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论文浅谈高中音乐生的声乐教学【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深入人心,高中声乐教学的开展是有条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高中声乐教学有别于专业院校的声乐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表演等综合素质,在授课内容和方法上则注重多样性和趣味性,侧重歌曲表现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唱姿、呼吸、发声、舞台表演能力等,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艺术修养,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声乐教学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需掌握声音共鸣技巧。
学习声乐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如声音条件、音乐感觉、音准节奏、语言能力、观察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但这些也不是唯一条件。
嗓音条件稍差的学习者也可以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改善自己的歌声。
通过这几年的声乐教学辅导实践,我是从以下几方面的训练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一、注重唱姿演唱者在演唱时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唱姿,才能使声音通畅、呼吸均匀、身体有支点。
感觉自己的身体就是一个乐器,要这乐器发出悦耳的声音,就要把气息、肌肉、声带、歌唱意识等调整到最佳状态,而这都要求具备正确的唱姿。
唱姿应与平常站姿有所区别――自然舒展,两脚稍稍分开,感觉人很挺拔;身体各部位既不能紧张又要积极;既要放松又不松垮。
二、训练呼吸关培尔蒂说:“歌唱的学问就是呼吸的学问。
”女高音歌唱家梅尔芭也说:“要有完美的歌唱,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对于学习声乐的人,可以说已经成功了90%。
”因此要唱好歌必须懂得如何呼吸。
大多数初学者没有声乐基础,因此可先进行自然单纯的气息练习:1腹式呼吸:先以嘶声吐气,待气全部吐光后快速吸气。
2吹小纸片:让纸片维持同一角度,看能吹多久。
3吹蜡烛:让学生想象一根点燃的蜡烛,用平稳的气息持续10秒吹熄。
训练时要注意:吸气自然而缓慢,吐气均匀;内口打开,音量不可太大,轻声唱;半音进行,多用元音u、o。
除上述方法,还可进行带音高的呼吸练习。
科学的呼吸方法就是三句话:呼吸要深;支持要实;调控要好。
歌唱的呼吸需要隐藏在身体内部的横膈膜来运动,学会深呼吸,掌握胸式、腹式和胸腹式结合的呼吸方法。
在训练美声唱法时要对气息的支持点做到坚实、集中和细小。
美声唱法的重要特点是训练好“弱强弱”,它需要具有对气息高度的调控技巧。
实践证明,气息的支点越集中越小,出来的声音就越大。
歌唱时,声音的运用,感情的表现,共鸣的取得以及咬字吐词,运腔行腔全靠对气息的控制与调整,节省用气,防止“漏气”,做到“声出气不出”。
歌唱时的呼吸要求在良好的站姿基础上对身体各部位舒展放松,将气息缓缓吸到肺底部,两肋扩张,给肺部提供足够的空间迫使横膈膜下降;气息吸进之后要学会保持;胸肺腹要尽可能保持吸气时的扩张状态,不能一张嘴把气全部呼出去。
呼吸要在舒服、自然、轻松愉快中进行,要根据歌曲音乐的需要有节制地控制气息的呼出量。
三、关注发声歌唱声与我们日常说话声是不同的。
它除了自身所具备的声音条件以外,还需要长期正确的声音训练产生具有弹性的、有穿透力的美妙声音。
发声训练应本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平稳到多变的原则,在练习过程中,体会打开喉咙、放下气息、运用身体的共鸣以最少的气息来达到最好的声音效果。
应以中声区作基础,向上下扩展音域。
正确的发声可用五个字来概括:开、松、稳、合、通。
开――打开喉咙,似准备喝水状。
忌喉部紧张,声音干涩。
松――像困倦时“打哈欠”般打开喉咙,软口盖抬起,下巴自然放松。
稳――稳定喉结。
合――闭合拉紧声带。
通――贯通气息,使咽、口腔内部形成椭圆形,产生一根垂直的气声柱,歌唱时咬字的着力点和吐字的口形无论如何变化,气声总是保持着一根垂直的贯通线。
通过这样的发声方法来训练声音与气息的搭配,调整身体各部位在歌唱时的平衡,这是声乐学习的基本功。
四、注意歌唱由于发声练习的旋律较平稳,起伏不大,多按音阶、音程等有规律进行,经过一段时间训练,歌唱发声器官和肌肉会逐渐适应发声要求。
有不少学生在发声练习时做得很好,可一旦唱歌,就找不到感觉了。
这说明对歌唱的发声技巧还不能运用自如,母音连接还不能建立在相对统一的空间状态上,还没掌握乐句长短不一的变化和强弱对比所造成的气息支持。
歌唱要优美动听,真正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就必须在训练过程中掌握好以下原则:1循序渐进原则。
歌唱训练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原则。
2因材施学原则。
训练者一定要根据自己所具有的客观条件及特点来发展和提高,学习、借鉴别人,但又不能单纯模仿,形成自己独特的习惯和风格。
3顺乎自然原则。
自然不是随便,不是随心所欲,而是在科学方法指导下,掌握歌唱规律,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解脱,达到高层次的歌唱要求。
全面培养自己的音准、节奏、旋律的流动性、乐句的线条、语气的分寸感,才能在声乐作品中完善自己的声音技巧和音乐修养。
五、舞台表演从初学声乐到上台表演,一般需2―3年。
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与生活中真情实感的体验和积累分不开。
培养学生演唱的表演能力必须注重平时训练的一点一滴。
教师要鼓励学生上台讲台演唱,除声音、情感外,还要求有朴实大方的台风和稳健自信的心理素质,力求在歌曲的处理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演唱特点。
在欣赏加评议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会有提高,会产生强烈的演唱欲望。
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艺术活动,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歌唱者在台上演唱时,不能站着不动,也不能胡乱表现,要做到“神形兼备”,用恰到好处的表演来使歌声和形象完美结合,营造出歌曲应有的表达效果。
歌唱者要有良好的台风,一走上舞台就要融入音乐,落落大方,举止得体,有艺术修养地去表现音乐。
新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中学音乐课来说,丰富和发展艺术教育,势在必行。
