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一、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1、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答: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
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
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
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
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
C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
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
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
⑶协调措施:A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B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C建立社会规,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
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
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3、如何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答:(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
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界维持着生存,求得发展。
人是迄今为至生命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
人体是一典型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为生存,人类充分发挥了劳动的才能,不仅生产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地促进劳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便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产品。
同时,人的精神生产也离不了自然界。
人对自然的依赖,并非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自然。
人类一经产生,自然界就被人纳入了劳动过程,成为“劳动本身的要素”和劳动的“自然要素”。
作为劳动的创造物,现实的自然界已打上了人类改造过的烙印。
自然界面对的人,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的人;而人所面对的自然界,是人通过劳动来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
(2)人在自然界中具有双重地位。
首先,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同时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劳动是其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劳动具有社会性,需要人与人之间相互协作,从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人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
这样人就是对象性的存在物。
所谓对象性存在物即是指它在自身之外有对象,所以,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对象性关系。
4、“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其意义是什么?答:产生背景:工业革命以来,发展观经历了再次变革,开始是唯经济发展观,追求单纯经济增长。
这对西方经济崛起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经济危机及一系列社会问题使人们不得不认识到:经济发展只是社会的一个方面,是其发展的前提。
70年代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观取代了唯经济发展观,将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纳入了发展体系。
然而这两种发展观都未涉及自然界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呈粗放型、资源型的增长模式。
使经济赖以发展的自然界根基遭到严重践踏。
这些都是“不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样到了80年代,人们在遭到一系列自然界报复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发展的涵由社会、经济拓展到自然界,要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类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
意义: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与经济、社会、自然三方面因素紧密联系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上述两种观点片面性,既充分肯定科学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包含着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与人关系的必要性。
它虽在目前还未触及社会制度中最根本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可以动员全球共同协作的战略方针,无疑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正如《21世纪议程》中所希望的: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会使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所有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生态系统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并带来一个更安全,更繁荣的未来。
5、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P70)答: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
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6、人与自然和谐答: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的三个层面:a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合真”的增益作用;“向善”的消费功能;“达美”的直观效应;b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和谐:形式协调;作用互利;意蕴融洽;c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要素比例协调性;物能循环的低耗性;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7、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
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围之,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维护任何自然系统的平衡。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容。
人的生存发展受到自身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制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自然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调整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系统及系统方法1、何谓系统,系统基本特点如何?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特点:1)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2)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地运动,任何自然系统都有一个从孕育,产生,发展,成熟到衰退,消亡的过程,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
3)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个组成要素的简单的机械加和。
4)层次性指一方面系统有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2、结合实例阐述如何遵循系统方法的原则?答: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l.整体性原则;2.动态性原则;3.优化性原则;4.模型化原则要如实地把对象作为有机整体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协同、相互制约中把握系统的整体特征和性质。
在研究系统时应坚持从时间上把过去、现在、未来作为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过程来认识。
优化性原则是系统方法的基本目的。
它要求人们在研究、解决问题时要统筹兼顾、多种协同,采用时间、空间、程序、主客体等多方面的峰值佳点,进行综合优化和系统筛选,最终使系统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模型化原则是实施系统方法必经步骤,又是实现系统优化的必要手段。
3、结合自身专业试分析信息控制方法对于自己的科学认识和研究有何启示?答:信息控制方法:一、黑箱方法。
所谓黑箱方法就是一种通过考察对象的输入、输出及动态过程,而不通过直接探测对象的部结构来研究对象的行为、功能乃至其部构造和机制的科学方法。
二、功能模拟方法。
功能模拟方法是一种不论对象系统的部结构,仅以模型和原型之间的功能或行为相似为基础,用模型来再现原型功能的一种方法。
三、反馈控制方法。
反馈方法就是根据反馈原理,用系统活动的结果来调整和控制系统活动的方法。
四、信息流程与网络方法。
信息流程与网络方法就是利用信息的观点,把系统的具体运动变化过程抽象为信息的提取、存贮和加工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处理,求得对该系统运动规律性的认识。
三、生命的诞生与演化1、怎样理解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四、科研选题及应用1、科研选题的重要意义及基本原则1)重要意义:a科研选题在科研工作中是否具有战略意义,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
b科研选题本身就是一项科研工作。
正确的选题既是科研工作的起点,又是科研的结果。
能否选好课题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也反映出他的科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c有创见的研究课题对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
往往成为科学发展和取得成就的生长点或路标,甚至影响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研究方向。
2)基本原则:a需要性原则:所选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或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b创造性原则:所选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
c科学性原则:所选课题一定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d可行性原则: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的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选定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