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下发了《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国公务员将轮训一遍“职业道德”,其中培训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如何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
一、古代“官德”的渊源及现实意义
所谓官德,也就是从政道德,是为官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包括思想政治和品德作风等方面的素养。
官德思想在中国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以上溯到尧禹时期。
西周统治者就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思想,而孔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形成了系统的儒家“德治”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极力提倡“为政以德”与“为官以德”的德治学说。
将中国古代加强“官德”修养的内容纳入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中来,无疑是期望通过传统“官德”的学习,重振时下滑坡的“官德”。
古代“官德”扎根于历史悠远、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古代有关“官德”修养的思想非常丰富和成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之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中加入古代“官德”修养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领导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官德”的好坏直接关乎社会民风。
反观近年来被媒体曝光的官员违法案件,如“西安宝马彩票案”、云南“躲猫猫”案、洛阳地窖囚禁6女案等,这些违法行径背后透露出的“官德”缺失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古代“官德”的内涵及现代启示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重视礼仪道德的民族,很早就确立了修身、正己、立德为人之大本的思想。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就一直流淌着道德与良知的血液,修身正己立德正是中国人为人处事为官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治国先治吏,治世先治官。
历朝盛世、治世,无不是靠一批批清正廉洁的官员来支持的,唐有狄仁杰以民为忧、体恤百姓,宋有包拯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明有海瑞严于执法、除暴安良;因此古代社会把官员修身立德至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古代官德修养包含很多内容,有许多在今天看来值得称道的地方,其中有三字很值得借鉴:一是慎,这是对自身所作所为的一种敬畏,古代官德里包括慎欲、慎权、慎嗜好、慎言行、慎始终。
常言道: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官有所畏,业有所成。
在社会主义中国,无论畏惧的内容具体怎么表述,目的都只有一个,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
二是廉,做官应清廉自律,洁身自好,清廉品质是机关工作人员的安身立命之道,失去它,就有可能身败名裂,就有可能家破人亡。
三是学,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国家现在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领导干部,‘仕而优则学’。
其目的就是告诫干部,要当个好官,就必须坚持不断学习。
可见,官德修养历经两千多年的洗练凝聚,时至今日对机关工作人员加强自身修养仍值得借鉴。
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对于当下领导干部的为官和执政有以下三点现代启示:第一,立德修身。
重视道德修养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对道德问题的重视,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优秀思想的继承和弘扬。
党性修养,基础是德性修养,人性修养,没有德行修养,党性修养就是一句空话。
第二,以德服众。
法家主张靠武力、靠权势让人民服从。
儒家则持相反意见,孟子说,凭着强力让人屈服,并非内心真的佩服;靠着道德让人信服,是内心愿意并实实在在地佩服。
领导干部只有做到了以德修身,才能做到以德服众。
注重非权力的作用,用“道德力量”驾驭权力这把“双刃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道德感召力,真正让权力为社会服务。
一般说来,非权力影响比权力影响更为持久。
第三、以德为先。
在德才关系问题上,德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这一思想完全被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
在2009年的纪检会议上,胡主席强调说:“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公务员录用的标准是“德、能、勤、绩、廉。
”可见,无论是对党员干部还是一般群众,共产党人都非常强调道德修养、道德自律的作用,在德才关系上,要始终把德性修养放在第一位。
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以史为鉴,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德”的养分,注重强化人性修养与德行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念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必须发挥对社会的垂范作用,要做好人民的公仆,就先要做好道德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