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预初语文古诗文复习卷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一、理解性默写
1、《登幽州台歌》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点出登台的感想,表达了诗人报
国无门的忧伤;
诗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黄鹤楼》中既融入了仙人乘鹤的传说中,又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既描绘了所见的黄鹤楼远景,也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两句使用了叠词的修辞,描绘了江上美景,这繁荣之景也反衬出诗人内心清冷的思乡之情。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直抒胸臆,道出了心中深沉的思乡之感。
3、《送友人》点明送别地点的诗句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
文中运用比喻,写出了友人即将远行他乡,漂泊不定的未来生活让诗人无比担忧的诗句是“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是对偶句,也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分别在即,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两句写最后分别的场景,诗人没有直抒胸臆,既委婉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又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含蓄而深沉。
4、《月下独酌》中诗人“举杯邀明月”的原因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
明月、影子无法与诗人进行真正的交流,但“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的劝慰,要抓住眼前的时光,及时享受。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运用了对偶句,写出了诗人和月、影共欢乐的情景。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两句表现了诗人要忘却世情,情愿孤独也不愿沾染世俗的情感。
二、文言文
(一)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
..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
..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1、上文出自《吕氏春秋》,该著作又名《吕览》,是杂家的代表作,由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
2、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过(经过、路过)方(正在、正要)引(牵、拉)欲(想要)故(原因/缘故)
善(善于/擅长)虽(即使)岂(难道)任(处理)悖(荒谬)3、翻译句子
(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看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想要把他扔到江里去。
(2)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
这个人(过江的人)问他原因,(他)说:“这是因为他的父亲善于游泳。
”
(3)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即使他的父亲善于游泳,他的儿子难道就善于游泳了吗?
(4)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用这样的方法(思路)处理事情,也一定是荒谬的了!
4、用一个成语概括上文的故事引婴投江,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是看问题不能看主观,要实事求是,当对象发现变化时,方法、手段也要改变,否则会犯大错误。
(二)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
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
..乎?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涉(渡)坠(掉落)遽(急忙、快)契(用刀刻)求(寻找)亦(也)惑(糊涂)
2、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急忙用刀刻他的船,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剑。
(3)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地寻找剑,不也是糊涂的吗?(不也很糊涂吗?)
3、故事中的涉江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人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不知变通,不善于随机应变,是个因循守旧的人。
4、这则寓言用一个成语概括是刻舟求剑,这则寓言给你什么启示?
事物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当情况变化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只会失败。
(三)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理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1、上文选自《孟子》,该著作是由战国时期的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这位思想家名轲,字子舆,历史上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人称亚圣。
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倡以民为本。
2、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充完成句子。
3、解释加点词
1)天时不如
..地利(比不上) 2)七里之郭.(外城)
3)夫环.而攻之(包围) 4)然而
..不胜者(这样却)
5)是.天时不如地利
..也(这)(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6)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7)兵革
..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 8)委.而去.之(放弃、抛弃)(离开)
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划定的边疆界限)
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用)
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建立威信) 12)得道
..者多助(施行仁政、得民心)
13)寡.助之至
...之(亲属)(同“叛”,背叛)..(少)(达到极点) 14)亲戚畔
15)天下顺.之(服从) 16)以.天下之所顺(用)
4、翻译:
1)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这样却不能获得胜利,这是因为适宜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储存的)粮食也不是不充足。
但是守城的人弃城而离开,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限制(管理)老百姓不必用划定的疆域的界线,巩固国防不必凭借山川地势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必凭借武力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施行仁政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会很多,不施行仁政不得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
人少到了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服从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优势,去攻打那些连自己的亲属都背叛的人,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的时候,如果进行战争,就必定胜利。
5、回答
1)文中用了哪两个例子分别证明作者的观点?
“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
2)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域民”、“固国”、“威天下”?
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3)本文的中心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论语八则
1、文化常识
1)《论语》首创了语录体,是儒学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辑录、编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成。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其核心思想是仁。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学而时习
..之(按时)(温习、复习) 2)不亦说.乎?(同“悦”,喜悦、高兴)
3)有朋自.远方来(从) 4)人不知而不愠.(怨恨、生气)
5)知之为知.之(知道) 6)是知.也(同“智”,聪明)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好、爱好)(以(之)为快乐) 8)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9)择.其善.者而从.之(选择)(优点)(跟从,引申为学习)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取法)
11)可以为
...师矣(可以凭着)( 做 )
12)然后
..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样以后)( 凋零 ) 13)欲.速,则不达.(想要)(到达)
1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曾经)(整夜)(睡觉)
15)以.思,无益.(用来)(好处)
三、名著常识
《西游记》作者是明朝的吴承恩,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其余的三部著作分别是: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朝代明;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朝代明;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朝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