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力资源创造竞争优势(doc 12页)以人力资源创造竞争优势进入新经济时代,企业的HR经理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今年在美国结束的"ASTD",即世界范围内的培训与发展研讨会上,各国培训与发展专家对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广泛的研讨。
专家认为:未来五年,人力资源管理必然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为了让企业的HR尽快了解当今世界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华点通51e-training培训网站主办的"前进21世纪人力资源研讨会",在成功的组织了第一届研讨会以后,又举办了第二届研讨活动。
这次研讨的主题是:分享和研讨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的大趋势,迎接新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挑战。
以下是本次研讨会的部分内容。
怎样认识"动态资产"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讲,人们已经产生一种共识,那就是"人力资源是企业最珍贵的资产"。
现在,人力资源不仅是企业最珍贵的资产,而且应该是唯一"动态的资产"。
一个企业,无论是土地,还是设备,还是流动资金,他们的实质都是静态资产。
人们认为财务管理首要的是讲"管好钱"。
其实钱是属于静态资产,钱是不会跑的,它又没有长脚。
如果说钱会跑,是因为有人去动他,所以不是钱的问题,仍然是人的问题。
钱是不能主动创造价值的,即使是被投资于很好的项目,也是人做的决定,也是由人在那里管理。
所以,唯有人的行为才是动态的;只有人的行为才能创造价值。
今天的主题就是人力资源是唯一的动态资产,在价值上超过了所有其它资产。
人力资源经理怎样树立"变"的意识不论是新经济还是旧经济,还是知识经济,都有一个共性,即"变"是唯一的"不变"。
以前我们通常把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变化的情况,都按非常规情况处理,把"变"看成例外管理。
人们的口头禅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因而,人们往往在变化了的情况下,显得措手不及,甚至坐失良机。
那么怎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保持有利的态势?最重要的就是牢固的树立起"'变'是一种常态"的管理意识。
在做计划时要把"变"加进去,要把管理"变"的能力当作常态,要积极主动地去推动变革。
对HR经理来讲,在新经济时期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人格的分裂。
因为除了自然力以外,所有的"变"都是"人"造成的"变"。
过去HR经理重要的工作是设法稳定组织,HR的考核指标之一就是人的流动性越低越好。
然而,当"变"成为常态的时候,要求HR经理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变"的过程,以正常的心态推动变革。
怎样在"变"中运作在新、旧两者之间如何保持平衡?这是传统的HR经理们遇到的新问题。
传统观念下,HR经理们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安抚人心,保持稳定,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维持在稳定的状态下。
而新经济时代赋予HR经理的使命,是怎样做改革的促进者。
这两者之间需要的条件和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
怎样扮演好这一角色?对HR经理来讲,一是准确把握现代理念的思维模式;二是创造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法,从概念到方法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管理学的一代宗师Peter Drucher说过:企业是一种人的组织,他由人而组合,也由人而破坏。
中国字里的"企"字,就是由"人"和"止"构成,把"人"拿掉,企业就终止了。
也是这句话的意思。
怎样理解"人财"的价值在过去,一提到企业管理,就会偏向于财、物甚至流程这样一些事务性的管理,而常被人疏忽和遗忘的是"人财"的投资。
现在多数管理者已经在讲"以人为本"。
这才回到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
但不是回到"本"就完了,这仅仅是回到了原点,真正使"人才"转变成"人财"。
还要以此为出发点。
归宿在哪里?怎样实现人财的价值?解答者以问题,我们还要探讨"价值"的来源。
在农业经济时代是"有土斯有财",所以在以土地为重要资产的年代,土地的所有形式、怎么分配?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私有制有多大?公有制是不是能解决问题?等,成为那个时代构成价值的根本。
在工业经济时代,是"有财斯有财"。
以金钱作为资本,只有"钱"才能滚出"钱"来。
而在新经济时代,是"有士斯有财";同样是创造财富,随着时代的不同,创造价值途径也随之在改变,最有价值的部分。
已经转移到"士"--人才的身上。
当然这里所指的"士",不一定是读书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士"。
这里所指的是广义上的人才。
人才在哪里?"天生我才必有用"。
在过去的职场里,一般是以男性为主流,现在是男女平等。
我们曾做过粗略的调查:现在HR管理中,有一半的是女性。
