1470个智商介于140到200的孩子,后来被称为“特曼族”。

后来的四十多年里,特曼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研究。

青年时期的他们,确实比同龄人的平均水平高出很多,但是,当成年后,孩子们中有几个后来出书,写文章,在商业方面获得成功;另外几个担任公职,其中有两个担任高等法院法官,一个担任市法院法官,还有两个在加利福尼亚州议会供职,最出色的一个在州一级政府担任高官。

但是,“特曼族”很少有全国知名的人士。

他们收入还算可以,但高薪的很少,他们中大部分人的职业只能算是普通,其中也不乏有给别人打工的和务农的以及和农业相关的职业。

还有几个人的职业即便按照特曼自己的标准也算是完全失败的。

这些被挑选出来的天才最终没有一个成为诺贝尔获奖者。

实际上,特曼的调查组也遇见过两个,当年还是小学生后来成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威廉•肖克利和路易斯•阿尔瓦雷斯。

但是当时他们两个都没有被选中,因为他们的智商不够高。

在这个著名的“特曼族”实验中,这群原本智商高于平常人很多的天才们,后来也“泯然众人矣”。

难道真的像古人所说:七岁时神童,十七岁时才子,27岁只是众人吗?又是什么原因使这群天才归于平凡了?我想,不光是这群“特曼族”,世界上大多数天才儿童最终的结果也不尽如人意。

而真正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百分之八十是那些智商只是一般水平的人。

这些上天赋予他们特殊了礼物的人究竟是怎么了?一、社会环境透析在特曼进行试验的这四十多年间,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美国就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在五十年代经济才趋于平稳。

在经济大萧条中,人们生活不稳定,失业率剧增,各种企事业单位倒闭,其中也包括很多学校。

尤其是在1929到1933年间美国经济大危机。

算一算。

特曼是1921年着手研究的,那时的“特曼族”基本都在十岁左右。

而1929到1933年间,这些孩子都相继成年,刚好到了读大学的年纪,由于严重的经济危机,许多公立学校的预算被严重削减了,教师经常待岗或没有工资,在一些大城市的学区发起了在学校内减少“流行与虚饰”所以类似音乐、艺术、体育和工业教育这样的非学术性科目就被拿来开刀了。

①所以对于这些天才,大多数受教育情况会被影响,甚至有不少人会因此失去受教育的机会,有些还会因为学校减少的非学术性科目而失去发挥天分的机会。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社会因素——种族歧视。

在美国,当时的社会里,黑人受教育的机会非常少,就算勉强读到小学和中学,再受教育的机会可谓微乎其微。

所以,这些被挑选出来的“特曼族”里,黑人最后成为务农者有极大的可能。

抛开“特曼族”,其他最后归于平凡的天才们也会受到各种各样不同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许没有“特曼族”这个时期那么严重,但是它是一个大环境,不容忽视。

二、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当时严重的经济大萧条对于“特曼族”来说除了影响学校外,更重要的是对他们家庭经济的影响。

这些孩子大多数都是普通家庭出身,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有些孩子可能会心里不安,有些孩子可能会因为家庭经济来源减少而受不到高等教育或者更高水平的教育,有些孩子甚至还有可能会因此辍学。

所以,这些天才最后的发展都不是很尽如人意和他们家庭因素有一些关系,但是还不是主要原因。

应为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还是继续受到了教育。

三、自身因素所谓内因才能决定事物本质,这些孩子的自身因素不可忽视。

他们虽然都头脑聪明,但是如果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自己不愿意再接受教育,或者遇到了什么致命的诱惑,比如毒品,黑社会等。

要知道,当时美国的社会极度不安定,人们都很浮躁,想任何办法赚钱,违法乱纪都是小意思,杀人放火的事只要能赚钱他们都愿意干。

只要这些孩子愿意,他们任何时候都会变成当时社会的败类,而受教育只能排在最后的最后。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可能因为自身因素走向不归路。

四、教育方式上面说到的这些因素,都不至于影响到大多数孩子,所以只能被称为次要因素。

而大多数孩子都还在接受教育,最终都还是因为受教育而找到工作。

那么既然在受教育,我想,影响这些孩子的最大因素应该还是教育方式。

并且,抛开这群“特曼族”,之前这些因素只能是在美国大萧条的背景下才会发生的,其他时代其他国家最终归于平凡的天才们会受到的最大影响就是教育方式,那种和天才类型不对口的教育方式。

(一)跟着众人一起而“泯然众人矣”众所周知,美国的教育以自由民主而出名,他们重视孩子的创造性培养,所以,在小学和初中时孩子们都已发掘天性为目的,大多数的孩子都在快乐的玩耍中度过。

