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一、蛔虫:1.虫寄生于人体小肠。
虫卵卵壳厚而透明外附有一层蛋白质膜。
误食感染性虫卵引起感染。
、感染阶段感染期虫卵的有:蛔虫、鞭虫。
2.致病性:受损最重的是肺、大量虫体由肺毛细血管移入肺泡,引起蛔蚴性肺炎。
还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肠梗阻。
3.实验诊断:粪便直接涂片法找虫卵。
二、鞭虫:成虫寄生于人回盲部,虫卵呈腰鼓形。
误食感染性虫卵引起感染。
三、钩虫:1.成虫寄生人小肠上段引起钩虫病,虫卵呈椭圆形,卵壳薄,无色透明,卵内含4-8个卵细胞。
2.丝状蚴经皮肤钻入人体,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
寄生虫的幼虫移行经过肺部的有:十二指肠钩虫、蛔虫、日本血吸虫。
感染阶段是幼虫的有:钩虫、丝虫。
3.致病性:幼虫可引起钩蚴性皮炎、丘疹,钩蚴性肺炎;成虫可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消化道症状和异嗜症。
4.实验诊断:虫卵检查饱和盐水漂浮法检出率高;钩蚴培养可鉴定虫种。
四、蛲虫(蠕形住肠线虫):1.寄生于回盲部(同鞭虫),引起蛲虫病。
2.实验诊断:虫卵检查:清晨起床前用透明胶纸法(牛带绦虫孕节)在肛周查虫卵。
3.传染方式:主要是肛门-手-口直接感染。
五、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和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1.成虫寄生于人淋巴系统,引起丝虫病。
2.感染阶段为丝状蚴:为幼虫。
3.致病性:①早期过敏和炎症反应: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丝虫热。
②晚期阻塞性病变:象皮肿、淋巴水肿、鞘膜积液、乳糜尿。
其中象皮肿是晚期丝虫病最多见的体征。
乳糜尿呈间歇性,沉淀物中可查到微丝蚴。
4.实验诊断:血液中查微丝蚴:采血时间以晚9时至次晨2时为宜。
?厚血膜法:取末梢血3大滴涂成厚膜,自然风干,用蒸馏水溶血,镜检。
5.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库蚊和按蚊。
6.防治原则:主要药物-乙胺嗪。
总结:1.检查微丝蚴制作厚血膜时应注意:①应在晚上9点以后采血;②取3大滴血;③应自然风干;④应以夏季或气候温暖时进行血检为宜。
2.检查丝虫常取材于血液。
3.夜间采血诊断的寄生虫病是:丝虫病。
?一、华支睾吸虫:1.又称肝吸虫,成虫寄生于人、猫、犬(保虫宿主)的肝胆管内,引起肝吸虫病。
虫卵形似芝麻粒,是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者。
2.致病性:①消化道症:厌油腻、腹痛、腹泻、肝大,个别脾大与传染病鉴别。
②阻塞性黄疸③并发症: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
3.实验诊断:①病原检查:自然沉淀法、氢氧化钠消化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②免疫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敏感性高。
4.防治原则:药物首选吡喹酮。
二、布氏姜片吸虫:1.又称姜片虫,是寄生于人体的最大吸虫。
虫卵呈长椭圆形,使人寄生虫卵中最大的。
2.病原检查:姜片虫卵大,采用粪便直接涂片法查虫卵。
3.流行:猪是重要的保虫宿主。
4.防治原则:常用药为吡喹酮。
?五、日本血吸虫病:1.成虫寄生于人牛羊马等的肠系膜静脉,引起血吸虫病。
2.成虫雌雄异体,虫卵呈椭圆形,卵内含1个毛蚴。
尾蚴由体部和尾部组成,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
尾部分叉是血吸虫尾蚴的特征。
3.生活史:毛蚴分泌物破坏血管壁并有炎症坏死;肠蠕动增加;腹内压力和血管压力增高;含卵的坏死组织破溃落入肠腔,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
童虫经小血管或小淋巴管,随血流经肺循环进入体循环,到达全身各处。
4.血吸虫病主要由虫卵引起致病。
