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硕考研资料:法理、法制史模拟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1~29题,每小题1分,共29分。
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法的概念问题上,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主要观点是( )。
A.法是阶级社会的产物B.法是民族精神的产物C.法是人类理性和本性的体现D.法是自由意志的外在表现形式2.有些国家的经济制度或经济发展水平相同,它们的法律却千差万别。
这种现象表明( )。
A.经济条件不是法的内容的唯一决定因素B.法的物质制约性原理不具有普遍性C.经济以外的因素有时也对法的本质起最终决定作用D.一国法律的具体表现形式与该国的经济制度无关3.下列选项中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是( )。
A.某工商行政管理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B.某高校制定的《大学生行为守则》C.《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实施条例》D.甲乙两公司依法签订的购销合同4.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法律这种社会规范,而且还需要道德、习俗等其他社会规范。
这表明( )。
A.法律的起源与道德有关B.有些法律规范是由社会习俗演化而来的C.法律规范和其他社会规范的表现形式不同D.法律不是唯一的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5.法律规定了人们的一般行为模式,从而为人们的交互行为提供了一个模型、标准或方向。
法律的这一特性是指( )。
A.法律的规范性B.法律的普遍性C.法律的确定性D.法律的统一性6.下列选项中,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是( )。
A.市公安机关签发的拘留证B.县民政部门核发的结婚证C.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书D.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农村公路管理条例》7.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征是( )。
A.概括性B.规范性C.抽象性D.国家强制性8.下列诸项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或方向,这一特性指的是法的统一性B.法是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和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这两种说法没有本质上的区别C.非规范性法律文件虽然没有规范性,但有法律效力,因而也属于法律的范畴D.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的实施的唯一力量9.下列关于法律特征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
A.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调整主要通过权利义务的设定和运行来实现,这要求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规定应具有确定性和可预测性B.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区别之一,在于法律规范可以反复适用,而道德规范不能反复适用C.法律具有统一性和普遍性,因此一国法律体系内部的各种法律规范之间不存在矛盾D.法律之所以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主要是因为法律只有依靠惩罚才能发挥作用10.下列关于法律的强制性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
A.公法具有强制性,而私法不具有强制性B.人们遵守法律主要是基于对法律强制性的恐惧C.法律对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成员没有强制性D.法律的强制性是法律发挥作用的最后保障11.被恩格斯称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的是( )。
A.拿破仑法典B.罗马法C.唐律疏议D.汉穆拉比法典12.下列关于资本主义法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B.资本主义法律都是在直接继承封建制法律的基础上产生的C.资本主义法律具有超阶级性和超历史性D.资本主义法律的核心作用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13.下列关于英美法系特征的表述,能够成立的是( )。
A.法的基本分类是公法和私法B.承袭罗马法传统,不制定法典C.制定法和判例法都是法的正式渊源D.诉讼不采用对抗制,法官是双方争议的裁决者14.人们能根据法律预见自己和他人行为的法律后果,这体现了法律规范作用中的( )。
A.评价作用B.指引作用C.预测作用D.强制作用15.“徒法不足以自行”,这一观点表明( )。
A.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B.在正式公布之前,法律不会自己生效C.法律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D.法律永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16.春秋时期“竹刑”的制作者是( )。
A.子产B.邓析C.李悝D.商鞅17.秦朝的法律形式中,司法机关判案的成例是( )。
A.决事比B.封诊式C.指挥D.廷行事18.南北朝时期,北朝东魏政权颁布的法典是( )。
A.泰始律B.大统式C.大业律D.麟趾格19.《麟趾格》颁布于( )。
A.东魏B.西魏C.北魏D.北齐20.《庆元条法事类》编制于( )。
A.唐朝B.宋朝C.五代D.元朝21.将“则例”作为国家一种重要法律形式的朝代是( )。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22.中国历史上首次采用十二篇编纂体例的封建法典是( )。
A.北齐律B.开皇律C.曹魏律D.晋律23.唐律的篇目数是( )。
A.六篇B.七篇C.十二篇D.十八篇24.《宋建隆重详定刑统》的篇目数是( )。
A.6篇B.7篇C.12篇D.18篇25.颁布《分户令》的改革者是( )。
)A.商鞅B.李悝C.吴起D.王安石26.西汉武帝时颁布“告缗令”的目的主要是( )。
A.加强社会治安管理B.加强对外贸易管理C.推行国家专卖制度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7.唐朝编纂的第一部律典是( )。
A.武德律B.开皇律C.永徽律D.贞观律28.《唐律疏议》编纂工作的主持者是( )。
A.长孙无忌B.魏征C.陈群D.武则天2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法典是( )。
A.《开皇律》B.《大明律》C.《宋刑统》D.《开元律》二、多项选择题:30~39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30.西方社会两大法系的差别有( )。
