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文化本章指导:一、学习目的文化是与社会紧密相联的范畴,文化为一个社会提供了系统的行为规范和社会团结的力量。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了解一个社会的文化,必须要知道它的主流价值观是什么,以及它如何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
本章要向大家介绍有关文化的基本知识,以及如何理解和分析一个社会的文化。
二、课前准备1、阅读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文化一章;2、观看电影《刮痧》(导演:郑晓龙主要演员:梁家辉蒋文丽);3、就你所了解的其他社会里人们的风俗习惯或日常行为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是怎样的,试举一、两例;4、认真阅读本章纲目,了解本章的学习脉络。
三、学习建议1、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不同社会状况来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2、请尽量阅读本章的参考书目,这些经典著述将拓展我们的视野并提高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3、阅读参考书目,了解一些人类学的知识;4、掌握本章的重要概念:①文化②亚文化③种族中心主义④文化相对性四、学习重点1、掌握文化的界定、构成;2、文化分析的三个理论视角:功能主义、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3、文化的本质,文化变迁的方式;4、亚文化。
重要概念1、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
也就是说,我们之间存在着价值观方面的许多不同,而价值观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文化”的一种测试。
2、这里的文化有两个特点:文化是后天习得的,并为人类所共享。
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人们的整体生活方式。
3、请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什么呢?是语言,它是指人们所使用的口头和书面的交流方式。
4、那语言对于我们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①通过语言,我们的价值观、思想观点以及文化的标准都能找到它们最完整的表达方式。
②没有语言,大部分的人类思想将不复存在。
尤其是对小孩而言,他们是通过语言了解了其父母、老师及朋友对他们的期待的,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期被置身于一个无人与其交流的环境中,他(她)就不会成为一名社会成员。
总之:语言对社会的建构而言是最重要的,它比任何其他符号体系都更为全面地使我们建设和传递文化。
5、物质文化能折射出非物质文化的意义。
考古学家发现那些古代的人造制品,考古学家们就能重构当时社会中非物质的价值观、信仰和文化中的规范。
物质文化的创造源于人类利用周围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生活服务,以提高人类生存的机会并丰富人类生活。
6、人类创造了物质文化,也可以改变它。
7、价值观是决定社会目标和理想的普遍和抽象的观念。
价值观通常是充满感情的,它为一个人的行为提供正当的理由。
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核心,是考察和分析该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请大家思考,文化与社会区别在哪儿?二者的区别:严格地讲,社会是指共享文化的人的相互交流,而文化是交流的产物,文化是人们在交流中根据实际需要创造出来的,如语言和规范等就是在互动中形成的,这种交流包含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动。
二者的联系:文化与人类社会不能相互独立存在。
再有一点:人类是惟一具有文化的动物,但我们并不是惟一的社会性动物。
猩猩以稳定的社会群体形式共同生活,对外来者充满敌意,表现出某种交流往来的现象,在搜寻水果和猎物时会产生一种协作关系。
一群大学生与一群猩猩的区别,质的东西是文化。
不太准确地说,猩猩靠生理来约束,而大学生靠文化来约束,我们也有与猩猩及其他高等生物一样的生理冲动,如饿了——吃,渴了——喝,困了——睡,而事实上,许多人类文化就是围绕这些需求冲动而形成的。
但我们吃什么,怎么吃,和谁一起吃,却不是随意的,我们有吃的规范来约束我们吃的行为,这与动物是不一样的。
蚂蚁、蜜蜂组成自给自足的社会,其中有复杂的劳动分工,但无论是蜜蜂还是蚂蚁,其行为都不是由共同的价值观、知识或其他鲜明的文化特征塑造的。
动物所依赖的不是文化而是本能——它们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一种复杂的行为模式。
意识形态:是指某一阶级、群体或其他社会部分,在与其他群体争夺特权与统治的斗争中,为使自己的利益合法化或正当化的一套文化信念。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意识形态的主要作用和目的就是维护(或挑战)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阶级的权力。
从人类有别于动物的角度,以及文化的多样性角度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
请大家思考,文化形成有哪些关键的环境条件在起作用?气候、地理位置、动植物资源等都有助于文化的形成。
生活在牧区、林场、山区、海岛、平原的人们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生存方式。
南海的居民不会去捕捉海豹和北极熊,自然条件要求他们学会在咸水湖和公海捕鱼。
为保证渔民安全而举行的各种巫术和宗教仪式也容易得到发展。
而以农业为主的人们要祈祷的是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
从历史上看,我国所处地理位置是西南高山阻隔,北有长城,东南临海,在航海技术不发达情况下,很难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这种半封闭位置使传统的中国社会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在理解生态学对文化的探讨时,应注意的是,它仅对解释某些文化特征是有用的,但它不能解释一切问题。
大家都知道中美洲的几个国家,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它们基本上处于一样的生态环境中,但哥斯达黎加是民主政府,而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两国则在大部分历史中处于独裁体制之下。
所以,很难纯粹用环境的差异来解释文化的一个方面--政府的差异。
习俗同时还履行了岛民们自己可能并未意识到的重要社会功能。