问题就在这里,这些天才们被掩盖在人海里,没有人发现他们是天才,这些孩子也都和别的孩子一样,大家一起玩。

基本没有人被发现智商在140以上。

没有人去培养他们的天资,没有人挖掘。

还有一点要明确,大部分天才在学习成绩上会比普通小孩突出,但是有的天才只是在一方面比较有天分,其他方面也只是普通或者不如别人。

所以,这些天才里,会有那么一部分人在越来越重的学业负担中不堪重负,要知道,美国的教育制度下,越往高年级,孩子们的负担和学业就越重。

②这些孩子都没有被发现在那些方面有天资,只是一味的跟着大家一起学,而那些原本就不是在学业上有天资的天才就会纷纷落马,被沉重的负担压垮。

而家长和老师都会认为这样的孩子连学业都不能完成何谈天才。

所以这些孩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泯然众人,或许还不如众人。

而那些智商很高,很聪明的其他天才,只是一味的跟着大家一起学,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很明确的教育方式,他们也学会觉得太过简单和乏味。

渐渐失去兴趣;还有一些是智商比较高的,大概在140到160之间的。

也许他们表现出来的只是比别的同学学习好,比别的同学反应快,他们也并不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出众。

这样一来,这之中的许多天才,就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天才了。

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跟着众人一起而归于平凡的天才们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1、智商非常高的,跟着大家一起学习会觉得很乏味。

没有意思,时间长了就没有太大的兴趣学习了。

2、智商很高,但是只在一方面非常超长的,在现在这种教育方式下,老师家长没有发现这种天才身上那种非常突出的方面,或者其他方面太过弱的,会打击到天才们的学习积极性。

最终突出的没有发挥出来,不突出的被人死盯着,就越来越弱,最终归于平凡或者平庸。

3、智商比较高的,他们只是比别的孩子更优秀,有可能不被发现是天才,久而久之也和众人混在一起而成为真正的众人。

(二)在特殊教育下,更加疲惫就像我们都熟知的那样,不论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几乎每个国家都设有针对于天才的少年班或者天才儿童班。

这些措施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选出一些智商超长的或者在一方面有天资的孩子,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差别教育,进行优异教育。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优异教育的国家,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就出现了关于优异教育的文件,在这之前也有一些优异教育的支持者主张学校进行优异教育。

③简单举个例子。

就全世界的教育而言,美国不论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还是对世界的科学文化贡献来看,他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国家可以超越。

但是,在美国,每天只会打球从不学习的青年简直比比皆是。

这就是优异教育的结果。

他们不是把所有受教育者都培养成才子,但是,他们会在受教育者中找到那些值得培养的,进行重点培养。

④而这样,问题也就出来了。

这些被特别教育的天才们最后都会成为人们眼中的名人、大科学家吗?其实不然。

不是每个天才都会早熟,都会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要好好学习,懂得他们是天才,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

天才也是人,只是智商高的人,许多高智商的人情商并不高。

甚至还有些高智商的人心理扭曲、变态等等。

现在我们来看教育方式。

把这些天才集中起来,组成什么天才儿童班、少年班。

让他们小小年纪就背负过重的负担。

然后他们忍受比同龄人高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心理压力。

他们必学学好,必须比别人强好多,要不然就不配“天才”这个番号。

又有几个人能忍受这样的状态,就算他们是天才。

再者,他们小小年纪,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就把他们送到大学的少年班,又有几个人能照顾好自己,不生病不发生意外。

许多孩子在经过天才儿童班或者少年班的都疲惫不已,感到身心劳累。

⑤我们可以反思一下。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方式之下,会把这么多天之骄子磨灭成普通人呢?我们明明付出了不少努力,又是天才班又是少年班的,为什么成功的也只是少数。

我想,这里面的答案只有人类一步一步的探索一步一步的走过才能知道,我愿那时候的人类能够充分利用老天给的这份珍贵的礼物。

①《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第三版)韦恩•厄本杰宁斯•瓦格纳著周晟谢爱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②《教育与效率崇拜——公立学校管理的社会影响因素研究》雷蒙德 E.卡拉汉著马焕灵译陈如平刘宏博校译社会科学出版社③《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第三版)韦恩•厄本杰宁斯•瓦格纳著周晟谢爱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④《美国教育,一部历史档案》(第三版)韦恩·厄本杰宁斯·瓦格纳著周晟谢爱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⑤《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0版杨东平主编柴纯青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