A.阶级本质不同B.判例的地位不同C.经济基础不同D.法官的作用不同31.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是以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为前提的B.德国法系是以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基础建立起来的C.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学家在推动法律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D.大陆法系国家法官审理案件首先要考虑以前类似案件的判例,将本案的事实与以前案件事实加以比较,然后从以前判例中概括出可以适用于本案的法律规则32.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 )A.国家权力是法的载体和支点B.法律的作用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具体表现C.法律在不同的社会和时代,其作用的大小、范围、方式和目的是相同的D.法律的规范作用直接体现法律的本质和目的33.法律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上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
A.法律维护人类社会基本生活条件B.法律维护生产和交换的秩序C.法律促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D.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34.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B.法律只调整重要的社会关系领域C.法律是规范,同时也是规律本身D.法律是概括性规范,在一切问题上都可以做到天衣无缝35.下列哪些属于狭义的立法活动?( )A.全国人大制定合同法的活动B.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保险法的活动C.国务院废止《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的活动D.北京市人大制定《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36.土地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权确立的司法体制有( )。
A.实行政审合一B.实行审检合一C.在地方,审判权与司法行政权分开D.在中央,审判权与司法行政权合一37.下列关于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司法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建立各级人民法院B.建立保证土改的人民法庭C.实行二级终审制D.放宽上诉制度38.清末变法修律中出现了“礼法之争”。
下列哪些是“法理派”的主张?( )A.取消“干名犯义”专条B.保留“存留养亲”C.取消“无夫奸”条D.“子孙违犯教令”不应保留在刑律中39.清末,甲国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乙国在中国不享有领事裁判权。
则在领事裁判权制度下,下列哪些案件仍由中国管辖?( )A.甲国公民之间在中国发生的案件B.乙国公民之间在中国发生的案件C.在中国,甲国公民起诉乙国公民的案件D.在中国,乙国公民起诉甲国公民的案件三、简答题:40~41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40.简述我国法治建设应该如何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的实施。
41.简述1935年《中华民国刑法》的主要特点。
四、分析题:42~43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42.某村民委员会在开展“争创精神文明户”活动中,将子女是否孝敬老人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要求村民对孝敬老人作出承诺。
张老汉的儿子张三写了书面承诺书,保证每月至少给父亲50元的赡养费,保证书一式三份,村民委员会在保证书上盖章后,张老汉、张三和村民委员会各存一份。
之后,张三家被评为“精神文明户”。
但是张三始终没有履行过承诺。
一次张老汉向儿子张三要钱看病,张三以其儿女上学需要学费、经济紧张为由拒绝。
村民委员会据此撤销了张三家“精神文明户”的称号,并支持张老汉向法院起诉。
法院审理后,支持了张老汉的诉讼请求,判令张三每月向张老汉支付赡养费50元,并支付张老汉看病的费用。
几个月后,张老汉再次找到原审法官,请求撤销原判决。
理由是判决生效后,虽然张三付清了他看病的医疗费,每月也按时给他50元赡养费,但是他的孙子和孙女从此再也不喊他“爷爷”了,他为此非常伤心。
法官听后也很同情,但却感到无能为力。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法理学知识和原理,谈谈你对村民委员会的举措、法院的判决以及张老汉的遭遇的认识。
43.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理论和知识对下列材料进行分析,并回答问题: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部曲、奴婢为主隐,皆勿论。
其小功以下相隐,减凡人三等。
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
一《唐律疏议·名例》问题:(1)这段文字反映了唐律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2)适用这一法律原则时有何例外?为什么?(3)唐律这一规定的立法宗旨是什么?五、论述题:44小题,共15分。
44.联系实际,论述法律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
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条理清晰,语言规范、流畅。
考研法硕法理、法制史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29题,每小题1分,共29分。
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C。
选项A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主要观点;选项B是历史法学派的主要观点;选项c是古典自然法学派的主要观点;而选项D,则是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中的观点。
本题应选C。
2.A。
有些国家的经济制度或经济发展水平相同,它们的法律却千差万别。
这种现象表明经济条件不是法的内容的唯一决定因素,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内容也起着影响作用。
故选项A的说法正确。
法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故法的物质制约性原则具有普遍性。
故选项B错误。
经济以外的因素对法的本质的影响是间接的、非决定性的。
故选项C的说法错误。
法只能在经济基础所蕴含的可能性范围选择,而不能任意地选择;它的性质、内容和发展趋势等,都主要由其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的状况和要求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