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章重点难点辅导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一章讲述的内容是消费者问题与消费者保护立法,第二章讲述的内容是消费者保护法的基本理论。
在本节的1-2章重点、难点辅导中,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指导大家的学习过程。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消费者问题与消费者保护立法教学重点:消费者保护法的国际立法,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概况。
教学要求:了解现代消费者保护立法的由来和特色,消费者保护的国际立法概况,掌握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概况。
教学内容:一、现代消费者保护立法的由来和特色二、美国、英国、日本消费者保护立法概况三、消费者保护的国际立法四、我国消费者保护立法概况第二章消费者保护法基本理论教学重点:消费者保护法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消费者保护法的价值取向,消费者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消费者保护法的体系。
教学要求:了解消费者保护法的取向和体系,掌握消费者保护法的含义、特征和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第一节消费者保护法概述一、消费者保护法的含义二、消费者保护法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消费者保护法的价值取向一、安全价值二、交易公平价值三、福利价值第三节消费者保护法的基本原则一、对消费者特别保护原则二、消费者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三、国家与社会干预原则四、综合法律保护原则第四节消费者保护法的体系一、消费者保护法体系的含义二、消费者保护法体系的构成第二部分:理论重点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由来消费——消费者——消费者问题——消费者运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立法(1)消费消费是人们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和购买的活动,是人们对物质产品和非物质性消费品(服务)的消耗和利用。
生产消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器材、原材料、燃料、机械、电子产品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
生活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物质产品或耗费劳动服务的行为。
生活消费包括物质产品消费和劳动服务消费两种。
(2)消费者一般意义上的消费者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消费者泛指从事一切消费活动的人,这里的消费既包括生活消费也包括生产消费。
狭义上的消费者即法学意义上的消费者则专指从事生活消费活动的人。
因此,法学意义上的消费者的概念可表述为:为满足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和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
这里应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法学意义上的消费者,也就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所限制的主体仅限于个体社会成员即自然人,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都不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主体,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消费者保护法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在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
首先,在消费者交易中,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利益不同,经营者所承担的是经济风险,而消费者承担的除了经济风险还有生存危险。
其次,在消费者交易中,经营者的利益可以得到即时的满足,而消费者的需求只能在交易完成、获得并使用消费品以后才能得到满足。
第三,消费者正确消费要依赖于经营者。
综上,商品经济的本质决定了消费者在与经营者的交易过程中,总是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将消费者与经营者放在同等的地位上给予同等保护,那么,对消费者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公证的立法者应该认识到消费者的弱者地位,在法律保护上对消费者给予适当的倾斜,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
(3)消费者问题消费者问题,是指在商品经济形态下,经营者利用自己所处的有利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所引发出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商品经济中信息的不适当分布、消费需求的个体差异和商品经济条件下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对立,是产生消费者问题的四大原因。
(4)消费者运动消费者运动,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自发地或者有组织地以争取社会公正、保护自己合法利益、改善其生活地位等为目的同损害消费者利益行为进行斗争的一种社会运动。
消费者运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消费者运动是从消费者的立场出发,以消费者的意识和利益为着眼点。
因此,消费者运动体现了消费者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变化,即逐步从市场的附属者变为市场的核心。
第二,消费者运动对生产者、销售者、服务者提出要求,进行批评,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和对抗手段。
这一特点反映了消费者与生产者、销售者、服务者之间法律关系的变化。
第三,消费者运动是众多消费者参加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消费者组织在活动中起带头作用,并最终得到了政府和全社会的肯定。
消费者运动发端于美国,迅速波及到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西欧和北美。
1962年欧洲消费者同盟(BEVC)成立。
1960年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IOCU)成立,中国消费者协会于1987年被该联盟接纳为正式会员。
