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当前我国食品市场中的不安全因素贯穿于食品生产供应的全过程,且各类食品均存在安全隐患,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制、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同时,食品安全的诸多环节的监管不到位、利益博弈不均衡、消费者信任缺失、法规条文不统一;此外,食品生产企业的缺乏社会责任和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度和维权意识也有待提高。

这些都导致食品安全风险大幅增加,食品行业道德水平下降,国民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信任度急剧下降,食品消费者时时处于担忧和恐惧环境中。

一、中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一)食品污染严重及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仍然较重,有的产地环境污染,污水灌溉。

滥用甚至违禁使用高毒农药,有的饲养牲畜滥用饲料添加剂,非法使用生长激素甚至“瘦肉精”,在水产养殖中乱用氯霉素和饲料添加剂,造成蟹、虾、鱼等质量下降(刘6)。

我国的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另外,农药、兽药的滥用导致农产品和禽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高、源头污染严重。

另外,添加剂的大量使用,一些生产者或者销售者,为了片面追求产量和利润,非法或者不适当地使用化学药剂,降低成本,忽视了消费者的利益。

更有甚者,部分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出于赢利的目的,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直接的威胁。

(二)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假冒伪劣、以次充好情况突出食品生产加工领域假冒伪劣问题突出,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滥用或者超标使用保鲜剂、防腐剂、食用色素等加工食品,参杂使假,生产假酒,劣质奶粉,用地沟油生产加工食用油等。

此外,食品市场上还充斥着许许多多由一些小作坊加工生产的假借知名企业的品牌的“山寨“品牌。

例如“康帅傅”红烧牛肉面、脉劫饮料、奥利粤饼干等等。

(三)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引起社会热议从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到“染色馒头”再到“瘦肉精案件”,“地沟油”、“染色馒头”、“甲醛造假酒”、“问题奶粉”,一桩桩食品安全案件事故的发生,令人触目惊心。

1998年春节前,山西文水县一不法分子用甲醇勾兑散装白酒进行出售,短短几天时间,朔州、大同等地先后发现数百名群众饮假酒中毒住院,患者呕吐、头痛、呼吸困难,其中近30人死亡。

2006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

部分河北农户用添加了工业染料苏丹红的饲料喂养鸭子,导致蛋黄内含有苏丹红,以致全北京市范围内停售河北产“红心”咸鸭蛋。

2010年3月19日,调查负责人武汉工业学院教授何东平召开新闻发布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紧规范废弃油脂收集工作,再次引起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据报道,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至300万吨。

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而原料来自河北等地。

近期,在广州、南京等地,速冻食品行业的著名品牌三全和湾仔码头,部分批次产品被当地工商部门检出了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此外,另一著名品牌思念水饺的部分批次产品也因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近期上了北京市工商局的下架名单。

接二连三的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挑动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度不断提升,但是关于食品安全事故的种种热议过后,留下的只是消费者的不安和恐慌。

(四)消费者对食品生产企业信心缺失“民以食为天”食品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为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做好食品安全工作。

然而,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消费者甚至不同程度的陷入了食品安全恐慌中:吃牛肉恐惧“疯牛病”,吃猪肉害怕“注水肉”,吃鸡、鸭、甲鱼怕含激素太多,吃水发海鲜怕用甲醛泡过,吃蔬菜瓜果担心“残留农药”,吃大米怕拌了工业油,吃面粉怕掺了增白剂,喝牛奶担心受三聚氰胺污染。

毒大米、地沟油、死猪肉、瘦肉精污染等食品问题和食品中毒事件在中国的一些地方相继出现,因此人人自危,一些人甚至到了不敢到外面吃饭,不敢到菜市场买菜的地步。

食品的安全问题从来没有想现在这样令人关注和担忧(季21)。

二、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一)食品安全法律机制不健全近年来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件冲击着中国食品消费市场的稳定,同时也给许多消费者造成了身心伤害。

由此可见修订完善相关食品法律体系已是历史发展、经济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需要。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够完整,食品安全法律的一些重要制度内容存在缺陷,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内容不全,在食品安全的方针、原则、政策、措施及监管体制、主体、法律责任等从法律上的规定还相对模糊。

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保障食品安全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还未形成体系,还是相当的不健全、不完善,丞待改进。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还未能体现出对食品进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督管理,还未制定与之配套的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只对食品的卫生问题做了规定,没有对食品的其他安全问题进行规定,使得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实际处理时无法可依的情况出现。

现行法律对食品安全违法者的处罚偏轻,不能产生足够的威慑,也不能对受害者给与足够的补偿和到位的保护。

(二)食品安全标准严重滞后且标准交叉严重食品安全标准滞后,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其他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标准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也落后于国内对食品安全的需要。