请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社会功能?在布朗看来:(1)通过强调和孩子的关系来称呼父母的习俗可以强化他们成为父母的意识,提高他们完成其父母角色的可能性;(2)忌食某些食物是为了表明他们为其新的父母角色而做出的自我牺牲的态度。
这样,看上去毫无实际作用的文化行为实际上满足了重要的社会需求。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文化的普遍性呢?这是由于人种在生理上的需求都是类似的,如都有吃、穿、住、性等方面的需求;而且每个社会都面临着一些同样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面临着同样的物质局限性。
如都要处理生老病死问题。
人口的更替,新的社会成员必须受到教育,学习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规范,这需要教育制度;任何一个社会只要想生存,就必须要劳动,要生产,并进行分配、流通和消费,这需要经济制度。
每个社会都有因性别不同而形成的社会分工,每个社会都必须抚育儿童,这需要婚姻和家庭制度。
社会要保持其目的性,就不可能脱离像教育、经济、婚姻家庭制度等需求。
所有这些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导致了一些文化普遍性的存在。
请大家想想一个社会中都会有哪些典型的亚文化呢?民族或种族亚文化:基于种族或民族的差异而形成的。
移民亚文化:基于原来的国籍而形成的,这些亚文化大多数已部分适应了当地主流文化的要求,但时常保留自己原有国度的规范、价值和语言模式。
阶层亚文化:不同阶级或阶层的社会成员,其生活方式是不同的。
地域亚文化:源于地区的差异,如岭南文化、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嬉皮士反文化,它对社会有何启示作用呢?嬉皮士反文化的发展可以用三个关键的背景因素来解释:(1)50年代生育高峰所造成的60年代青少年所共有的认同感;(2)当时的社会繁荣使许多青年人不关心如何谋生;(3)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对新奇事物的追逐。
嬉皮士反文化对当时美国青年产生很大影响。
数以百万计的青年人虽然不愿意脱离世俗社会,但又为嬉皮士的自由所吸引,从而接受了这种反文化生活方式的部分内容。
学者弗莱德·戴维斯(Fred Davis)认为嬉皮士运动是对后工业社会的三个正在产生的问题的一种回应,这些问题是:①强迫消费。
我们的经济是持续扩张型的,它要求人们每年消费越来越多的商品。
嬉皮士有目的地养成了一种在较少供给基础上的能力。
②被动观察。
现代美国人似乎更倾向于观看专业人士进行体育比赛、唱歌或表演,而不是积极投身于各类活动中。
嬉皮士则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③极端的将来取向。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把一生的大部分用于为将来做准备,而不是享受现在。
嬉皮士的一些行为能够使人们有所启发。
请大家思考:文化变迁根源是什么?文化变迁主要有两种方式来推动:一是在文化内部发生的;一是对外来文化影响的回应。
就前者而言,常见的内部根源是革新,也就是在社会内部出现新的文化特征,包括新的观念、规范或新的人工制品的发展。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原有的文化特征去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例如:用于军事和保卫方面的对讲机也可以应用于民用;退役后的航空母舰被用于观赏和展览。
就后者而言,文化变迁可能是文化传播的结果。
通过文化传播,一种文化的特征和模式被扩散到另一个群体或社会中去。
请大家思考: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有哪些文化传播途径?古代社会:贸易、旅行、战争等原因,各种文化必然会发生联系。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通讯、交通便捷,使得大部分文化的相互关系变得更为密切。
平等、友好交往是文化交流中倡导的价值观,有时出于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利益而占领、统治和剥削其他群体,这种情况的文化交流往往是对弱小社会的信仰及习惯的一种践踏。
本章刚要: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文化的涵义广义的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形态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它是抽象的和无形的人类创造。
二、文化的构成文化的构成可以理解为文化的形态或基本表现形式。
按广义文化,其表现形式归纳起来主要为以下几种:符号、规范、物质文化和价值观。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
第二节文化的分析一、文化分析的视角功能主义视角、冲突论视角和生态学视角是文化分析中三种重要的研究视角,其中功能主义是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二、文化的差异和统一由于每种独立的文化都要适应一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因此,世界上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文化的差异性表现。
同时所有文化都具有共性,这就是文化的统一。
这是由于人种在生理上的需求都是类似的,而且每个社会都面临着一些同样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也面临着同样的物质局限性。
三、种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性社会科学家们试图避免种族中心主义,即认为本土文化高于其他文化,并试图用自己的规范去评价其他社会的倾向。
文化分析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每个文化都应用其自身的观念体系加以评判,这一原则被称为文化相对性。
四、亚文化当一个社会中某一群体的生活方式既包括主流文化的特征,又包括某些独有的不为其他群体所共有的文化特征时,这种群体文化就叫做亚文化。
直接挑战主文化的价值观、信仰、理想、制度和其他方面的亚文化,我们称之为反文化。
五、文化变迁自然与社会环境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文化也在相应地发生变化。
文化变迁主要由两种方式来推动,一是在文化内部发生的,比如说产生新的文化特征包括新的观念,规范或新的人工制品的发展;一是对外来文化影响的回应。
六、文化的本质创造性、传递性和共享性是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创造性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我们从文化的创造性中寻求文化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