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的自我管理

教师的自我管理

教师的自我管理随着教师在学校变革中主体性地位的不断增强,自上而下的、“她律”的规范管理显然已不适应教师发展的需求,作为对教师规范管理的补充与超越,追求教师自我管理的理念也逐渐被学界认同。

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味着什么?教师的自我管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如何?通过哪些途径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自我管理?也许,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更有助于我们拓展对教师管理的认识,有助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与自主提升。

教师的自我管理一、对教师自我管理的解读对教师自我管理的解读就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整体发展与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的理性思索。

从目前的研究来瞧,不同学者对于教师的自我管理有不同的认识:“教师的自我管理表现在对自我发展的问题,能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约束、激励、反馈等方面,也就就是说,教师就是专业发展的主体,而不就是被动的客体,等待别人来管理。

”“自我管理本身就就是一种自觉的社会行为,即教师在教育生活中实现教育理念的升华,达到自我管理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管理就是一个融社会发展目标与个人发展目标为一体的过程,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与具体的准则。

教师的自我管理,大致有自我觉察、自我探索、自我开放、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认同等几个主题。

”由于“有效决策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成功至关重要”,从决策促进管理的角度出发,有学者认为,“教师的自我管理就就是在学校组织中,教师对个体在职业中的行为及相关活动进行决策的过程。

在决策的过程中,既包含个体对过程的控制,还包括对管理基本原则的贯彻。

”另有学者认为,“教师的自我管理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学习、生活中对自身的身体、思想、情感、意识形态等进行的管理,就是教师从自身出发对内的调节与管理。

”以上表述基本为我们理解教师的自我管理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教师就是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的自我管理就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觉行为,并且遵循着一定的指导思想与管理原则。

但上述概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缺乏复杂性思维,缺乏在不同关系中理解教师自我管理的内涵。

笔者认为,教师的自我管理就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概念,在认知上它体现为教师要学会自我认识,包括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在情感上教师要自我激励,主要就是在精神层面上的内在激励;在行为训练上要自我修养、自我规划;在意志品质上教师要自我监督、自我控制与调节。

简而言之,教师的自我管理应当就是教师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激励,主动向自身提出发展目标,并能自觉地自我规划、实施、控制与调节,从而达到理想发展目标的过程。

对于教师的自我管理,我们还要正确认识下列几对关系,对它们的认识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师自我管理的内涵。

1 教师的自我管理与组织管理的关系强调教师的自我管理并不意味着学校组织的作用降低,教师的自我管理就是对学校组织管理的二种有效补充,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应能实现教师自我管理与组织管理的有机结合。

为此,教师应客观分析学校环境,把个人发展目标同学校发展目标、个人需要同学校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主动自我调适个人发展目标,使之与学校发展环境与目标相适切。

并基于学校管理目标,通过自我分析、自我选择、自我取向,规划出与教师个体发展阶段、发展特征更吻合的目标,由于这就是教师自我需要的一种反映,其动力更具有内驱与持久的特点,也就是教师自我管理的原动力。

为了实现这一良性循环,学校管理者不能简单地用各种规章制度硬性地约束与限制教师,也不应无谓地去做“老好人”,更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所有教师参与变革、勇于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教师的自我管理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与组织环境。

2 教师的自我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的关系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具有双重性的身份,即作为教师管理中的管理对象与作为学生管理中的管理者。

由于教师工作的示范性,教师角色对学生的个性品质与综合素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自我管理水平不但制约着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也起到显著的作用。

自我管理能力强的教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中能高质量地完成工作,�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还能以自身的影响力带动与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加强班级建设,形成与谐的班风与学风。

反之,自我管理能力弱的教师,自己的工作缺乏计划性,虽然也就是整天“忙忙碌碌”,但效能不理想,班级也就是“一盘散沙”、缺乏凝聚力,学生的自我管理更就是无从谈起。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也只有管理好自我,才能高效地、科学地管理好复杂多变的班级与学生,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因此,保持一分清醒的自觉,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意识、情感、言语与行为的控制与调节,严以律己,这就是对教师的必要规范,更就是我们教师的基本素养。

3 教师的自我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关系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与不同标准进行了探索。

尽管划分出的阶段也各有差异,但就是,所有的研究者都揭示出,教师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且各个发展阶段,其各项发展指标存在质与量的水平差异。

因此,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来讲,就是新手教师、熟练教师,还就是胜任教师或专家型教师,其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就是有差异的。

