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第十册
第17课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
辽宁省大连市春柳小学徐文颖
一、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与第18、19课构成一个学习单元。
通过资料搜集、观察欣赏、分析讨论,了解科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探索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美。
认识感受科学给艺术带来的方便快捷,及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力。
使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初步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认识感受科学给艺术带来的方便快捷,及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力。
1
应会: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美,认识感受科学、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使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科学艺术考察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兴趣。
难点:感受科学对艺术产生的影响。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通过欣赏了解科学与艺术作品间的关系,在分析讨论中感受科学对艺术产生的影响。
在观察中了解艺术作品的科学构思。
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学习材料
教师:教学PPT课件,美术书。
学生:美术书及课前网络搜索的科学艺术资料。
(三)教学评价
2
1、教学评价方法
自评、讨论、总结相结合。
2、教学评价点
欣赏感受的效果,分析评价的活动情况。
三、教学过程(探究式学习)
课题17、《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执教者春柳小学徐文颖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了解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美。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美,认识感受科学、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重点探究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事例。
难点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
准备
网络搜索查找有关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事例与资料。
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3
程序
一、
探究学习一、探究学习:
(一)在科学中发现艺术美
1、课件展示太空星云图片。
(1)图片中的景象像什么?(眼睛)
(2)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造型、
色彩)
(3)在平日里我们用肉眼能看到这么美的
景象吗?(天文望远镜)
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我们在遥远太空
中发现了艺术的美景(板书出示:在科学中
发现艺术的美)
(4)你们还想再看一些这样的美丽的星云
吗,下面我们就用美术的眼光来欣赏,这些
美丽壮观的景象。
(多幅星云图片欣赏)
(5)你能不能用美术语言,说说看到这些
图片后的感受
引导学生欣赏观
察
感受艺术美
寻找科技内涵
进一步感受艺术
与科技的结合
通过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首先感受
摄影的艺术美,
在欣赏的同时思
考探究艺术创作
背后的科技支持
启发学生善于从
科学的不同视角
发现美、欣赏美,
激发学生兴趣。
4
2、小结:是科学拓宽了人们艺术欣赏的新视野,为艺术的创作插上科学的翅膀,(出示课题)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受一下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
(二)用艺术表现科学
1、展示《下楼梯的女人》。
我们一起来欣赏法国著名画家杜尚的油画作品《下楼梯的女人》。
给你什么特别的感觉?这种现象你在哪里见过吗?(一个人
在下楼梯,而且好像是连续的动作画在了一起)
点击出示用数码相机拍摄合成的击剑运动连续动作图片,与《下》对比观察:这张照片是用数码相机选用连拍功能后合成的,是不是和这幅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小结:通常的绘画是在平面上表现一个静止的瞬间影像,而杜尚正是看到了高速摄影机拍出的连动画面才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用学生初步感受画
面特点
通过摄影作品与
原作的对比使学
生发现科学与艺
5
独特的艺术创作表现了全新的科学技术。
这幅作品打破了贯常的表现形式和局限,进行了新的有意义的尝试。
2、欣赏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1)另外一位画家则是研究并运用了光学原理来作画。
请欣赏法国画家修拉的“点彩画”。
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画家是怎样运用小色点来排列作画的。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展示细节图)
(3)小结:画家作画时没有将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而是将需要调和的小圆色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并列排点在画布上,利用光学原理和人眼对环境色的自我调和功能而达到
色彩的自然调和效果。
是科学的发展激发了人们艺术创作的新灵感,用艺术去表现科学的新技术。
(三)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飞檐与斗拱:欣赏感受点彩画
的独特效果
研究画家的作画
术的内在联系
在教师引导下学
习探究考察的方
法
引导学生尝试自
主探究
6
(1)展示世博中国馆图片:世博会期间中国馆的奇特造型每天都吸引了上万观众排队参观,你认为它的造型奇特在哪?(上宽下窄)有没有什么想问的问题?(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造型?设计师受到什么启发?下面的面积这么小,为什么能托住上面那么宽大的顶部?)
(2)请大家小组内交流一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参与、指导。
(3)小结:中国馆的屋檐设计灵感源于我国古建筑的传统造型“飞檐”,其中的木架结构“斗拱”这一科学技术实现了人们对建筑造型美的设计创想。
(4)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斗拱。
(5)展示各种斗拱的结构图片。
(6)欣赏“浙江宁波保国寺”的建筑图片。
(造型宏伟别致的飞檐不仅给人以建筑艺术美的享受,更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对屋身墙面的浸蚀。
那么这么大而重的飞檐是用什方法
欣赏研究中国馆
的建筑艺术美
抛出问题设疑,
引导学生发现问
题并深入探究其
中蕴含的科学技
术
了解学生的探究
情况
7
么方法支撑起来的呢?)
2、小结:艺术与科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一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艺术不断激发着人们创造的想象和灵感,科学则为艺术的创新表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学生组内交流、
发表看法
一起了解“斗拱”
的重要作用。
体会人们对美的
追求激发着人们
发明更高超的科
学技术来实现自
己的创想,感受
艺术和科学的完
美结合
二、
综合探索二、科学艺术考察活动
1、每组桌面上有一些同学们课前在互联网
上搜索查找到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与科
学结合的作品,请各组进行探究考察活动,
并填写好图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1)它的艺术美体现在哪?
布置考察内容
提出考察要求
感受艺术美与科
8
(2)它的科学性体现在哪?
3、各小组进行考察活动。
(1)钻石艺术
(2)壁纸艺术
(3)电脑绘画艺术
(4)桥梁建筑艺术(赵州桥)学生欣赏、感受、
观察、讨论,交
流自己考察的科
学与艺术结合的
作品资料。
学技术的紧密结
合,引导学生从
生活中汲取艺术
美。
培养学生的合作
精神
三、交流
汇报
小组代表整理汇报本组考察结果,其余同
学补充。
考察汇报培养科学素养和
知识的整合能力
四、拓展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
(1)在科学中发现艺术
(2)用艺术表现科学
(3)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2、课堂小检测。
3、拓展:(图片欣赏)
师生共同回顾
课堂小检测
从微观世界的角
度进一步感受艺
术与科学的完美
结合,体会艺术
之美无处不在。
9
(1)梵高《向日葵》(这是谁的作品?)
(2)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图片里是什么?)
(3)纳米材料图片欣赏。
4、小结:从古至今,人类从未间断过以艺
术和科学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发明与创造,所
以在生活中可以发现许多不同时代的具有
艺术与科学实用价值的物品。
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发展情
况。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