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上讲的10个经典(励志)故事目录凳子拿的 (1)断箭 (1)分苹果的故事 (2)胡萝卜、咖啡和鸡蛋 (3)五岁的小男孩 (4)十元钱 (4)一个著名的实验 (4)孩子,我没有收到你还的钱 (5)蒋母苦心教子 (6)当范文 (6)凳子拿的“老师,我的钱丢了,30多块呢。
”张滑边说边掉眼泪,我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班里竟发生这样的事。
我气冲冲地走进教室,就在走向讲台的一霎那,突然意识到:如果此时去批评全班,效果一定不会好,毕竟拿钱的是一个人。
倒不如……于是,我扫视了一下全班同学,高声告诉大家:“同学们,不要慌,我知道谁拿了张滑的钱了。
”同学们都惊讶地望着我。
“是凳子,请大家对凳子说一句话。
”聪明的孩子马上领会了我的意图。
一个同学说:“凳子,你这样做不对,快还给人家吧。
”一位说:“你是一时糊涂,改了还是好孩子。
”……孩子一个个激动不已,只有刘虎红着脸,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此时,我心里已经明白了。
第二天,刘虎早早地来到学校,把30元钱交给了我。
我告诉他:你真勇敢,这件事是我们俩之间的秘密,谁都不要告诉别人。
他哭了。
断箭——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
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
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
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
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
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
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
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温馨提示: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分苹果的故事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有两封回信谈的是同一件事:小时侯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犯人这样写到:妈妈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弟弟抢先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
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
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那位著名人士这样写到: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
妈妈说:“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
胡萝卜、咖啡和鸡蛋一个女儿对父亲抱怨她的生活,抱怨事事都那么艰难。
她不知该如何应付生活,想要自暴自弃了。
她已厌倦抗争和奋斗,好像一个问题刚解决,新的问题就又出现了。
她的父亲是位厨师,他把她带进厨房。
他先往三只锅里倒入一些水,然后把它们放在旺火上烧。
不久锅里的水烧开了。
他往一只锅里放些胡萝卜,第二只锅里放入鸡蛋,最后一只锅里放入咖啡豆。
他将它们浸入开水中煮,一句话也没说。
女儿咂咂嘴,不耐烦地等待着,纳闷父亲在做什么。
大约20分钟后,他把火闭了,把胡萝卜捞出来放入另一个碗内,然后又把咖啡舀到一个杯子里。
做完这些后,他才转过身问女儿,“亲爱的,你看见什么了?”“胡萝卜、鸡蛋、咖啡,”她回答。
他让她近些并让她用手摸摸胡萝卜。
她摸了摸,注意到它们变软了。
父亲又让女儿拿一只鸡蛋并打破它。
将壳剥掉后,她看到的是一只煮熟的鸡蛋。
最后,他让她啜饮咖啡。
品尝到香浓的咖啡,女儿笑了。
她怯声问道:“父亲,这意味着什么?”他解释说,这三样东西面临同样的逆境——煮沸的开水,但其反应各不相同。
胡萝卜入锅之前是强壮的,结实的,毫不示弱;但进入开水后,它变软了,变弱了。
鸡蛋原来是易碎的。
它薄薄的外壳保护着它呈液体的内脏。
但是经开水一煮,它的内脏变硬了。
而粉状咖啡豆则很独特,进入沸水后,它们倒改变了水。
“哪个是你呢?”他问女儿:“当逆境找上门来时,你该如何反应?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豆?”逆境是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必然会遇到的,每当此时,就问问自己是如何对付逆境?你是胡萝卜,是鸡蛋,还是咖啡豆?五岁的小男孩五岁的小男孩汉克和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到森林干活。
突然天下起了大雨来,可是,他们只带了一块雨披。
爸爸将雨披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小汉克。
汉克不解地问道:“为什么爸爸给了妈妈,妈妈给了哥哥,哥哥又给了我呢?”爸爸回答道:“因为爸爸比妈妈强大,妈妈比哥哥强大,哥哥又比你强大呀。
我们都会保护比较弱小的人。
”小汉克左右看了看,跑过去将雨披撑开,挡在了一朵风雨中飘摇的娇弱小花上面。
十元钱一次毕业典礼上,校长一句话也没讲,手里却高举着一张10元钞票,对着一千多名毕业生问:“谁要这10元钱?”一只只手举了起来,可是校长谁也没给,而是将钞票揉成一团,又问:“谁还要?”仍有人举手。
