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研究

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研究

同性婚姻法律问题研究[摘要]中国同性恋的群体日益庞大,他们的权利需求和权利缺失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随之愈加凸显。

然而我国现行立法中却没有同性婚姻的相关规定,学者们对同性婚姻问题也是认识不一,没有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因此,本文主要运用历史考察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欧美国家同性婚姻的历史进程和立法模式进行考察。

同时结合我国的社会现状,深入论证在我国进行同性婚姻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我国应参照“渐进式”立法模式,分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立法。

希冀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可以为立法机关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一些依据,并最终达到维护同性恋者合法权益的目的。

[关键词]同性婚姻权利立法模式引言近年来,随着同性恋解放运动和人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同性婚姻的立法活动在西方国家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同性婚姻的合法化成为了全世界婚姻家庭法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同性恋群体也日益庞大,但由于我国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学者们更没有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导致同性恋群体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因此,笔者想通过这篇文章,为仍在“柜中①”的同性恋者献上一己之力,希望更多学者和法律界人士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尽早结束我国目前这种制度的空白状态。

一、同性婚姻概述本文以“同性婚姻”的研究为核心,所以在文章的开始,有必要对同性婚姻的含义及历史进程作简要介绍,以便文章能够顺利地进行。

(一)同性婚姻的含义在讲同性婚姻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同性”这个词。

同性在这里是指两个同样性别的人,它不单指男同、女同或者同性恋,还包括双性恋、性转换者或第三性,这里强调的“同性”,可以是来自任何一个群体的两个成年人。

②同性婚姻需要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

狭义上的同性婚姻是指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制度,即同性婚姻得到法律上的认可,不仅名称与异性婚姻相同,并且同性夫妇可以享有与异性伴侣完全相同的权利。

广义上的同性婚姻是指法律采取某种制度来对同性伴侣的关系进行规范,通过登记等程序给予同性伴侣部分或全部配偶权。

在这种意义上,同性婚姻包括的范围比较广泛,只要是对同性伴侣关系①戴娜娜.同性婚姻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4):11.②李银河.性文化报告[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13.加以确认,将其纳入法律体系,给予其相应的法律保护或是法律项下的利益,就可以被纳入该范围之内。

所以广义上的“同性婚姻”包括那种狭义的婚姻制度,又包括那种类似于真正婚姻的法律制度,比如,“民事结合”以及“家庭伴侣”制度。

(二)同性婚姻的历史进程虽然同性婚姻与同性恋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同性婚姻的出现与同性恋现象并不具有同步性,而是有其自身的历史演进过程。

1、权利缺失时期自同性恋开始出现,西方社会就对其持较为严厉的态度,认为同性恋者是罪人或病人。

人们总是将同性恋同疾病、犯罪和社会越轨行为联系在一起,同性恋者遭受了许多来自法律、社会的压力与非难。

在这个时期,同性恋者受到了极其残酷的对待,它不仅被认为不符合宗教教义、败坏道德、有伤风化,甚至被刑事化,同性恋就意味着严刑和极端待遇。

因此,同性恋者不得不在社会中隐藏其同性恋身份,他们连基本人权都无法得到保障,婚姻家庭方面的权利更无从谈起了。

2、权利解放时期同性恋权利运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的“同性爱运动”①。

在这一时期,同性恋者长期以来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的反抗终于爆发出来,他们通过缔结秘密团体的形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同时注重身份的自我认同,使很多孤独的同性恋者能够得到“回归”,从而产生一种群体意识。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同性恋权利解放运动。

同性恋者此时由保守走向开放,开始把民权运动引入同性恋运动,并且形成一定的规模,实现了与政府之间通过正常渠道进行对话。

他们开始了争取“平等、自由、人权”的斗争,并且提出了“同性恋者合法结婚权、配偶权”等权利主张。

同性恋者在权利解放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权利意识影响了各国当时的立法,最终使他们的权利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使同性婚姻的实现成为可能。

3、权利实现时期目前,世界各国对同性恋已经开始采取宽容的态度,同性恋者在各方面的平等权逐渐得到实现,这一进展在婚姻家庭权利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正视同性伴侣的婚姻要求,全部或部分承认同性婚姻,并通过立法对同性配偶的权利加以保障。

在荷兰、比利时和加拿大安大略省,婚姻不再是异性之间的结合,同性伴侣与异性伴侣在权利义务方面己无实质区别。

①北欧所有国家(瑞典、挪威、丹麦、冰岛、芬兰和格陵兰)的注册伴侣法赋予同性伴侣除收养权以外的所有平等权益,包括联合纳税权、医院探访权、遗产继承权、劳保继承权、外籍伴侣的移民权等,实际上已经接近或等同于婚姻法所能给予的一切。

①夏吟兰.美国现代婚姻家庭制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3.①M·克斯特尔,邓建中.欧洲同性恋立法动态的比较考察[J].比较法研究,2004,(2):15.在美国,佛蒙特州的“公民结合”赋予了同性伴侣们州方所给予的一切平等权利,如扶养权、医院探访权、联合缴纳州税的权益等等。

虽然同性恋者的婚姻权目前只在少数国家和地区获得不同程度的法律认可和保护,但从同性婚姻的整个历史演进过程来看,不难发现,通过立法来规制同性恋者的各种权利义务,特别是婚姻家庭方面的权利义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二、国外的同性婚姻立法模式(一)“伴侣式”立法模式在“伴侣式”立法模式下,由专门的登记机关对有共同生活意愿的同性恋者予以登记,保护他们之间的合法权利不受第三人的干涉和歧视。

渴望共同生活的同性恋者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即申请共同生活的同性恋者必须达到一定的年龄(参照比利时婚姻法,男性为23岁,女性为21岁)。

