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园广场调研报告

校园广场调研报告

广场景观设计调研报告第一学年第1学期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校园中生活的主体是师生。

师生的行为是产生校园功能的本源。

师生的心理及行为决定着校园空间的使用方式,本文对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校园景观空间中,人和环境的互动状况和师生在校园环境中的行为心理需求和校园物质环境对人们不同层次需求的提供进行分析,使得我们的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能够最大可能地满足校园师生的行为心理需求。

顺应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塑造能够促进交往、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充满活力和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共识和追求。

一个拥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一定是充满活力的、生长型的,它吸引着校园中的师生,也使师生更愿意参与进来,形成环境——行为心理的良性互动。

一相关理论和概念1 马斯洛需要理论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他的成长动机论中提出了“需要的层次”论,其理论提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求,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 行为的概念行为是人的心理反应,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

3 交往的概念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

二促进交往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从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又是满足更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和手段之一。

这种需要在校园生活中表现为师生对交往活动的需求。

尤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采取全日寄宿制,大多数学生远离家庭,若社交动机或好群行为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感,不仅有碍人们互通思想、情感和互相理解,而且对心理素质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近来提出,现代健康观念已不仅指身体没有缺陷或疾病,而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

这种新型的健康观进一步说明了交往对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

1 满足必要性行为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杨·盖尔把我们的户外活动类型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一种活动类型对于物质环境的要求都大不相同。

在高校校园环境中必要性行为主要表现为认知识别和功能使用。

认识活动是人在环境中定向、定位和寻址并能在付诸行动之前理解环境所包含的涵义,并寻找适当的参照系给自身定位,要求空间的可识别性。

功能使用指学生学习、生活、运动等基本行为,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走向集中型、智能化[5]。

由于这一类型的活动在一年四季各种条件下都可能进行,参与者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因而也是对环境使用者影响最大、关系最密切的环境。

符合师生必要性行为心理需求的环境景观设计,有助于提高任务绩效。

1.1 教学环境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不是教学、科研工作直接使用的空间,而是在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建筑以外,包围教学建筑的一切空间,它为其所包围的教学建筑内部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

这些空间应该具有满足教学建筑采光、通风要求的适宜尺度,并应该是开敞、明快、宁静的。

考虑到教学楼的采光和通风要求,不宜紧临教学建筑的外墙种植高大的乔术和茂密的灌木,以避免使空间变得阴暗、荫蔽。

为创造宁静的环境,教学空间内,最好布置成步道区,也不宜设置运动场地。

在教学区内,可以在建筑群中有重点地布置一两个尺度适宜的景观空间,作为学生等候上课和课间休息的活动场所,也是校园的必要景观区[6]。

且作为校园的主要知识传播中心和师生活动服务中心,高效、快捷、明确的环境识别是这一区域的环境景观特征。

1.2 交通环境道路是组织整个校园空间的骨干。

而交通空间是以疏导人流、车流为主要功能,它既是在建筑物围合的许多空间之内穿过,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狭长空间。

可分为人流、车流、人车混流交通空间,其宽度应与人流、车流相适应,并配合设置绿化及必要的辅助设施,包括停车场地。

交通空间是动态的、喧闹的,应尽可能降低其对临近建筑或地带的影响。

交通空间宜是开敞的,不宜是封闭的,使人们行走其间能够左顾右盼看到周围景观,尤其车流交通空间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以防止发生交通事故[7]。

林荫道是一种特殊的交通空间,它是以沿道路一侧或两侧成排种植阔叶树,形成树冠绵延覆盖下的遮荫交通空间,对于划分空间、遮阳避暑、降低噪音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过长的步行道,还应该设置景观节点或变换路两侧的风景,防止产生视觉疲劳。

对于大面积的方形草坪,我们应满足师生抄近路的习惯,设置斜向铺装。

清晰的环境识别有助于人们有效的组织路线,在重要的交通点设置方位指示牌是十分重要的。

1.3 体育运动环境体育运动环境是指进行体育教学、锻炼、比赛等各种体育活动空间的环境。

各种运动空间的场地尺度,应符合有关规定。

运动空间是喧闹的,在功能分区上,应为其安排适当的位置,尽可能减少对其他建筑的噪声干扰。

在各个运动空间周围宜适当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坪既可作为隔离地带,隔离带可以减低噪音,又可以起到部分遮荫作用,以供人们在运动间隙时休息使用,也为那些观看的人提供场所,促使更多的学生加入体育锻炼。

1.4 学生宿舍环境我国高校传统的布局是由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运动区及教师生活区构成的,但是随着大学与社会的接轨,学生宿舍区越来越淡化,很多宿舍区布置在校外,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但更不利于学校的管理。

大部分学生反映这种方式不利于同学间的交流,更不存在班级的含义,高中一直处于填鸭式教育的学生很难适应,以至于成绩直线下降。

我们更倾向于宿舍的公寓化转化,满足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且布置在校园的边缘,根据地域气候,朝阳避风,与学生活动中心、食堂、操场、教学区方便到达。

