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学习思考引导【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把握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并能基本掌握唯物辩证法体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提高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事物发展的两大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三大规律△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五个环节或范畴△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学习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的概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事物矛盾运动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学习背景建议】○了解由于对物质与意识第一性的争议,衍生出的不同哲学派别○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根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找出相应的案例○根据事物的发展与联系,找出相关的案例课外形成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C.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2. 一寺院门口挂着旗幡,山风吹过,旗幡飘动。
一和尚说是幡动,另一和尚说是风动。
惠能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惠能的观点是()。
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主观唯心论D. 客观唯心论3. 在当今社会,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认识到,创意可以变成财富。
创意产业的繁荣说明了()。
A.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B. 时代的发展也可以使精神具有第一性C.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4. 依据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上可以划分()。
A. 唯心论和唯物论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 具体科学和哲学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 客观实在性B. 可知性C. 运动变化性D. 实物性6.“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这是()。
A. 先验论的观点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 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D. 经验论的观点7. 人类发现的“狼孩”“豹孩”的实例说明()。
A. 人与其他动物并无本质区别B. 人的意识与其他动物的意识有质的区别C. 脱离了人类社会,不可能形成意识D. 正常的人脑发育是意识得以产生的源泉8.“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观点属于()。
A. 辩证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相对主义诡辩论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9. 事物发展的本质是()。
A. 所有事物都在前进和上升B. 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C. 事物不断处在质变之中D. 发展是一个扬弃的过程10. 实践的科学含义是()。
A. 人类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B. 人类为了生存而必须适应环境的活动C. 人们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活动D. 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11. 下列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 国家工作人员从事行政管理B. 阶级斗争C. 爱因斯坦进行思维实验D. 化学家进行化学实验12. 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类鸟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来看,其价值远远不止300多美元。
这说明()。
A. 事物存在的客观性B. 人类认识的主观性C. 事物运动的规律性D. 事物联系的多样性13. 人工智能的出现证明()。
A. 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B.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本质的规定已经过时C. 人脑是可以认识的,思维模拟是可能的D. 人类思维最终会发展到机器思维14. 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这首诗启发我们()。
A. 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B. 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C. 要弄清楚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D. 事物发展过程中只有偶然没有必然15.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A. 普遍性和特殊性B. 同一性和斗争性C. 对抗性和非对抗性D. 可知性和不可知性16. 健康是个“大”话题,但成就健康的往往是“小”细节。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C.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D. 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原理17. 运动和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是()。
A. 运动是根本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B. 运动包括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则是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C. 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D. 运动是位移,发展是新陈代谢18.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A. 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B. 矛盾分析法C.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D. 实践方法19.“燕子低飞蛇过道,必有大雨到。
”这句谚语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B.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 世界是物质的D. 矛盾具有普遍性20. 中国古人说“飞鸟之影未尝动也”,这是指()。
A. 静中有动B. 动中有静C. 绝对运动D. 绝对静止21. 在一个坐标系里看来是同时发生的两件事,在另一个坐标系里看来就不一定是同时发生的。
这句话说明了时间的()。
A. 无限性B. 相对性C. 主观性D. 客观性22. 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会导致()。
A. 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B. 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C. 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D. 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错误23.“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告诉我们()。
A.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发展规律B. 内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根本区别C.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决定因素D. 外因能够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24. 现象与本质是揭示()。
A. 事物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B. 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C. 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D.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25.“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归纳与演绎B. 分析与综合C. 抽象到具体D. 实践对认识二、多项选择题1.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
这两大基本派别是()。
A. 可知论B. 辩证法C. 唯心主义D. 唯物主义2. 以下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念世界”B.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C.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是万物的本原D.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3.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
A. 从各种实物的总和中抽取出来的哲学概念B. 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C. 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D. 人的感觉的复合体4.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
A.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B.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C.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D. 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
A. 实践是人们为满足一定的需要而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B. 实践具有主观性C.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 实践具有创造客体价值和优化主体的双重功能6.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思想的有()。
A.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B.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C. 利害相生,祸福相因D.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7. 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时间的一维性()。
A. 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B.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C. 百事宜早不宜迟(谚语)D. 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8. 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A.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9.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 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D.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10. 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对联系做出不同划分。
以下对联系分类表述正确的有()。
A.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 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C. 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D. 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11. 判断新事物的标志是()。
A. 符合发展的前进方向B. 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C. 具有远大前途的D. 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12. 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
A. 冰—水—汽B. 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像说C. 团结—批评—团结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13.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这是因为它()。
A.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B. 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C. 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D. 包括辩证法的所有内容14. 下列关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唯物辩证法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世界B. 唯物辩证法用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C. 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的存在D.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15. 辩证思维的方法有()。
A. 归纳与演绎B. 分析与综合C. 抽象与具体D. 逻辑与历史三、名词解释1. 物质2. 意识3. 度4. 发展5. 扬弃四、判断辨析题(请判断正误后说明理由)1.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 物质和运动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总特征。
3. 世界统一于存在。
4. 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三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较具有质的差别,第三阶段更高级,但是它重复了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
5. 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假象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认识。
五、简答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是什么?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如何?4.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5.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六、论述题1.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如何?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何意义?2.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