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失眠-讲课课件ppt

最新失眠-讲课课件ppt

• 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一个月以上; • 失眠引起显著的苦恼,或精神活动效率下降,或妨碍
社会功能; • 不是任何一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症状的一部分。
疗效标准

国际统一睡眠效率值公式: 睡眠率 = 实际入睡时间/ 上床至起床总时间×100%
WHO分级: Ⅰ级:睡眠率70~80%,睡眠尚可。 Ⅱ级:睡眠率60~70%,睡眠困难。 Ⅲ级:睡眠率50~60%,睡眠障碍。 Ⅳ级:睡眠率40~50%,中度睡眠障碍。 Ⅴ级:睡眠率30~40%,严重睡眠障碍。
按语 1、针灸治疗失眠效果良好,尤其是在下午或者
晚上进行针灸治疗。 2、由其他疾病引起者,积极治疗原发病。 3、配合中药治疗。 4、白天进行一定量的体育锻炼。
发热
小儿推拿师 杜翠金
• 发热,即体温异常 升高,超过37.5℃ 且一昼夜波动超过 1℃。
• 【病因病机】
• 1.外感发热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末充,肌肤薄弱,卫 外不固,当气候骤变,冷热失常,或看护不周时,外邪乘 虚袭表,卫阳被郁而致外感发热。
2、取照海、申脉穴,调脏腑阴阳
阴跷脉、阳跷脉是涉及人体阴阳二气的重要的奇 经八脉,司眼睑开阖,具有调节寤寐的作用。诸多 医家都十分重视阴跷脉阳跷脉与人体睡眠的重要关 系,从与阴跷脉阳跷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照海、申 脉入手,调整阴阳治疗失眠。
3、取任督脉,调营卫阴阳
《灵枢》“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 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卫气的正常运转、 阴阳交泰是正常睡眠的基础。若卫气运行失常,营 卫失调则可导致失眠。任督二脉具有调节全身阴经 和阳经经气的作用,与卫气营血关系密切。因此常 选取太阳、百会等穴调和营卫,使卫气的出阳入阴 初步恢复,形成良好的昼夜循行规律。
• (二)临床表现
• 1.外感发热风寒者,发热轻,恶寒重,头痛,无汗, 鼻塞流清涕,喷嚏,喉痒,苔薄白,指纹鲜红;风热者, 发热重,恶风,微汗出,鼻流黄涕或浊涕,口干,咽痛, 苔薄黄,指纹红紫。
• 2.脾胃积热者,发热腹胀,腹痛拒按,嗳腐吞酸,恶 心呕吐,口渴引饮,纳呆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 3.阴虚发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盗汗,形体瘦削, 食欲减退,心烦少寐,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指纹淡紫。
• (三)辅助检查 • 1.测体温 体温37.5℃~38℃为低热,38.1℃
病位在心。睡眠为心神所主,神安则寐, 神不安则不寐。
主要病机:脏腑功能紊乱,气血亏虚,法
阴阳学认为,人体的睡眠是机体阴阳消长出入变化的结
果。中医学将失眠的病机关键归结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因此调和阴阳是治疗失眠的根本大法。 1、取背俞穴,调脏腑阴阳
失眠患者的表现为心、肝、脾、肾、胆等脏腑的功能紊乱,气血 失和,实证多由肝郁化火、痰热内扰所致,虚证多由心脾两虚、心虚 胆怯、心肾不交引起,终至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神不 安所致失眠,故治疗应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整虚实,调节脏腑气 血阴阳,多取五脏六腑的背俞穴,舒五脏之气,开五脏之郁,泻五脏 之火,安五脏之志,进而达到阴平阳秘。
• 2.肺胃实热 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导致肺胃壅实,郁 而化热,郁热熏蒸于肌肤而为肺胃实热。
• 3.阴虚发热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亏.或后天失 养,或久病伤阴,致阴液亏损,引起虚热内生。
诊断
• (一)诊断要点 • 1.小儿体温异常升高。 • 2.患儿面红,五心烦热.但体温正常,
多为阴虚发热。也可见于体质虚弱,新生 儿,甚至严重感染者。 • 3.应根据发病年龄、病史、发病区域、 主证、伴随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验 室及其他相关必要检查,全面分析,综合 判断。
2、取特定穴,宁心安神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脉,心藏神。 心主神明,神安则寐。失眠的病因虽多,但最终导 致心神受扰而也不能寐,故在针灸处方中常用神门、 内关、心俞等特定穴以宁心安神的首选要穴。
此外,宁心调神的处方中常配以三阴交,该穴 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 脾经上注于心,肾经上络于心,具有健脾养心,补 肾宁心,柔肝调神的功效。
二、调神宁心法
中医学认为,睡眠和醒觉是由神的活动来主宰。 故根据本病不能寐,神不安的主症特点,调神安神 是本病的重要的治疗法则。失眠的病变部位与五脏 关系密切,但主要在脑窍心神,责之于心,控制于 脑,因此重要在于调脑神和调心神。
1、取头部穴位,健脑调神
脑为元神之府,若脑髓不足,则神失所养,神不 安宁,不能入睡。治疗应当健脑调神,常取百会、 四神聪、安眠、风池、神庭、印堂等头部穴位。研 究认为针刺头部穴位能直达病所,有利于解除脑血 管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能调节中枢神经 功能,抑制大脑异常放电,改善大脑皮质的兴奋和 抑制失调,使其恢复平衡。
失眠-讲课
失眠
一、概述 1、定义:失眠又称 “不寐” 、“不 得眠” 、“不得卧”、“目不眠”。 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 或入睡困难、 睡眠不深, 严重时则以彻夜不眠为特征 的一种病证。
2、 常见于西医学的 “神经衰弱” 、 “神经官能症” 、 “贫血” 等疾 病中。
3、失眠的诊断
•失眠症:是指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对睡眠
处方加减
心脾两虚: • 脾俞、三阴交 - 健脾益气养血
心俞 - 养心安神定悸
多梦者加魄户 / 健忘者灸志室、百会
心胆气虚: • 心俞、胆俞、丘墟 - 补心益胆镇惊
阴虚火旺: • 太溪、太冲、涌泉 - 滋肾阴降心火
肝郁化火: • 行间、太冲 - 平肝降火解郁
风池、足窍阴 - 疏调肝胆
痰热内扰: • 中脘、丰隆、内庭 - 清热化痰和胃
的质和量不满意的状况,不能以统计上的 正常睡眠时间作为诊断失眠的主要标准。 对失眠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可形成恶性循环, 从而使症状持续存在。如果失眠是某种精 神障碍(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症状的一 个组成部分,不另诊断为失眠症。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
版修订版
失眠症诊断标准:
• 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 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 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不适、疲乏或白天困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