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首和戮尸---------------------------------作者:阿忆1904年5月,慈禧批复修律大臣沈家本的请求,组建“修订法律馆”,相当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不同的是,其首长是司法部常务副部长沈家本,任务是修订旧法,起草新律。
不过,64岁的沈家本相当谨慎,在另一位修律大臣伍廷芳汇合之前,他只是试着修订旧刑法,暂不考虑制订任何新法。
就这样,经过1年的研究论证分析,沈家本与伍廷芳联上《删除律例内重法折》,建议在《大清律例》中删除334个条款,尤其是“将凌迟、枭首、戮尸三项一概删除,死罪至斩决而止”,顺利获得慈禧批复。
上一次,俺们专门讲了废止凌迟,这一回,好好说说枭首和戮尸。
先说枭首,有资料信誓旦旦地说,枭首就是砍头,音同“削首”,而且说“枭首通衢”就是“在繁华大街上斩首”。
呵呵,这是望文生义,很不准确。
实际上,枭是会意字,是一种不孝恶鸟。
据说母枭哺育小枭时,四处捕食,小枭羽翼渐成,母枭已累得体力衰竭,视力下降,没办法再去捕食,于是小枭群起食母,母枭无力躲闪,只得死死咬住树枝,任孩子们疯狂啄食,最后只剩下脑袋空悬在枝头。
看官千万别为母枭死得很惨便忘记了,其实它也曾啄食过自己的母亲,所以这是报应。
这种恶鸟的归宿,总是挂在树上,因此写做“枭”。
而“枭首通衢”的意思是,斩首并将首级高悬在繁华街市,以警世人。
古代国人非常重视全尸。
是全尸,就有来生的可能。
不是全尸,基本就万劫不复了。
所以死囚如果是贵族,一般采用绞刑,比如秦皇符坚、隋炀帝、岳飞,不仅避免身首异处,而且死不见血。
这与西方刑罚习惯截然相反,西方用绞刑杀平民,贵族只受斩刑,因此平民上断头台是谓平等,贵族上绞刑架是奇耻大辱。
在中国,死囚即使斩首,必把脑袋和躯干缝合入土,但如果罪至枭首,那是对今生来世的全方位破坏,会像枭一样,头挂城头,供世人耻笑和诅咒。
许多人又以为,枭首酷刑是秦始皇首创,其实,它是黄帝的发明。
远古时代,蚩尤北犯,黄帝在河北涿州与之决战,生擒蚩尤。
这是史书记载的第1次大规模战争。
结局是,黄帝用金钺砍下蚩尤的脑袋,挂在军门之上,威示天下,蚩尤余党“流于八荒之外”。
为此,高承在《事物纪原》第10卷中写道:“黄帝斩蚩尤,悬首军门,此袅首之起。
”枭首在周朝也不少见,鲁国竖牛,就是枭首而死。
竖牛是鲁国总理叔孙豹的非婚生儿子,特别嫉妒两个婚生弟弟,一直想借刀杀人。
有一天,叔孙豹对婚生大儿子孟丙说,你快长大了,该搞点社会活动了,爹地正在给你造一口大钟,等这钟落成了,爹地给你搞一个大趴屉。
叔孙豹心里盘算,钟一铸成,在大趴屉上,他要向世界宣布,孟丙是叔孙家族下一任掌门人。
孟丙太高兴了,忙完了各种准备工作,便请竖牛请示老爸趴屉程序。
竖牛进了老爸房间,耽搁了一会儿,根本没做请示,出来便骗孟丙,说老爸敲定了日程。
孟丙按照“老爸议程”,按时敲响大钟,叔孙豹问竖牛,这是咋回事!竖牛说,孟丙在招待从齐国来的后爹。
叔孙豹气得半死,把孟丙杀了。
那个时节,叔孙豹与鲁昭公不和,非常讨厌家里入与国君来往。
有一天,竖牛的小弟弟仲壬跟鲁昭公的司机一起玩,鲁昭公赏给仲壬一只玉环,仲壬不敢戴,就让竖牛先去老爸那里汇报,竖牛骗弟弟,说老爸已经同意你佩戴玉环。
仲壬信以为真,把玉环戴在身上,竖牛立即向老爸密报,说小弟弟是叛徒。
叔孙豹一生气,把仲壬也给杀了。
杀了两个儿子,叔孙豹累倒了,竖牛单独进行护理,不让老爸见人,也不给老爸吃东西,生生把老爸饿死,然后另立神秘小弟弟叔孙蜡做家族头人。
哪知道,叔孙躇听了家臣建议,反而宣布竖牛搞动乱,必须诛杀。
竖牛逃亡齐国,仍被抓住,“投其首于宁风之棘上”。
也就是说,斩首后,竖牛的脑袋挂在齐国宁风的棘门上,这便是枭首。