校长又把钞票扔到地上,踏上一只脚,用力地踩,用力地碾,然后拾起那张已经又脏又皱的钞票,再次高声发问,“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了手。
校长激动地说:“同学们,我无论怎样对待这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他,因为它没有贬值,它依旧值10元钱。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你们会像这张钱币一样,随时可能被逆境击倒,甚至会被碾得粉身碎骨,但无论怎样,你们永远不要丧失固有的价值。
”一个著名的实验1960年,哈佛大学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中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年开始时,他让校长把三位老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老师。
为了奖励你们,今年我们特别挑选了三班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
这批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希望你们能有更好的成绩。
”老师们表现出掩饰不住的喜悦。
临出门时,校长又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一年之后,这三班的学生成绩是整个学区中最优秀的。
比平均分数值高出三成。
这时候校长才告诉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挑选出来的。
而只是随便抽选出来的普通学生。
三位老师万万没有想到事实会如此,只有归功于自己教得好。
校长不好意思再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三个也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但整个结果就如博士所料:这三位老师觉着自己很优秀,充满了信心与自豪,工作中自然也就格外卖力气,而且他们认为学生也是好学生,肯定会有好的结果。
结局自然就皆大欢喜,全都真的优秀起来。
点评:别人的表扬与期待,自我肯定的心理暗示,都会使普通的日子变得更加阳光灿烂。
孩子,我没有收到你还的钱放学铃一响,校园里顿时热闹起来,孩子们的脸庞生动明亮,嬉笑着奔向操场。
我担心拥挤,连忙站到一旁调控路队。
“校长好!”“老师再见!”’欢快的孩子们一群群、一簇簇地涌出校园,不一会儿,校园里逐渐安静下来。
“老师,您能借我一元钱吗?”一个经常在校园里与我打招呼的小男孩走到我面前,“我明天还给您。
”他一脸的诚恳。
“可以。
”我把一元钱硬币递给他。
他欢快地说了声“谢谢老师,老师再见!”然后跑出校园。
第二天上午,我外出开会,会议结束时已快放学。
我匆匆赶回学校,怕那孩子还钱时找不到我。
等我赶到学校,孩子们都走得差不多了,我等了一会儿,没有见到那孩子的影子,也便回家了,心中想,也许是我回来晚了。
以后的几天,我都在等候,总怕孩子还钱找不到我,可是我没有等到。
也许,孩子忘了吧,也有可能把钱弄丢了,我猜测着,给孩子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日子一天天过去,可是我仍然固执地惦记着这一元钱的小事。
我之所以惦记着一元钱,是因为怕孩子从小失去最可贵的品质——守信。
钱是小事,教孩子做人是大事。
我决定去找这个孩子。
课间,我找到孩子所在的班级,碰到了这个一脸阳光的男孩。
他笑嘻嘻地跑上来与我打招呼,我答应了一声,俯下身悄悄地对他说:“孩子,我没有收到你还的钱。
”“啊!老师,对不起,我忘了。
”他一脸的不好意思,“明天我一定还!”“行,钱不要丢了,还有一样东西也不要丢了。
”“什么?”我在他的手心写下“守信”两个字。
他点点头。
第二天一大早,我一走进校门,孩子便跑到我面前,举起了一元硬币。
我笑着接过硬币,他也笑了。
我表扬他说:“真不错,两样东西都没丢。
”“丢不掉的!”清脆的童音渐行渐远。
蒋母苦心教子清朝中叶的蒋士铨,是与袁枚、赵翼齐名的“江右三大家”之一。
他的成长全靠母亲的苦心教育。
蒋士铨家里贫穷,蒋母从早到晚辛劳纺纱织麻,可是在她劳碌奔波之余,总不忘教育儿子识字读书。
士铨四岁时,母亲为了教他认字,就劈了一把细竹丝,按照点、横、撇、捺分别组成不同的字,教士铨认识。
开始每天教一两个字,后来增至八到十个,认识后拆开又拼新字,认认拼拼,反反复复,使士铨掌握了大量的汉字。
士铨六岁时,蒋母就教他握笔写字。
七八岁时,蒋母一边织布,一边把书本放在她的膝盖,让士铨坐在膝前,一句一字地教他读书。
冬天的夜晚,母亲解开棉衣,让士铨贴胸坐好,并用薄被盖住他的小脚,陪他照样攻读不止。
有时士铨读累了,就在母亲怀里打个盹儿,等他稍一醒动,又催他继续学习。
蒋士铨后来长大成人,成了著名的大学问家。
为了报答母亲的教育之恩,他请了一位老画师,按照这些事画了一幅《鸣机夜课图》,并且亲自写了一篇文章,题为《鸣机夜课图记》,这一图一文,在当时为人们广为传颂。
当范文李老师在批改一个女孩的作文时,发现是抄袭的。
当时,他很想在的作文本上写上大大的“抄袭”二字。
可静下来想想,这样做,她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吗?考虑再三,李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微笑着对她说:“你的作文有进步,相信你一定花了不少时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老师想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你,请你把作文好好改一改,然后在班上朗读,好吗?”小姑娘没说话,低着头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