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物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初三物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初三物理总复习二 声的世界一、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

二、 乐音与噪声1、 区别:动听悦耳的、有规律的声音称为乐音;难听刺耳的、没有规律的声音称为噪声。

与情景有关,如动听音乐在扰人清梦时就是噪声。

2、 声音的三大特性:响度、音调、音色。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与 离声源的距离、振幅、传播的集中程度 有关。

音调:声音的高低;与 声源振动的快慢(频率)有关,即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例:热水瓶充水时的音调会越来越高(声源的长度越来越短)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

能认出是哪个人说话或哪种乐器就是因为音色。

3、 噪声的防治: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三、 超声与次声1、 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音;(人可以听见)超声:频率在20000Hz 以上的声音;(人听不见)次声:频率在20Hz 以下的声音;(人听不见)2、 超声的特点及其应用(1) 超声的方向性强:声纳、雷达、探测鱼群、暗礁等(2) 超声的穿透能力强:超声波诊断仪(B 超)(3) 超声的破碎能力强:超声波清洗仪、提高种子发芽率四、 与速度公式联合,解题时应依物理情景画出草图。

例:远处开来列车,通过钢轨传到人耳的声音比空气传来的声音早2s ,求火车离此人多远?(此时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 )解1:设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 ,则340S —5200S =2 解得S=727.6m 解2:设声音通过钢轨传播的时间为t,则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t+2,则依题意有:340(t+2)=5200t 解得t=0.14s则火车离此人的距离为S=vt=5200m/s ⨯0.14s=727.6m初三物理总复习 三 多彩的光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例:日食、月食、手影、小孔成像(树下的光斑)等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2、光的反射:(1)反射定律:(3条)(2)漫反射与镜面反射:区别及应用(3)平面镜成像:成像特点(2点)(4)作图:(如下)3、光的折射:(1)在空气中的角度较大(2)光折射成的虚像比实际物体高4、光的色散(1)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

(2)光的三基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基色:红、黄、蓝;(3)物体的颜色:Ⅰ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跟它相同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可以反射所有光线,黑色物体可以吸收所有光线);如红裙子只能反射红光;Ⅱ透明物体只能透射跟它相同颜色的光;如蓝色镜片只能透过蓝光例:穿红裙子、白T恤的女孩在只有蓝光的暗室里被看到穿蓝上衣、黑裙子。

5、凸透镜成像:(1)正立虚像(不可在光屏上呈现):u<f,即物体放在一倍焦距内(2)倒立实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现):将u或者v跟2f进行比较。

u>2f:物大⇒缩小u=2f:物等⇒等大u<2f:物小⇒放大(同理,可应用在v上)例:(04上海)物体放在焦距为16厘米的凸透镜主光轴上,在透镜的另—侧光屏上得到—个缩小的像,则该物体离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 10厘米B 20厘米C 30厘米D 40厘米解:缩小⇒物较大⇒u>2f⇒u>32cm即选D。

6、眼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近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照相机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投影仪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初三物理总复习五密度与浮力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Kg (与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无关)测量工具:天平(使用方法:……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从大到小取;测量前调平衡用螺母,测量时调平衡用游码;万一物、码放反了,则物体的质量应将砝码减去游码…...)2、体积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应平视,即与液面相切)固体的体积:采用“溢杯法”3、密度 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而改变。

公式:vm =ρ 单位:Kg/m 3或g/cm 3 换算关系:1 g/cm 3=1⨯ 103Kg/m 3 测量方法(实验) (1)常规法:用天平测出质量,有量筒测出体积,利用公式得出密度(2)替代法(用于没有量筒的情况下):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测出相同体积的水的质量m ,则水水水ρm v =,则该物体的密度为水水ρρm m =(水ρ=1⨯ 103Kg/m 3)。

其中,相同体积的水:液体用标记法;固体用溢杯法4、阿基米德原理 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1) F 浮=排液gV ρ (2)浮力等于视重之差5、浮沉条件 (1)当浮力小于重力时 下沉 (2) 当液物ρρ>时 下沉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 悬浮 当液物ρρ=时 悬浮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 上浮直至漂浮 当液物ρρ<时 上浮直至漂浮 解题方法:利用公式和浮沉条件(受力分析),即漂浮和悬浮时有:G 物=F 浮例:将三个体积相同的小球放在水中,如图,则这三个小球所受浮力的大小正确的是:( )A A 球所受浮力最小B B 球所受浮力最小C C 球所受浮力最小D 三个球所受浮力一样大 解:F 浮=排液gV ρ 而液ρ相同,且有V 排A <V 排B =V 排C ,故有F 浮A <F 浮B =F 浮C ,选A 若将上题中的体积相同改成质量相同,则F 浮A =F 浮B >F 浮C ,即选C初三物理总复习 六 压强[学情分析] 对于本章的学习,学生对公式的变形及流速对压强的影响理解比较不深入,对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和液体压强的计算掌握较好。