表现在制标滞后、贯标滞后。

例如,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标准相比,我国农产品出口系列技术标准存在的差距是明显的。

据悉,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中共涉及62种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污染物主要包括化学农药和诸如汞、氰化物等外源污染物。

然而,联合国食物与农业组织迄今已公布了相关限制标准共2522项,美国则多达4000多项,其他发达国家的控制标准达数百项甚至上千项。

另外中国食品安全标准还存在相互不统一,既有重叠又有交叉,而且有漏洞。

目前,我国食品相关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个等级构成,但由于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食品卫生和安全标准普遍存在着交叉、重复和空白的问题。

多标准在市场上形成冲突,相互交叉相互矛盾现象严重,众多标准使得企业和执法部门无法适从;传统检测方法速度慢,准确性有局限;相关人才以及专业服务匮乏。

这不仅给不法分子生产加工劣质食品以可乘之机,也给市场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三)食品市场缺乏有力监管食品安全监督不力,食品安全法制和标准虽然不完善,但若能严格的得到贯彻,食品安全问题或许也不会这样突出。

而实际上,中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也不到位。

另外,目前中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不够完善。

一些监管部门的管理重点在于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却很少对食品的内在成分和含量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和分析论证。

大量的事实无不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卫生指标超标、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标签不规范等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结果,也是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相关机制不完善、执法权限不清的结果,更是执法机构与执法者主观上不够重视的结果。

(四)食品生产企业的技术与管理落后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不到位,有些食品生产企业主观上并不是故意制造有安全问题的食品,但是由于事业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或者检验技术不过关,食品安全管理不到位,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隐患。

由于部分食品生产经营条件落后、操作人员卫生意识差和卫生管理水平低,致使食品受到交叉污染而引发事物中毒。

(五)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社会食品安全信用缺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人因为利益而迷失了为人道德和经营准则,见利忘义、不守规则,人为的制造了食品安全事件。

有些食品生产企业将养殖户扔掉的死鸡、死猪捡回去或者从养殖户手中低价收购病死禽畜,而后加工成食品出售;有些企业明知使用的添加剂对人体有害在利益的驱动下却仍在禽畜饲养和食品加工中使用。

(六)部分新闻媒体发布不实报道误导消费者食品安全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危,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和新闻价值,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新闻富矿。

但在报道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报道有夸大其辞、混淆事实的嫌疑,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误导了受众的判断,有的还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在有关食品安全事故方面的报道,部分夸大其辞或没有准确的事实依据,例如对圣元奶粉、皮革奶、牛肉膏等问题的报道,最后经核查属夸大或不实。

这些都是由于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欠缺、不实渲染的结果。

在当下的食品安全报道中,有不少媒体的某些记者歪曲或掩盖客观事实的某些因素,甚至捏造“事实”、杜撰情节、煽情鼓吹等非常规的表现手段,制造出轰动效应,被人们称作“新闻炒作”。

这样的报道短时期内集中出现,容易产生放大效应,消费者看了以后往往都会信以为真,造成公众的恐慌。

(七)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薄弱消费者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薄弱,中国有些消费者特别是农村低收入者缺乏保护意识,主管上就不在乎食品安全问题,只要能吃饱就好了,至于卫不卫生、安不安全就不是很关注。

他们对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大都是通过生活经验积累而成。

大多数人并不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该吃什么,怎么吃才是安全的。

此外,由于食品消费者与食品生产者之间的消息不对称,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是很薄弱的。

索珊珊认为消费者对食品信息掌握的薄弱体现在3个方面:1、食品消费者对食品标识识别能力的非专业化;2、消费者对食品选择标准的表面化,即主要根据食品的表面价格和视觉标准;3、消费者对食品认知的简单化,一般仅以价格、厂家品牌、商家可信度做为衡量标准(季26索珊珊,食品安全与政府“信息桥”角色的扮演—政府对食品安全危机的处理模式。

南京社会科学,2004(11),81~87)。

三、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应对之策(一)政府需为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土壤面对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严峻形势,中国政府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竭尽全力开展整顿和打击;认识到食品安全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扎实做好食品安全的各项工作。

(刘6)1、健全食品安全法制体系和监管机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组织协调机制,统一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全面整顿食品生产加工业;加强综合执法,尤其要解决执法监督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切实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明确直接责任人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绝不能纵容不法企业和不法分子。

尽快理顺管理关系和监督管理职责,既保障合法企业依法规范生产和销售,保障北京食品添加剂行业和市场健康、有序地持续发展,又能够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行为,整顿和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餐饮企业合理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流通以及零售市场环境,避免监管不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