这一年,孔丘15岁,他发表评论说:“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也。
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意思是说,叔孙偌不领竖牛立己私情,难得,周朝政治家本该如此,不因自己得到好处而去犒赏坏人,也不因自己遭到批评而去报复好人,有这样的思想觉悟,一定会得到世界人民的拥戴。
在讴歌叔孙偌之余,孔丘没有对枭首酷刑予以批判,也没有对手足之间动用酷刑感到悲凉。
他大概认为,像竖牛这样的十恶不赦的人,枭首并不为过。
在这一点上,孔丘并不比伍廷芳和沈家本高远,这是时代局限。
伍沈修律,认为无论何等罪孽,只能统一采取斩刑,这是现代司法文明的突出特征。
周灭之前,枭首并非法定刑罚,甚至没有刑名。
直到秦始皇严厉镇压长信侯撂毒政变,把缪毒及其党羽统统枭首,这才有了“枭首”这个刑罚词汇。
所以许多人认为,枭首是秦朝首创,其实这是误解。
秦朝时,枭首的目的,首先是严惩像枭一样不孝之人,其次是严惩大逆不道和谋反者,所谓“罪大问斩,恶长枭首”,罪行达到罪恶的程度,仅仅斩首,有点太便宜了罪犯,必须枭首才能解,气。
汉随秦制。
汉初,国父刘邦“枭故塞王欣头于栎阳市”,因为他要谋反。
汉末,总理曹操枭左将军吕布于白门楼,因为他大逆无道。
不过,曹操在江苏生擒吕布,先是绞杀,而后枭首,而且是三绞毙命。
前两绞,令吕布呲牙咧嘴,披头散发,没了帅气,高贵俊美的公众形象荡然无存。
三绞时,吕布大小便失禁,没了气息。
刽子手用粗木桩撞击他的肚子,使其连连放屁,把腹中残气排出,致其死亡,然后枭首,挂在睢宁白门楼上。
所以究其实,凌迟、三绞、枭首、戮尸,都是为了使死囚荣誉扫地。
隋朝之前,枭首刑制并无变化,隋朝曾废弃它,但被唐朝恢复,直至明清。
明清的枭首适用范围有所扩大,抓住强盗要枭首,搞了豆腐渣工程也可枭首,这使枭首的出现频率大大增加,许多城头经常可以看到头颅,有的头悬挂了多年。
雍正皇帝抄了年羹尧将军的杭州家产,意外发现汪景祺的《读书堂西征随笔》手稿,认为他在为年羹尧翻案,将其枭首,脑袋挂在北京菜市口示众,直到乾隆皇帝即位,汪景祺的头骨才被取下掩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废用酷刑问题上,历代革命者并不比他们要推翻的政府更文明,相反一应采纳学习。
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功高盖主,认为天王洪秀全虐待宫女,特别气愤,他假装天父附身,当众怒斥洪秀全,逼其下跪认罪。
这使洪秀全意识到,必须尽早除掉东王,革命才能成功。
东王好用枭首酷刑,自己也死于枭首。
有一位女游击队长,很想保全一名女知青的贞操,没把女知青献给东王,东王盛怒,说是天父降罚,把女游击队长挖眼、割乳、剖心、枭首。
洪秀全觉得东王太闹腾了,所以搞了政变,把他贬斥为“东孽”,然后枭首,脑袋挂在天王府对面,不准摘下来……至于戮尸,据文字记载,始于周朝。
那个时候,齐国第一副总理是崔杼,他的太太叫“棠姜”,如花似玉,被齐庄公看上,两人眉来眼去,造就一段婚外情,只要崔杼不在,齐庄公便会跑到崔府,与棠姜幽会。
崔杼发现了蛛丝马迹之后,非常愤怒,决定捉奸杀君。
有一天,崔杼突然说,俺病了,今天不上班,此时齐庄公已经在来崔府的路上。
一进崔府,齐庄公抱着柱子,深情地唱起情歌。
哪知道,府门突然关闭,冲出一大批武士。
齐庄公慌忙跳上墙头,被一箭射中屁股,掉在墙根儿下。
武士们蜂拥而上,把他乱刀砍死。
崔杼宣布,齐景公是继承人,自己升为总理。
对齐庄公是怎么死的,崔杼命令太史写为“染病而死”。
太史不从,写下“崔杼弑其君”。
崔杼大怒,杀太史。
太史的大弟弟接任,仍写“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怒,杀了他!这回,他确信,太史的二弟再不敢写真话,但出乎意料,不仅太史二弟仍要实话实说,连南史听说崔杼连杀史官兄弟,也从外地赶往首都淄博,准备参与实话实说。