伙伴关系不能自行解除,需要向法定部门(如法院)申请并由其予以解除。

因同性伴侣关系的特殊性,法院一经受理,无须进行实质审查,即应做出解除判决,且不适用调解原则。

在“伴侣式”立法模式下,同性伴侣无论是在人身关系上还是在财产关系上,都具有与婚姻制度下配偶关系相类似的法律地位与法律效力,但是作为婚姻关系的替代物,又由于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伴侣式”立法模式的具体内容与婚姻制度仍有或多或少的不同之处。

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有关收养和人工生育问题。

采用登记伴侣制度的国家中,在财产权利、社会福利方面各国都比较慷慨地赋予了同性伴侣们,有些国家只是在幅度上有所保留,但是在医学辅助生育和共同收养子女方面却几乎都有限制。

像加拿大魁北克那样完全赋予同性伴侣与异性伴侣一样的收养权和人工生育权的例子还是不多见的,绝大多数国家都是有所限制。

(二)“婚姻式”立法模式同性婚姻立法模式是通过直接修改法律中有关婚姻的定义和相关的内容以及民法中相关的部分,不再将婚姻的缔结双方限制为男女异性双方,从而将民事婚姻制度向同性恋者开放,使同性恋者享有与异性恋者一样的婚姻家庭权益。

如荷兰,有关婚姻的定义在2001年4月1日生效的《荷兰民法典》第三十条第一款作出如下规定:“婚姻是异性或同性的两人之间所缔结的契约关系”①。

同性婚姻立法模式真正地将婚姻制度向同性恋者开放,使同性恋者具有了结婚权,成为了婚姻法调整下的配偶关系,而不是与婚姻相区别的登记伴侣关系或是民事互助契约关系。

那么,同样处于婚姻制度调整中的同性婚姻和异性婚姻到底有没有区别呢?答案是肯定的,同性婚姻与异性婚姻的惟一区别仅在收养小孩和亲权方面。

在收养方面,比利时的法律不允许同性婚姻的配偶收养小孩,荷兰的法律则是仅允许同性婚姻的配偶收养本国的小孩。

而在亲权上,异性配偶与子女间的父母身份的自然推定不适用于同性配偶。

①刘冰柔.中国同性结合制度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36.如荷兰同性婚姻法律规定,同性婚姻存续期间所生子女,不是生身父母一方必须经过收养程序,才能取得其伴侣所生子女的法定家长身份。

而在其修改后的法律中又规定了所有女的同性婚姻或女的同性伙伴和所有的异性伙伴将自动享有共同监护权。

同性婚姻立法模式真正实现了同性恋与异性恋的平等,无差别的婚姻地位,是一种宽容与无偏见的做法。

但由于目前在大多数国家中,占主流地位的异性恋者或由于传统观念或由于宗教影响,还无法接纳同性恋,或虽然接纳同性恋,但是不能接纳同性恋者进入传统的婚姻。

所以,采取同性婚姻立法模式来调整同性伴侣关系的国家还是很少,多数国家对此持谨慎态度。

(三)“渐进式”立法模式与上述两种立法模式不同,“渐进式”立法模式暂时并未赋予同性结合者与异性婚姻配偶相同或类似的身份权或法律地位,它给予同性结合者的仅是异性婚姻配偶享有的部分权利和保障,等到制度环境和人民接受程度发展到时机成熟,再制定类似于婚姻法的同性婚姻法律法规。

法国及美国的部分州采用了该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立法机关针对同性伴侣最初制定一系列的单行条例,例如有关共同的家、社会保险、因他们的伴侣关系所引起的债务责任和继承权等。

随着社会态度的转变,人们认可程度的提高,再修改民法、刑法等法典中的相关规定,以保障同性伴侣的人身权。

最后,当同性恋现象被社会充分认可,再制定专门的同性婚姻法。

遵循这种模式的国家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的各种现实,缓解了过去法律将长期的伴侣关系等同于陌生人而导致的困境。

这种渐进式的立法模式是跨越古老的“要么是婚姻,要么不是婚姻”二分法的很好选择。

三、我国同性婚姻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我国同性婚姻立法保护的必要性1、对同性恋现象的漠视、歧视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知道,同性恋本身并不是社会问题,它是人类的一种正常性倾向,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模式。

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社会一直对同性恋采取漠视甚至是歧视的态度,并将同性恋者视为怪物、道德败坏者、社会丑类,从而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例如男同性恋人群中艾滋病病毒的感染率居高不下、一些同性恋者因心理压力过大自杀自残、因同性恋而引发侮辱、伤害、敲诈勒索等现象、因同性恋而引发诉讼等。

具体到婚姻家庭领域,因对同性恋的歧视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更加严重、广泛。

根据学者的调查,中国90%以上的同性恋者都认为会不可避免的要与异性结婚。

但是他们并不都是双性恋者,他们的婚姻也并没有或很少具有异性恋的成分,而是迫于社会、家庭的压力不得不以结婚作为一道“护身符”。

很明显这样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且会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根据学者对270例已婚的同性恋者的调查发现,婚后有纠纷的占91%,对方受虐待的占9%,离婚的占33%之多。

据学者的分析,我国同性恋者约占成年人口的3%——4%,也就是大约3600万至4800万人。

①如果按照每个家庭平均3.6人计算,因同性恋引发的家庭问题而可能受影响的全国人口总数可以达到1.3亿——1.72亿之众。

因此在像我国这样人口基数较大的国家,对于这么一个相对人口比例较小但绝对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对于这么一个存在着潜在巨大社会问题的社会现象,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法律法规是不可以继续沉默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