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辅助检查结果判读

辅助检查结果判读

辅助检查结果判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一、血R t
(一)红细胞(RBC)
男:(~)×1012/L
女:(~)×1012/L
新生儿:(~)×1012/L
(二)血红蛋白(Hb)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三)血细胞比容(HCT)
男:40%~50%
女:35%~45%
(四)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82~95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320~360g/L
(七)红细胞提及分别宽度(RDW)
<15%
(八)白细胞(WBC)
女:(~)×109/L
新生儿:(~)×109/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5%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十)血小板(PLT)
(100~300)×109/L
(十一)血小板比积(PCT)
%~%
(十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
(十三)血小板体积分别宽度(PDW)
<18%
二、尿Rt
(一)酸碱度(PH)
5~8
(二)比重(SG)
~
(三)尿蛋白(Pro)定性定量试验
Pro定性阴性(neg),Pro定量≤24h
(四)葡萄糖(Glu)
定性:阴性(neg),糖定量<24h
(五)酮体(Ket)
阴性(neg)
(六)胆红素(Bil)和尿胆原(Ubg)
均为阴性(neg)
(七)亚硝酸盐(Nit)
阴性(neg)
(八)白细胞(Leu)
<25μl
(九)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或OB)≤10μl
三、粪Rt
(一)一般性状
颜色为黄褐色成型便
(二)镜检
1.白细胞
2.红细胞
3.细菌
4.虫卵
(三)粪便隐血试验(OBT)
正常粪便OBT阴性
四、基本生化检验
(一)血清钾
~L
(二)血清钠
135~145mmol/L
(三)血清氯
96~108mmol/L
(四)血糖
~L
(五)二氧化碳合力(CO2CP)
22~31mmol/L
(六)血沉(ESR)
第一小时:男<15mm;女<20mm
五、肝肾功能
(一)肝功能
1.血清总胆红素(STB)和结合胆红素(CB)
血清总胆红素(STB):~μmmol/L
结合胆红素(CB):~μmmol/L
2.血清氨基转移酶(转氨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25卡门单位(比色法),5~40 U/L(连续监
测法)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8~28卡门单位(比色法),8~40 U/L连续
监测法)
3.血清碱性磷酸酶(ALP)
连续检测法:成人40~110 U/L
比色法:成人3~13金氏单位,儿童5~28金氏单位
4.γ-谷氨酰转移酶(GGT)
连续检测法(37℃):男性11~50 U/L,女性7~32 U/L
比色法:男性3~17 U/L,女性2~13 U/L
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A)、球蛋白(G)及A/G比值
血清总蛋白:60~80 g/L
白蛋白(A):40~55 g/L
球蛋白(G):20~30 g/L
A/G比值为:(~)
(二)肾功能
1.血清肌酐(Cr)测定
男性:44~133μmmol/L
女性:70~106μmmol/L
2.血清尿素氮(BUN)测定
~ mmol/L
3.血清尿酸(UA)测定
90~420μmmol/L
六、乙肝病毒免疫标志物
乙肝病毒免疫标志物包括:
1.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
3.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4.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
5.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包括HBcAb总抗体和抗-HBcIgM抗体。

【参考值】均为阴性。

【临床意义】
乙肝病毒免疫标志物结果的判读(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诊断学》第六版)乙肝病毒免疫标志物结果的判读
乙肝病毒标志物临床意义: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即老百姓常说的“二对半”:HBsAg(+)
常见于乙肝潜伏期、急性期、慢性乙肝和肝硬化,HBsAg多在感染HBV2-6个月出现,有些急性乙肝可在6个月内消失,慢性乙肝和病毒携带者可持续存在。

HBsAb(+)
表示机体曾经感染过HBV,现在体内已有保护性抗体,具有一定免疫力,对机体有保护作用,乙肝疫苗注射后可出现HBsAb(+)。

HBeAg(+)
是HBV复制活跃的指标,此时传染性大,致病性强。

HBeAg多出现在HBsAg之后,消失在HBsAg之前,慢性乙肝也可长期存在。

HBeAb(+)
出现在HBeAg消失之后2~3个月,标志着HBV复制中止,传染性下降,致病性减小,病情进入恢复期,但病毒变异者例外。

抗HBc可分为IgM和IgG二种成份,当为抗HBC-IgM(+)时表示近期感染(<6个月),多数病人半年—1年后IgM消失,IgG产生。

IgG表示即往感染,可终生存在,无特殊意义。

“大三阳”
是指HBsAg、HBeAg和HBcAb三项同时阳性,反映出体内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大,致病性强,如遇透因(劳累、酗酒、感冒等)很容易引发肝炎。

“小三阳”
是指HBsAg、HBeAb和HBcAb三项同为阳性,与大三阳相比,是由HBeAg变为了抗HBe,意味着HBV由活动、复制变为静止,因而传染性和致病性都减小,这时肝炎病情开始稳定好转,进入恢复期。

“1、5阳”
即为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它反映的是机体HBV刚好处在病毒抗原消失而抗体沿未产生的“窗口期”,即大三阳消失而小三阳沿未出现的过渡期,如定期观察3-6个月,“1、5阳”就可能转为“小三阳”。

“2、4阳”
是抗HBs和抗HBe阳性,即“双抗”,它是机体在感染HBV后出现的一种理想的免疫反应的结果,说明机体已产生保护力。

潜伏期: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或伴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HBVDNAP)•和乙肝e抗原(HBeAg)阳性。

急性期:
HBsAg、HBeAg、HBcAg、HBVDNAP、HBVDNA、前S蛋白均可阳性,••乙肝核心抗体M型免疫球蛋白(抗HBcIgM)高滴度,抗HBc滴度逐渐升高。

临床上应用以下两项标准或其中一项诊断急性乙型肝炎:①HBsAg滴度由阴性到阳性高滴度,再由高滴度到低滴度,消失后抗HBs阳转。

②急性期抗HBcI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阴性或低水平。

恢复期:
HBsAg、HBeAg、HBcAg、HBVDNA、前S蛋白等均转阴,抗HBcIgM滴度下降并消失,抗HBc持续高滴度,抗HBs滴度度逐渐升高,抗HBe可阳性。

恢复期相反。

[得分失分点]
1.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多表示HBV感染
2.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多表示HBV感染恢复阶段
3.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多表示HBV感染
4. 六种检验结果的综合判读需要熟练掌握。

5. 动态观察乙肝标志物有助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