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第Ⅰ卷(客观题,共51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51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

“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A.20岁、30岁B.30岁、40岁C.40岁、50岁D.50岁、60岁2.大禹治水是否确有其事,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论。

在一件青铜器——遂公簋上,刻有大禹治水传说事迹的铭文(如右图),首句是“天命向敷土,随山浚川。

”它能否证明大禹治水确有其事()A.能,因为出土文物有证明力B.不能,因为此物非大禹遗留C.能,因为与传说完全吻合D.不能,因为还缺乏相关其他证据3.“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

”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心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4.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5.《陈杞世家》革:“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用复求舜后……封之于陈……”周武王这样做的意图是()A.利用舜的名望,统治陈地B.拉拢商朝旧势力,分化敌人C.论功行赏,激励手下勇敢杀敌D.培植自己的亲信6.《国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土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A.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B.私营手工一得到迅速发展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式D.手工业被官府垄断7.先秦时期是我国青铜文明发展兴盛的时代,青铜器的纹饰传递着重要的信息。

对比以下两幅青铜器的纹饰,其变化反映了()A.青铜器的装饰从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B.青铜器逐渐进入百姓日常生活C.神秘威严的专制王权渐趋衰落D.春秋时期王室衰徽和诸侯争霸8.“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

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上佾;八佾是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了本质问题是()A.诸侯势力强大B.周王室势力衰微C.分封制趋于崩溃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9.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是()①由诸侯割据逐渐走向统一②由百家争鸣走向独尊儒术③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④由奴隶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转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10.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促在《管子·乘马数》中说:“若岁凶旱水伏(水灾),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猪者为庸(劳力)。

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灾也。

”这表明他主张()A.以工代赈,体恤民生B.追求华美,善用民力C.修筑宫室,祈求免灾D.重本抑末,刺激生产11.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矿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了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农夫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奴隶开荒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12.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应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A.《老子》B.甲骨卜辞C.《诗经》D.《楚辞》13.①春秋时期,郑国发生了火灾,掌管祭祀的官员建议子产焚烧玉石向上天祈祷,②子产说:“大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③于是积极组织灭火。

④这说明当时以祭祀为核心的宗教意识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渐占据上风。

上述材料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A.①B.②C.③D.④14.中国历来有推己及人、关爱天下苍生的优良文化传统。

下列语句体现这种情况的是()A.其身正而天下归之B.爱其亲,敬其长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D.言而有信,见贤思齐15.《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

该典故说明扁鹊看病所用的诊法是()A.望诊B.闻诊C.问诊D.切诊16.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下诏“使黔首自实田”,强调“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王”,鼓励“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这些法令()A.刺激了小农经济的产生B.奠定了秦朝统一的法律基础C.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D.导致了阶级矛盾激化17.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A.《汉书》的记载B.民间的传说C.史学家的论文D.秦简的记述18.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19.在江西南吕市青云谱地区接连发生掘出数座古墓,墓中出土的木简、墓砖上连续出现“海昏”二字,据考证,该墓群属于传说中距今约左右的海氏昏国。

该国存在于()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时期20.“汉承秦制”亦有创设。

以下属于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付伍连坐B.群县行政C.刺史监察D.皇权独尊21.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长安诸陵,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求事末也”,这反映了这些地区()A.开始出现商业活动B.发展成为商业中心C.发展成为政治中心D.建筑特色十分突出22.“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国专。

……民舍本事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这反映出作者()①主张重农抑商②倡导以法治国③力求社会稳定④维护农民利益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23.《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姝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在这里,班固说的是()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24.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是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干,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下下,非为君也”。

25.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26.汉武帝时期,一位前往中国的日本人途经朝鲜半岛时可能看到()A.作坊里正在生产麻纸B.寺庙里在进行佛事活动C.工匠用雕版印刷书籍D.许多中国人在那里生活27.备受关注的安徽六安西汉诸侯王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六庆。

据文献记载,六安西汉时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1年)封胶东康王少子六庆安为六安王(共王),历五代,王莽时绝。

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分封制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B .西汉初年,为了巩固统治,曾先后分封了大批六姓诸侯王C .分封制是西汉初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一直到汉武帝时仍在延续D .“六安王”六庆应该没有军政人权,只能衣食租税28.史书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

纪传体史书的特征是 ( )A .以事件为中心B .以人物为中心C .以年代为中心D .以制度为中心29.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史实是 ( )A .吸收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B .吸收佛教思想以丰富道教教义C .形成了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D .开始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30.沉括《梦溪笑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 .春秋时期B .两汉C .东汉D .南北朝3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如馒头、油炸饼、胡饼等,其中胡饼深受内地人喜爱。

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①南稻北粟格局的打破 ②民族融合程度加深③水碓、水磨广泛使用 ④国外粮食作物引入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③④32.北魏乎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形式是 ( )A .众人集体生产B .田庄规模生产C .个体农户耕作D .官府募民耕作33.查阅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

下列摘自地图不同朝代的地点名称,应注释为“今北京”的是 ( ) ①商朝时“牧野” ②春秋时“葵丘” ③战国时“蓟” ④隋朝时“涿郡”A .B .C .D .34.下面两幅图是在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疱厨题材的彩绘墓砖。

这两幅图 ( )A .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百姓民族构成情况B .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C .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D .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第Ⅱ卷(非客观题,共49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35题10分,第36题9分,第37题14分,第38题8分,第39题8分,共49分)35.(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

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数年之间,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说历史现象的原因。

(4分)36.(9分)阅读材料,结合的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公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