[教学目标] 1、掌握压强公式及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2、灵活应用液体的压强公式3、知道大气压的存在及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4、知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1、压强及改变压强的方法;(1)压强公式:P=F/ S ;正确理解压力及受力面积(即接触面积)的概念(2)增大、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如:刀刃薄……)减小: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如:铁轨上垫枕木……)2、液体压强公式及其应用;(1)公式:P=ρg h (其中h 表示深度:即从液面往下数)(2)应用:连通器;液压机(F 1/S 1=F 2/S 2)(3)实验:控制变量法(控制同一深度或同一液体)3、大气压及其与沸点的关系;(1)大气压存在(马德堡半球实验)(实例:钢笔吸水,吸盘,吸管喝饮料)大气压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且减小的幅度不均匀),其数值为 1标准大气压(1atm )=1.013⨯105P a =760mmHg=10.3mH 2O (托里拆利实验)(2)大气压越大则液体的沸点越高(应用:高压锅煮饭容易熟)大气压越小则液体的沸点越低(如高山上鸡蛋可能煮不熟)4、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例1:三个同种材料做成的圆柱体,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则对桌面压强最大的是( )A 甲B 乙C 丙D 三个一样大 解:由公式P=S F 进行变形得:P=S F =Smg =S vg ρ=gh ρ, 甲 乙 丙 且同种材料,则密度ρ相同,而丙的h 最大,即压强也最大,选C例2:某同学用酒精做托里拆利实验,假定管内液面上方为真空,则酒精上升的高度是___米 解:水银水银酒精酒精gh gh ρρ==大气压(76cmHg ),得:g gh h 酒精水银水银酒精ρρ==kgN m kg m kg N m kg /10/108.076.0/10/106.133333⨯⨯⨯⨯⨯=12.92m [学法指导]准确把握压强公式中的受力面积和液体压强中的深度。

初三物理总复习 七 简单机械[学情分析] 对力臂的判断不够准确;对有用功、总功的理解不够透彻;对滑轮组能省几倍力和费几倍距离掌握较好[教学目标] 1、清楚不同滑轮的作用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2、能准确判断支点、力臂及杠杆所属的种类3、理解做功的概念,掌握有用功、总功及效率的计算[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一、杠杆及其分类1、能绕某点转动的硬杆称为杠杆,这个绕着转动的点称为支点,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称为力臂。

2、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及等臂杠杆动力小于阻力的杠杆为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省力费距离动力大于阻力的杠杆为费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费力省距离动力等于阻力的杠杆为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既不省力也不费力二、滑轮和作用及滑轮组1、滑轮的作用: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不改变力的大小动滑轮:改变力的大小,不改变力的方向2、滑轮组: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既能改变力的大小又能改变力的方向的机械。

省力情况:动滑轮上的绳子条数为n,则省n倍力,即F=f/n,其中f为阻力(包括物重、滑轮重、摩擦等),所以若不计滑轮重和摩擦,则有F=G/n 费距离情况:省了n倍力就要费n倍距离,即s=nh3、做功及效率的计算做功:W=FS,其中若F与S垂直则力F不做功效率的计算:(1)有用功(对目的物所做的功):W有=Gh(2)总功(力F所做的功):W总=FS(其中:s=nh)(3)效率η= W有/ W总4、功率:做功的快慢;P=W/t例1:.在水平路面上,某人用300牛的水平拉力,拉着重1200牛的车30秒内前进了10 米。

在这一过程中人对车做功的功率是( ) A.40瓦 B.100瓦 C.400瓦 D.3000瓦解:W=FS=300N⨯10m=3000J P=w/t=3000J/30s=100w 选B例2、如右上图示用一滑轮组拉着重8×104牛的汽车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汽车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03倍,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求:(1)拉力F为多少牛? 80%=0.03GS/F⨯3S 得F=1000N(2)若汽车移动的速度为0.2米/秒,1分钟内拉力做了多少焦的功?W=FS=F×n(vt)=1000×3×(0.2m/s×60s)=3.6×104J[学法指导] 把握力臂的概念;区别用用功及总功理解省力则费距离初三物理总复习八分子动理论[学情分析]对本章的掌握情况较好,基本可以利用所学知识应用到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及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3、认识宏观热现象与分子热运动的联系质子(+)[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原子核(+)夸克一、物质的组成中子(不带电)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而原子核外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转二、分子动理论1、分子间存在间隙;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运动——温度越高则热运动越激烈;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学法指导] 解有关分子热运动的题目时注意:分子是肉眼看不见的,则如看到尘士飞扬并不能表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初三物理总复习十内能与热机[学情分析] 本章掌握较好,对热机效率理解较深入[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计的使用2、理解内能与热量的概念3、理解热机的工作过程及热机效率的计算4、知道热机的利与弊[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一、温度计的使用(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1、选择一根量程适当的温度进行测量2、将温度计的液泡全部浸没在待测物中、液泡不能碰到器壁和底部3、等液柱稳定后进行读数、读数时要平视、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来读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