学生在中学阶段得到科学的声乐训练,通过上台表演,锻炼胆量,增强信心,拥有一技之长,这对他们将来以健康的心态走入社会,提高社交能力,增强竞争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学声乐教学只有贴近学生,贴近校园生活,才能得到学生的喜爱,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1]孙晓燕.探讨高中音乐生的声乐教学.音乐时空,202104:17[2]杨丽娟.浅谈高中声乐教学.学周刊,202105:28浅谈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学【摘要】高师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以其艺术秉赋加上多年勤奋,大多成为音乐师资人才,走上音乐教育岗位。
文章就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学以培养声乐师资为目标的特殊性和现实性,对声乐教学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师音乐声乐教学科学文化经济意识音乐人才一、明确教学取向,强调理论教学及研究高等师范学校中声乐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师。
这个目标决定了教学必须在解决学生自己“会唱”问题的基础上,让其掌握“会教”的本领。
“会唱”与“会教”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又存在明显差别:“会唱”只需学生个人了解声乐,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歌唱技术;“会教”则需在此基础上发现他人的问题,采取有效办法,使对方领悟歌唱技术。
然而,一名音乐教师要综合解决学生在音乐方面出现的多种问题,并提升其音乐素养,使其达到一定的歌唱水平,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会显得“功力不足”。
所以,高师的声乐教学力度应更加丰富,学习的知识面也应更加宽广。
高师音乐学科的教学,要更具全面性,知识结构更加宽广,即加强与“会教”相关的教学内容。
“会唱”声乐的教育则应偏重于形象思维,重感情;“会教”声乐的教育则应偏重于逻辑思维,重理性。
“会教”的声乐教育强调理论教学和研究,从现实性看,包括声乐基础理论、声乐技巧理论、声乐教学法几部分。
从具体内容看,基本上包括声乐美学、声学史、歌唱生理学和歌唱心理学、声乐技巧的理论、声乐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几部分。
强调理论学习和研究,实际上就是强调培养学生深厚的理论修养,这应是高师声乐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二、文化素质是优秀素质的组成部分高师声乐教师的文化素质在提高声乐教学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般包括声乐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
一声乐专业知识是教师应掌握的核心知识,是教学的关键高师声乐教师对声乐专业知识的掌握必须要精而深,要准确掌握歌唱器官构成以及歌唱姿势、歌唱的呼吸和共鸣等一系列的专业技巧,并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全面了解,从中提炼和升华,进而让其掌握歌唱的知识、规律,使其歌唱技能、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得到提高,以便日后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上遇到的难题。
其专业知识造诣,面对难题才能有更多的方式方法予以解决。
二科学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是教学质量的基础高师声乐教师应全面掌握以下多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
1.语言学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中多种声音的构成的学科,要探究音与音的结合和互相之间所发生变化,以及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
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歌曲旋律的基础,离开语言空有技巧构不成歌唱艺术。
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和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
如有些学生只注重声音而忽视歌词,使得演唱的时候吐字不清;有些学生则只注意歌词,把歌曲中的字唱得像分解拼音字母,将一个字拆成几段,令人听起来很吃力,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和语言的连贯美。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把意大利歌剧、德国艺术歌曲唱好,因为那是声乐训练的必修课,是美声诞生、发展的源头。
但是,如果我们连本国歌曲都唱不好,连本国语言都不能在歌唱中运用自如,又谈何学业有成。
另外,由于中西语言在结构和发音上的区别很大,在运用传统的美声发音方法来演唱中国作品之前,应准确掌握和运用我国语言,才能克服这一差别。
一般情况下,我国文字是由子音、母音及收尾构成。
唱好中文歌词应轻唱子音,强唱母音,注意快速收尾音。
合理、准确地唱好每一个字,唱准每一句歌词的语调、轻重音,对于完美地表达一首歌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声乐教师必须认真地研究语言学,准确掌握发音原理和语言构成,才能引导、提升学生的演唱水平,表达出歌曲想传达出的意义。
2.文学声乐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
歌曲由旋律和歌词两方面构成,而歌词就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教师是否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教师有较好的文学功底,就能在教学中自如运用形象、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从而增强教学活力,提高教学水平。
3.美学美学知识在声乐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常歌唱者要求注重音乐美、语言美、表现形体美、表情美等,而声乐教师既要研究美,又要塑造美的形象,使受教育者得到美的熏陶与培养。
4.生理学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功能的科学。
声乐教师应清楚地了解人体有关发声的器官的形状、位置、功能及其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
5.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行为规律的科学。
遵循心理学的原则可解决师生之间的一般认识问题和声学学习问题。
心理学还可帮助我们了解声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章程,其对教师职业发展有着很大帮助,可让教师从身心发展、身心健康角度对学生进行深刻分析,掌握其心理现象,从而有的放矢,有效促进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