一般来说,新手教师或青年教师对组织管理的依赖可能更大一些,自我管理的意识也不就是太强。

而有一定成就感的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可能自我管理的水平相对较高。

实际上,教师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其解决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们对教育教学的热心与投入程度,也影响着教师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同时,教师自我管理水平的高低,也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心理任务的解决与否。

如教师缺乏自我调节与自我约束能力,她们可能在感情或家庭问题上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因此,教师的自我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心理任务就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

4 教师的自我管理与教师发展动力的关系教师自我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而教师自我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有个体内在的强大动力,这也就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首要因素与条件,没有发展的动力,不可能有教师的自我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师自我管理。

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

由于教师从事的就是一种精神性事业,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成就动机,对自已有比较高的期望值,因此,拥有一定的教学专业自主权、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多层面的激励、精神需求的满足更能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地献身教育、参与变革、勇于创新。

另外,教师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的提高,也会有助于教师发展动力的持续性,有助于教师发展动力的广度与深度的增强。

二、影响教师自我管理的因素分析教师的自我管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多重影响,相对来说,学校领导的管理思维、学校管理制度、外界的“智力支援”、教师个体的自主发展意向更就是影响着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制约着教师自我发展的进程。

1 学校领导的管理思维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其管理思维的差异对于教师自我管理的影响就是显而易见的。

就是把教师整体发展、持续发展作为对教师领导与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还就是以控制、约束教师,以取得暂时的“成绩”为目标的管理思维;就是从动态的过程中考虑对教师的激励与领导,还就是从眼前的利害去评价教师、考核教师;对教师的考评就是从多层面、多角度、多主体结合的开放性思维,还就是单维度或唯一视角的封闭管理思维;就是重视管理中“人”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还就是用惯性的思维去瞧待教师,以把教师当作“假想敌”来对待的狭隘思维一一不同的管理思维,体现在管理行为中也就是有差异的。

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促进教师的终身学习作为重要的学校目标,积极履行责任来体现对教师发展的关注,通过在思想上引领、行动上带领与情感上凝聚来为教师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多的平台,这不但有利于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也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自我管理。

反之,则会使教师疲于应付、消极工作、被动接受。

2 学校管理制度自我管理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但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较多地呈现出一种“管”的理念,而不就是“法”的体现;较多地反映出”堵”的意图,而不就是“导”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师工作、学习主动性不强,被动听从学校的安排,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缺乏自主决策、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限制了教师自我管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立足当前学校转型性变革,以促进师生主动发展为基本立场,更新学校管理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

其中,确立学校制度的价值取向无疑成为形成新的学校管理制度的前提。

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生命成长,师生的生命成长就体现在她们能否主动健康发展,制度建设能否为她们这种发展营造良好的空间。

另外,应该把制度建设当作唤醒全体教职工民主法制意识与主人翁责任意识的最佳契机,当作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最佳依托。

3 研究者的介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学校变革尝试(U-S合作)越来越受到我国教育学界的重视,并产生出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但就是,即使就是来自大学的研究人员“智力支援”,教师在学校变革中仍然不免会遇到一些深度的困难,无论就是意识形态上的,还就是文化的、心理的或技术的,都使教师采纳新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或实践举措并不像预想中的那样简单与顺畅,也影响着教师的自我发展。

“因为变革的过程,不像理论那样表现为‘说’,也不像实践那种表现于‘做’。

所谓变革,就是要实践按照‘说’的那样去‘做’,且‘说’又要从‘做’的状态出发。

”因此,如果研究人员缺乏对实践的充分理解,抱着一种“审判者”、“打捞者”、“纳凉者”的心态与教师进行合作,并不会真正激发教师参与变革、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其结果只就是将实践者当作工具、手段而非目的。

尊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处理好价值引领与专业自主、实践经验与理论指导等教师发展中的一系列关系,“研究者的介入”才会使每一个教师的健康、主动发展成为可能。

4 教师的自主发展意向教师发展的影响因素既需要有外在的智力支持、物质保障、精神激励等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提供“舞台”,推动教师不断从“解冻”走向“重冻”,也需要教师的自主发展意向,即自己愿不愿意提升、想不想改变。

而教师的自我管理,首先就要有自我发展的意向,有自我提升、寻求突破的动机,没有这种意向,即使外在的条件已经具备,也很难调动教师自我成长的主动性。

其次,有自我发展意向的教师,要建立其自己管理自己的目标。

自我管理的目标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最重要的就是基于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结构与发展阶段,与学校的日常生活、整体发展目标联系在一起,与教育教学实践、学生的发展变化联系在一起,这种目标就是教师能够达到,又能够充分挑战与刺激教师自我发展的目标,从而真正让“目标反映追求”、让“目标激发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