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研究公有制或私有制,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实际上是效率问题。
二是与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际上是公平问题。
关键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问题是:是否公有制不如私有制效率高。
1、对所有制效率的不同分析思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一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二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经济利益关系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得到的结论:其一,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对于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发展。
资本形式变化趋势是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股份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资本社会性质正在不断强化,其中包含的“公有”成分也不断增加。
所以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效率的结论。
其二,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从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
由此导致的其他经济矛盾也不存在了。
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根本上不符合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必然被公有制所取代。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思路:一是从市场竞争关系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二是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晰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为标准,分析论证它是否具有高效率。
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结论:其一,竞争是动力的源泉,竞争的必要条件是使每一个经济主体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个人的经济利益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得到实现,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也具有充分的动力。
其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而在公有产权条件下,任何决策或选择的费用较少地由选择者全部承担,决策者与他对此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很密切。
从风险承担的角度来看,公有制意味着较低的效率。
2、公有制的时代变化公有制变化:传统公有制——现代公有制。
变化的基本特征:公有制企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
公有制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与自身经济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
公有制企业具有越来越多“个体独立性”,具有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地位。
资本的组织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公有制主要不再是单一公有的形式,更多的是采取混合经济的形式。
实现形式是共同的,对不同的所有制没有差别。
公司法是适合一切所有制形式的。
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公有制企业与自身的利益、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
竞争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企业将对经营决策的结果承担全部的责任。
这些特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公有制经济的弱点。
现代公有制的基本特征:总的趋势:公有制的利益分散化在加强,个体独立性在增加。
实现形式:股份制、公司制是共同的实现形式。
这一点与私有制没有区别公司制这一形式使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直接混合、融合,可以成为同一个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公有制和私有制哪一种具有更高的效率?1、公有制和私有制哪一种具有更高的效率,不能简单化做出结论。
脱离条件的约束,简单化的结论都是片面的。
现实中的情况是复杂的,所有制只是影响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不能以现实中某些现象为依据得出单一的结论。
公有制与私有制可以高效率,也可以低效率。
2、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有自身的优势,相互之间不能替代。
在一些领域,特别是社会公共领域,公有制更具有自己的优势,因而这些领域的范围越大,公有制的适用范围也就越大。
另外,在协调社会经济利益方面,公有制更能够使社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利益关系。
3、以公有制为主体,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更有社会价值目标的因素。
选择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们价值目标决定的。
公有制能够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形成经济利益上的平等关系奠定制度基础。
利益关系的和谐更能够调动大多数人的生产积极性,从整体上使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更充分的动力。
公有制的现实问题的若干思考: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主要采取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那么国家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是什么关系?思考一:第一,国家所有制在理论上是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高级形式,国有经济是由政府代表人民掌握生产资料。
如果政府确实代表人民利益,其公共权力切实受到人民监督,那么国家所有制当然是全民所有制,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马克思意义上的社会所有制或个人所有制。
当政府不再代表人民利益的时候,当政府权力失去制约时,国有经济就变成了官僚经济、权贵经济。
不幸的是,这种可能在苏联成为现实。
资本和权力的结合是导致前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之一。
就此而言,曼德尔对前苏联的官僚政治及其过渡性质的批评是有道理的。
[1]因此,没有民主制,公有制难以保持,并可能转化为官僚经济、权贵经济。
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在全社会实行民主政治,需要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民主政治,以保障劳动人民分享由真正公有制产生的公共价值或公共利益增量。
思考二:现实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在极大满足劳动者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者人本价值的同时,存在忽视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分配权,忽视非公有制经济中劳资关系和谐等等弊端,因而,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但要以促进经济增长、发展生产力为评价标准,还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标准,其应然的发展方向是以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为指南,逐步向社会所有制或新个人所有制变迁。
思考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正探索着包括股份制在内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民主民生、先进文化的经济基础,发展得好可以兼顾效率和公平、平衡私利和公益,其现实存在的低效、浪费、垄断、腐败等弊端可以逐步革除。
因此,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
当前,发展和完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有效实现形式,关键在于公有经营性资产在整个社会经营性净资产中既保持量的优势也保持质的优势。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按照这一理论来完善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比较多的是讲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公有制经济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要进一步完善这一体制,不仅要使公有制经济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也要使市场经济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和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要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双向结合,不仅公有制经济要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市场经济也要与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结合。
一是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建设公有制企业。
把公有制企业建设成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微观主体,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
公有制公司企业或公有资本控股的公司企业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预,以一个独立的企业法人参与市场活动。
二是按公有制经济要求建设现代市场经济。
现代市场经济靠谁来建设,这个建设者只能由政府来承担。
解决好政府宏观调控的问题。
解决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过低的问题。
解决好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解决好地区和城乡差距问题。
关于发展方式问题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般问题大家都很熟悉,需要思考的是这样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谁来转变?前两个转变是宏观领域的问题,主要是政府转变;后一个是微观领域的问题,主要是企业转变,即转变的主体是企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条件。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机制是自然形成的。
企业能否自觉转变发展方式,关系到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市场机制具有促进企业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是企业。
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识不强、能力不充分,是我们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内在原因。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条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为实现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转变提供体制保证。
具体需要完善以下几方面的体制。
这一体制要由政府构建。
是宏观领域的问题。
主要解决对消费品生产,特别是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体制;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不再把维持高积累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倾向,确立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的导向;完善初次分配体制。
不再把压低劳动报酬作为降低生产成本的最主要途径,并作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主要措施。
促使企业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
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条件。
对能够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行为制定鼓励性政策。
一是发挥明确的导向作用;二是发挥利益激励作用。
对不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行为制定限制性政策。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全球化条件下的开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国际竞争的两大新特点:一是非物质生产能力的重要性超过物质生产能力(非物质超过物质)。
二是第三产业服务业超过第一、二产业的总和(服务超过生产)。
提高对外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国际市场的竞争实质是品牌竞争、技术竞争、自主创新竞争,而主要不是生产能力竞争。
出口量大并不等于外贸能力强,主要是看你出口什么东西。
没有自己品牌的出口,实际上是在为别人打工,是没有自己产品的出口。
提高外贸水平还包括提高进口水平,在扩大出口的同时,一定要扩大进口,但主要不是零部件的进口,而是原材料的进口。
大进大出才能真正体现贸易的效益。
要从更高的层次上来认识如何提高外贸的水平,不能只是出口导向。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和中国资本走向世界。
利用外资并不是单纯地解决缺乏资金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外资来得到所需要的其他生产要素,全世界每个国家都在引进外资,关键如何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
还有一个问题是利用外资的形式,不同的形式都有利有弊,应该全面地进行评估。
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现在还有一个新的内容,抵制发达国家的”环境殖民”。
这是一个新的概念。
引进外资、与发达国家发生经济联系的同时引入了环境污染,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健康成本,这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新的掠夺方式。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资本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这是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体现,当一国的资本还没有能力走向世界的时候,就还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
资本走出去的形式主要是购买国外的企业,但这会受到各种障碍。
外资走出去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
必须全面认识”三农“问题历史原因:长期封建小农经济社会,尤其是近代中国的多灾多难,到新中国成立时,农村赤贫状态。
客观规律:历史上每一个现代化国家在农业国走向工业国的过程中都必然会出现“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