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导学案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
(重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难点)
谈读书
一、文本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先哲的高论。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1.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
(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难
点)
3.让学生充分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他以哲学
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除此之外,还写有法律、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
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本名邓拓,当代作家。
代表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写作背景
《谈读书》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佐良译。
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
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
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
言”(这是《随笔》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
其中《谈读书》就犹
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不求甚解》
选自《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
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
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
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伦理学:关于道德的起源、发展,人的行为准则和人与人之间的义务的学说。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功夫,只领会文章的精髓。
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
狂妄自大:极端的自高自大。
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而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读书。
新
课
导
入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
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为什么要读书呢?
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写
作方法
运用
写
作
方
法
运
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1)运用引证法。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
证。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
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就是正反对比。
2.破立结合。
本文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自己所持的观点,边破边立,破立结合。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以“逆境成才”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性的片段,用比喻论证来证明此观点。
(100字左右)
人生就像一次远行,离开家人,离开自己熟悉的一切,踏上一段属于自己的旅途。
途中少不了
狂风暴雨,避不开高山荒漠,只有那些在逆境中不放弃,迎难而上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看到远方最奇异的风景。
教
学
板
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 教
学
反
思
《短文两篇》中的两篇文章都是关于读书的,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读书,掌握正确
的读书方法是重点。
以犹太人爱读书的故事导入新课,同学们的兴趣迅速提升,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讨论、品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感受作者严密的思维逻辑,对学生们理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
这类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讲课时导入吸引学生兴趣很重要,今后还应在表达风格上进行加强,
尽量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轻松掌握文中阐述的道理。
方法指导:
辨析比喻论证法及其作用
判断比喻论证法不难,只要能判断出比喻的修辞手法即能辨别。
不管哪一种论证方法,作用都是要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的作用是使深奥的道理通俗易懂,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可感,使论证更形象、更具体。
答题模式: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论点,使深奥的道理更通俗易懂,抽象的理论更具体可感。
课堂小结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驳论,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书中的实质。
板书设计
谈读书⎩⎪⎪⎨⎪⎪⎧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 正确目的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 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 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从读书方法导入文本,起到了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2.比较教学,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避免了先入为主,机械的传递议论文知识,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提升议论文感知能力。
3.巧妙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在对话中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交流,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对读书观和方法论正确的认识。
不足之处
对课文中关于读书的名言,未能做详细分析。
教学过程中也缺少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语言品析的
拓展提升
请你课后搜集一些关于名人读书的趣事。
【点拨示例】
1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2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击。
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素材积累:
培根的故事
有一天,英国著名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此人名叫荷克,是一名惯匪。
法院正在对他进行侦讯起诉,看来非判死刑不可,他请培根救他一命。
他的理由是:“荷克”(hoɡ,意为“猪”)和培根(bacon,意为“熏肉”)有亲属关系!培根笑着回答说:“朋友,你若不被吊死,我们是没办法成为亲戚的;因为猪要死后才能变成熏肉!”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