可见"人才不分男女"。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互联网企业更明显一些。
二战后的"婴儿潮"一代,是在苦难中成长的,历史的局限性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形成一种"求稳怕乱"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有一碗饭吃就不错了,在时代的变迁中只求安稳。
在他们兢兢业业为之奋斗的事业上,渴望在组织的金字塔中一层一层的去发展;他们讲求真实,包括职称、薪俸等实实在在的东西。
而新的一代没有经历过动乱,成长是平稳的,在生活中追求的是多姿多彩。
他们不愿意安稳的生活在一潭死水中,愿意在流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观念的变迁产生了许多"CXO"。
过去的工作资历在10年以上,就要发一个什么"证"了。
现在互联网企业超过一年就"好资深"了。
所以说人的组织成分在变,其包含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Y 时代也不在以年龄或资历来确定人才的价值。
怎样实现人才的价值?1、组织的变迁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所从事的行业、所处的地域、工作的企业、甚至是你属于哪个部门等,都是人们非常重视的。
现在任务的编组打破了传统的模式。
更主要的是从流程的角度看你属于哪个团队。
现在的项目管理就是从不同的单位抽出一个人来做那一个项目,或项目的那一部分。
所以,团队的组建结构和形式,几乎无所不在。
人才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团队的目标达成的结果中凸现出来。
传统观念中人们所适应的工作形式,是很单一的,认为工作的分工越细,效率越高。
比如HR管理部门,做薪资就是做薪资,搞招聘就是搞招聘;而现在是随着质的变化而变化。
变化的结果,则要求有一个更适合于人才价值实现的组织形式。
比如,矩阵式组织形式,就是比较创新的一种;在矩阵式组织结构中,一个人有不同的角色,既可以直线属于某个主管,又同时属于其他任务编组或项目,是多元化的矩阵。
这种管理体制能够有效的发掘人力资源的潜能,使每个人的专业技能,更有效的发挥出来。
在组织结构上,由原始的集权制,过渡到传统的是金字塔形式,现在的传统企业,也逐步实行扁平式的组织形式。
比如实达电脑请麦肯锡作了一个案子。
麦肯锡做出的结果是缩小金字塔,把中间的一层去掉。
但是麦肯锡集团没有想到这一层包括许多销售的中层经理。
实达外放的帐款有1亿多元,当这些中层经理知道自己被取消的消息后,他们统统不收回帐款,所以1亿元的货款就收不回来了。
实达认为已经付给麦肯锡几百万的咨询费用,现在又有1亿的货款收不回来,权衡两者的价值,他们怪麦肯锡的建议错了。
其实麦肯锡的建议完全符合发展的趋势,只是他没有想到在外部建议给出以后,还是要企业自己包括HR去实施的,没有涉及到change management 管理变革后续的事情要做。
麦肯锡以为实达人会去做,而实达认为麦肯锡的咨询应该包括如何去处理这些人的事情,最主要的没有统一。
通过此例,不难看出:组织的变迁不仅是形式问题,更重要的是怎样操作。
操作的过程,也是如何实现人才价值的过程。
那些中层经理个人的价值无法实现,就会在组织的变革中,形成巨大的阻力。
如果运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就不会产生上述被动的结果。
2、个人的发展在传统经济中,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一般都很清楚,也很容易控制。
现在极少有稳定的个人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每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往往会遇到众多的不确定的因素。
2.1、自我实现意识。
英文"empowerment",中文一般翻译成"授权",其实它和授权的意思不同,应该翻译成"激励"。
"激励"中的"励"字,可以解释为"自己可以作决定",或者对第一手的信息自己可以反映。
相对来讲不是被别人控制,而是自主的进行决定。
2.2、培训学习。
工作的准备是通过培训过程实现的,而培训的需求来自于个人胜任工作的需要,来源于学习的需要。
这就从原来的"要我学习"变成了"我要学习"。
2.3、长处管理。
每个人必然有长处,也必然有缺点,人们的性格的不同,也会反映在工作当中。
然而个人的价值,肯定体现在你的长处方面,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发展和扩大你的长处。
现在讲究的是"长处管理",要让每一个人在组织中发挥它的长处,个人短处的存在,只要不会对整体有大的影响,就不去管他,其短处除非他自己想要去改变,否则其他人是无能为力的。
2.4、结果导向的个人价值。
以前"绩效管理"的概念往往定义在"形式"或"过程"当中,"某某人工作勤勤恳恳,扎扎实实,十分努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现在越来越注重的是事物的结果,个人的价值体现在工作的结果。
包括个人所创造的价值。
如何对个人创造的价值进行分享?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很好的价值表现形式;期权是没有提前给你的,是你做出业绩,创造了价值以后,进行价值分享的形式之一。
2.5、发现潜在价值。
以往的晋升条件中,讲究的是过去的绩效怎么样,表现好不好,这些固然能够说明一些问题;但是过去做得好并不能代表未来,现在越来越注重潜能,被提拔、晋升的人的潜能是不是可以开发出来。
绩效只能说明过去,如果不在接受培训,主动学习,尝试创新,那就很难提高你的潜能。
葛洲坝拦江蓄水,不就是为了增加江水的势能,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吗?2.6、学会做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