1983年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将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5)消费者保护法从理论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消费者保护法,是指所有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各种法律法规所组成的一个法律部门,又称实质意义上的消费者保护法。
狭义的消费者保护法,一般仅指国家有关消费者保护的专门立法,又称形式意义上的消费者保护法,一般被冠名为某某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本课程采用广义的理解,即消费者保护法是国家基于消费者的弱者地位而制定、颁布的对消费者给予特别保护的各种法律的总称。
二、现代消费者保护立法的基本特征(1)现代消费者保护立法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现代消费者保护立法是在充分认识到消费者的弱者地位的基础上对消费者利益的特殊保护。
(3)现代消费者保护立法已经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三、美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简介从内容上看,美国的消费者保护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竞争法竞争法包括反垄断法、反限制竞争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竞争法的国家,竞争法律制度十分完善。
同时竞争法也是美国消费者保护法体系中最早成型的部分。
美国涉及到消费者保护的竞争法主要包括1890年的《谢尔曼法》、1914年的《克莱顿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
(2)消费品安全、卫生管理法这部分立法大都与20世纪以来美国与此相关的几次消费者运动有关。
20世纪初的一场争取洁净食品药品的消费者运动最终促成了1906年的《联邦食品和药品法》,该法1938年经过修订,更名为《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
1958年,美国又制定了《食品添加剂修正法》,1962年制定《凯弗•哈里斯药品修正法》,1967年制定《肉类食品卫生法》,1973年制定《化妆品真实法》等等。
在其他消费方面,1966年制定《全国交通和汽车安全法》和《儿童安全法》,1972年制定《消费品安全法》,此外还包括《联邦危险品法》、《电冰箱安全法》、《毒品包装法》、《公共健康吸烟法》等等。
(3)商品标示及商标管理法在商标管理方面美国起步较早,1870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商标法》,1946年对《商标法》进行了修订,加强了商标管理的规定。
这部分法律主要包括1965年的《正确包装和标示法》、1966年的《香烟标示法》、《绒毛产品标示法》、《汽车信息披露法》等等。
(4)消费信用契约法消费者信用法是美国消费者保护立法20世纪60年代以后关注的焦点。
消费者信用法规范的是向消费者提供信用的各种交易,包括消费贷款、信用卡协议、分期付款买卖、租买、租用等。
包括1968年的《消费者信用保护法》,1970年的《公平信贷报告法》,1976年的《消费者租赁法》,主要规定出租人必须明示租赁消费品的全部代价,并规定了对违法者处以两倍于租金的罚款。
(5)产品责任法美国的产品责任法由合同担保法发展为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中又有严格责任与过失责任的分别,形成了目前三种制度并驾齐驱的局面。
美国合同担保法的依据是《美国统一商法典》和合同担保法的专门法《马克由逊——摩西保证法》。
美国法院在处理产品缺陷致人损害时一直坚持“合同相对性原则”,1852年的托马斯•温斯切特案动摇了这一原则,开始将特殊危险产品作为合同关系原则的例外,要求被告在存在疏忽的情况下承担责任。
1916年的麦克弗森诉布宜科汽车公司一案则彻底摆脱了合同关系的限制,将产品责任直接视为侵权责任,只是确立了产品责任的过失原则。
这是美国立法上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消费者地位的一次重大进步。
从过失责任到严格责任的跨越则源于1944年的艾斯科拉诉可口可乐公司案和1963年的格林曼诉尤巴电力公司案。
在前案中,法官援引了“案情自证”原则,直接推定生产经营者存在过失而免除消费者的举证责任。
在后案中,更进一步确立了产品制造者的严格责任。
1965年出版的《第二次侵权行为法重述》又更加完善了侵权的严格责任原则。
四、消费者保护的国际立法1972年海牙司法会议通过的《关于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的公约》(海牙公约)、1976年欧洲理事会通过的《关于人身伤亡产品责任的欧洲公约》(斯特拉斯堡公约)、1980年联合国制定的《控制限制性商业行为的多边协议的公平原则和规则》和《保护消费者准则》以及1985年欧共体制定的《使成员国产品责任法相互接近的指令》和欧洲理事会制定的《消费者保护宪章》等等。
这里主要介绍1985年联合国制定的《保护消费者准则》。
《保护消费者准则》(以下简称《准则》)是在联合国下属的国际消费者组织联盟(IOCU)的倡导下制定的,并于1985年4月9日由联合国大会未经投票以第39/248号决议的形式通过。
该《准则》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具有全球性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综合性国际立法,共分4章,计46条。
(1)《准则》的目的《准则》开宗明义地规定了制定该《准则》的七项目的。
第一,协助各国为本国消费者争取和保持适当的保护。
第二,使生产和分配形式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和愿望。
第三,鼓励为消费者生产与销售商品和劳务的各方遵守行为道德标准。
第四,协助各国限制所有企业在国家一级和国际上采用对消费者有不利影响的商业陋习。
第五,鼓励发展独立的消费者团体。
第六,推进关于消费者保护的国际合作。
第七,鼓励发展市场条件,以较低价格向消费者提供更大选择。
(2)《准则》的主要内容为了尽量实现以上七项目标,《准则》规定了各国政府制定政策时应考虑的具体措施,并要求所有企业应当遵守其所在国的法律和政策。
这些政策和措施主要有:第一,在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方面《准则》要求各国政府核准或鼓励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产品在规定的用途或通常可以预见的用途中安全可靠。
第二,在促进和保护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方面《准则》要求各国政府应设法使消费者从其经济资源中获取最大的利益,确保最令人满意的生产和绩效标准、适当的经销方式、公平的商业习惯、资料公开的销售方法,以有效确保消费者在市场上的自由选择权,保证其不受不良商业习惯的侵害。
第三,在消费品和服务的安全和质量标准方面《准则》要求各国政府制定或促使拟定国家一级和国际关于货物和服务的安全和质量标准,并加以适当宣传和定期审查。
第四,在基本消费品和服务的分配设施方面《准则》要求各国政府应在适当情形下考虑制定或维持保证消费者有效分配货物或服务的政策,考虑为特别地区,如农村地区、物资匾乏的地区,采取援助或其他特别照顾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