崔杼见杀人不管用,只好罢休,承认谋杀国君。
南史这才放心回家。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第1次杀史官以求篡改史实,但杀戮没见效,反而加速了杀人者的覆灭。
崔杼的儿子们争权,引发家族内讧,庆封副总理乘虚围剿崔府,崔杼怕被枭首,干脆自己判了自己绞刑,自己亲自执行,躲过身首异处,全尸入土。
可齐景公想起父仇未报,“求崔杼之尸,将戮之,不得”,便发布悬赏令,谁知道崔杼埋在哪里,把崔杼的拱璧赐给谁!崔杼的司机动心了,出卖了首长。
齐景公找到崔杼墓,发现是夫妇合冢,想一并戮尸。
晏婴总理劝阻说,“戮及夫人,非礼也”。
齐景公觉得有道理,只把崔杼陈尸于市。
这便是文字记载中的第1次戮尸。
这里必须特别说明,周朝的“戮尸”,仅仅是“陈尸于市”,并非新版《辞源》上说的“斩戮”。
“戮”,通“辱”,所以《广雅》说:“戮,辱也。
”齐景公为父报仇,并非以牙还牙,对崔杼尸体来一番乱刀砍杀,他只是把崔杼从合冢中单独抬出来,放在闹市上供人鄙视。
“戮尸”从闹市陈尸发展为对尸体进行一番恶狠狠的处理,那是汉朝末年的事。
对此,后人有许多讹传,误以为齐景公戮尸是对崔杼尸体砍上几刀,伍员戮尸,是对楚平王尸体猛抽300鞭子,这是误传。
伍员,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楚平王听信谗言,杀了他的老爸和大哥,伍员辗转流亡吴国。
他帮吴王阖闾刺杀先王,夺了王位,成为重臣。
最后,阖闾派孙武和伍员伐楚,在湖北麻城击溃楚军,长驱直入,攻占楚都荆州。
《吕氏春秋》说,伍员为父兄雪恨,“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打了楚王墓300鞭子。
司马迁做了文学发挥,说“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鞭墓升级为鞭尸。
后人以《史记》为依据,误传伍员是戮尸第1人,而且误以为周朝已开始对尸体实施暴力。
《吴越春秋》更是添枝加叶,绘声绘色,增加了传神细节,说伍员鞭尸后,“左足践腹,右手抉其目”,左脚踩着楚王肚子,右手挖出他的眼睛。
《汉书》更神,说伍员先是搞了一场荆州大屠杀,“鞭之三百”不过瘾,还“妻昭王母”,把楚平王的王后给强奸了,很像日军进了南京。
实际上,以上记述多有可疑之处,无法确认伍员进行过戮尸实践,而鞭尸更是超出周朝戮尸的范畴,根本无法自圆。
周朝晚期有4部名著,后人看作史书,俺看不过是新闻辑录和评论。
一部是《春秋》,传说是孔丘所作,是周朝时政新闻的权威辑录。
对吴楚之战,《春秋》只作寥寥数笔,它并不反对吴国帮助伍员为父兄报仇。
一部也叫《春秋》,传是左丘明所著,为跟“孔氏春秋”相区别,史称“左氏春秋”,也就是《左传》,它爆料楚平王冤杀伍家父子,对伍员流露出同情,有点像凤凰卫视公司的主观新闻。
一部还是《春秋》,传为孔丘的研究生的研究生公羊高所作,是对“孔氏春秋”的解释,又名“公羊春秋”。
它赞成“孔氏春秋”对吴国和伍员的态度,而且还披露了伍员不报私仇的忠君思想——“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宁可朝廷负俺,俺不负朝廷,绝对是苦恋。
也就是说,3部《春秋》,均无伍员戮尸记录。
另一部是《国语》,司马迁误以为也是左丘明所写,其实不然,《国语》和《左氏春秋》风格迥异,完全不是同一杆笔写成。
《国语》属于国别新闻辑录,其中《吴语》和《楚语》也没有伍员戮尸记录。
司马迁的《史记》素材大量取于《国语》,不知道他是凭啥增添了伍员戮尸的史实。
值得注意的是,吴占楚都,是公元前506年,孔丘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