通常当教学区、体育活动区、学生生活区呈三角状态布置时,相互之间距离最短,利用率最高。

在宿舍区周边也应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

对于宿舍周围的商业摊点要统一管理,尽可能在不破坏环境卫生的情况下,满足学生的需求。

2 促进自发性行为产生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自发行为与必要性行为不同,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

对于环境规划而言,这个层次上的环境提供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着校园环境的活力。

交往与群化是人们社会联系的基础,对师生沟通、学科交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代校园更加强调交往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如聊天、晒太阳、散步、驻足观望等。

为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开放到私密的领域性环境空间,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求。

在整个校园环境中建筑物把校园分割或围合成许多大大小小的空间。

如若想把校园中所有的空间都布置得十分完美,恐怕是不需要的,也是不可能的。

这就需要区别各个空间的重要程度,确定一级空间、二级空间和三级空间,分别在尺度、形态、性质、营造等方面给予不同的处理,支持不同的行为,并运用收和放的布局手法把空间联系起来,形成空间序列。

2.1 一级空间一级空间指的是校园主要广场空间、主轴线空间或重要的历史性空间。

这种环境空间要体现校园的独特性,是重要的礼仪性活动的使用空间,应给人开敞、明快、振奋的感觉。

一般300m为该区域的控制尺度。

300*300m是步行者愉快胜任的适宜距离,亚历山大在《模式语言》中建议的节点距离300码(约275m),300m也与中国古代风水形势说的“百尺为形,千尺为势”[8]中的千尺(千尺约为230-350m)不谋而合。

因此,将300m作为控制规模是合适的,便于学生、教师愉快的感知。

在一级空间处理中,很多规划设计只强调了气派,忽视人对于环境尺度的控制把握,造成了非人性化尺度的空间浪费。

因而我们在这个层次的开敞空间中更强调环境和人的互动。

2.2 二级空间二级空间应该包括小型的庭院、楼间绿地等空间,具有一定的景观特征。

这是个中观尺度的空间。

C·莫丁在《城市设计:绿色尺度》一书中提出70*70m~100*100m作为充满活力又宜人的尺度,其空间的感受是符合人性化要求的。

将之作为大学校园中观空间的控制尺寸可以营造理想的景观节点,有利于校园环境景观的有机生长。

二级空间往往在校园环境中均匀分布,它是校园中每个功能区的景观核心,相对封闭,使用者也相对稳定,而且使用时间延续性长。

由于在该空间中会出现多种层次的行为需求,我们应该通过景观元素进行空间划分,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2.3 三级空间在校园中,我们最简单的“交往”是指师生之间三三两两的个别交谈。

他们或事先约定,或是偶然相遇,从一般的寒暄转入对某些课题的探讨。

这就需要有一个适宜的小环境,从而产生交往空间的需求。

但是,这种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少数人的个别交谈,既不需要太大的空间,也不必是特定的专用空间。

因而,我们就需要在校园中师生时常经过的各处,如道路旁、水池边、树荫下、建筑前后和建筑内部的门厅、走廊旁,安排适宜尺度的小环境,设置座位,随时供师生交谈使用。

这种经过精心布置的功能性景观区就是我们交往开始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校园环境中的三级空间,也就是微观空间尺度。

24m是芦原义信先生认定的室外空间的基本单元尺度,并对其做了充分的论证,有着合理的人文依据。

将24m作为校园微观空间的控制尺度,可以有效合理安排建筑庭院、小品、绿化、地面铺装等,营造人性化的近人尺度空间。

3 结语新时期的高校校园不再仅仅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研究的场所。

优美的景观环境对人身心的塑造,是其精神效用的体现。

在高校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我们应从大到广场、游园,小到一凳一椅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虑,做出最大可能地满足师生行为心理需求的校园环境景观。

环境、建筑与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正如丘吉尔所说“人塑造了环境,环境又塑造了人。

”大学是培养人材,生产和开发智能的场所,它需要一个能体现这一教育机能的校园环境,而一个美好的校园环境,又有助于提高人们的修养情操,增强自信,促进人际关系与信息交流,利于培养爱校爱国精神。

大学里的广场是构成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校园面貌起关键作用。

我们在深大教学区广场的设计规划中力图体现以下一些原则。

1.教学区的广场应该适应开放性、新型综合大学的规划特点。

对外向社会开放,促进校内外交流,有利于获取现代信息,对内促进不同学科师生的交流,扩展思路,有利于智能和边缘学科的开拓。

2.讲求效益。

建造时要节约投资,因地制宜,减少土方,缩短管网,利用地方材料,缩短时间。

做到场地多用,既是交通枢纽和聚会场所,又是休息游玩之地,给人们提供不同层次的选择。

3.形象美好。

场地空间处理具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富于人情意趣,有良好的尺度和景观。

令空间、场地、阳光、绿化、自然和人工融为一体。

一般来说,景观环境的基本功能构成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使用功能,精神功能,美化功能,安全保护功能以及综合功能,校园公共服务设施有银行:校内分布有邮政储蓄所、建设银行ATM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