5.晚期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为肝硬化、腹水、门静脉高压等。
6.实验诊断:①病原检查:虫卵检查及毛蚴孵化,适用于急性期病人,取粘液血便直接涂片和自然沉淀法查虫卵;②免疫诊断:环卵沉淀试验。
7.防治原则:吡喹酮。
? ?一、链状带绦虫(猪带):1.成虫寄生于人小肠,引起猪肉绦虫病(猪带绦虫病);幼虫寄生于人或猪组织内,引起猪囊尾蚴病,又称猪囊虫病。
2.成虫头节呈球形,有四个吸盘,顶端有可伸缩的顶突,上有两排小钩。
3.生活史:人是猪带绦虫的唯一终宿主,人因食入含活囊尾蚴的猪肉而感染;猪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
含囊尾蚴的猪肉,俗称“米猪肉”、“豆猪肉”。
人若误食虫卵,也可在体内发育为囊尾蚴,感染虫卵的方式有异体感染、自身体外感染和自身体内感染3种。
4.致病性:囊尾蚴病对人体危害比猪带绦虫病大。
寄生于肌肉引起肌肉酸痛、无力;寄生于眼内,影响视力,甚至失明;可寄生于脑部,引起癫痫发作。
5.实验诊断:病原检查:对猪带绦虫病,在粪便中查到孕节和虫卵即可确诊;对猪囊虫病,在组织中查到囊尾蚴即可确诊。
6.流行:与养猪方式有关,注意人粪的处理,猪要圈养。
否则易造成猪食入人粪中的虫卵或孕节而感染。
?总结:猪带绦虫病、微小膜壳绦虫病、粪类圆线虫可引起自身感染。
?二、肥胖带绦虫:(牛带)牛带绦虫、牛肉绦虫。
成虫寄生于人小肠,引起牛带绦虫病。
?两种绦虫的区别:?主要区别点?猪带绦虫?牛带绦虫?头节?呈圆球形,有顶突及两圈小钩?略呈方形,无顶突及小钩?成节?卵巢分3叶?卵巢分左右两叶?孕节?子宫分支每侧为7-13支?子宫分支每侧为15-30支?体长?2-4cm?4-8cm?节片?700-1000个节片,较薄,略透明?1000-2000个节片,肥厚,不透明?节片脱落?多为数节相连脱落?多为单节脱落?囊尾蚴?头节有小钩?头节无小钩?终宿主?人?人?中间宿主?猪、人?牛.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症状?肛周痒、肠梗阻、阑尾炎?实验诊断?饱和盐水漂浮法?透明胶纸法肛周查虫卵?或从肛周、粪便中检获孕节?三、细粒棘球绦虫:1.从囊壁上脱落下的原头节、育囊、子囊等,悬浮在囊液中,称为棘球蚴砂。
2.致病性:寄生部位,以肝脏最常见,其次是肺脏,脑等。
3.实验诊断:镜检发现棘球蚴砂即可确诊。
一、溶组织内阿米巴:又称痢疾阿米巴,寄生于人体结肠。
?1.生活史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时期。
⑴滋养体:①大滋养体:称组织型滋养体,内质呈颗粒状,内有细胞核、食物泡及吞噬的红细胞。
有无被吞噬的红细胞是大滋养体与小滋养体的鉴别特征之一,大滋养体有被吞噬的红细胞,小滋养体无被吞噬的红细胞。
②小滋养体:称肠腔型滋养体,无致病力。
内质中含有许多细菌而无红细胞。
⑵包囊:由小滋养体形成,分成熟包囊和未成熟包囊。
①成熟包囊:又称四核包囊;具有感染性。
②未成熟包囊:单核和双核包囊。
可见到拟染色体和糖原泡,是包囊内储存的营养物质。
碘染色后,可见染成棕色的糖原泡和透明的棒状拟染色体。
2.生活史:①成熟包囊进入人体。
不断进行二分裂繁殖,形成大量小滋养体。
行至结肠形成包囊随粪便排出。
②组织型:3.致病性:大滋养体侵犯组织,引起疾病。
⑴肠阿米巴病:形成口小底大烧瓶状溃疡⑵肠外阿米巴病:阿米巴肝脓肿最常见。
4.实验诊断:病原检查:在病人粪便、痰液、穿刺液和溃疡组织查到大滋养体,在慢性病人或带虫者的粪便查到包囊或小滋养体,可确诊。
⑴滋养体检查:直接涂片可查到大滋养体,聚集成团的红细胞和少量的白细胞,可见到夏科-雷登结晶;活组织结肠镜检查易发现大滋养体。
⑵包囊检查:碘染色法:在慢性病人和带虫者的粪便中可找到包囊。
5.防治原则:首选甲硝唑。
总结:粪便直接涂片加碘液适宜于检查的原虫是:各种原虫包囊。
?粪检阿米巴包囊常用方法是:碘染色法。
二、蓝氏贾第鞭毛虫:又称贾第虫。
寄生于人小肠,引起贾第虫病。
1.形态:生活史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两个发育阶段。
2.生活史:成熟的四核包囊为感染阶段,以二分裂法增殖。
3.致病性:寄生于小肠的滋养体,因吸附作用?,致肠粘膜充血、水肿,甚至溃疡,影响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典型腹泻特点:周期性恶臭稀便。
4.实验诊断:病原检查:检查稀便中的滋养体,用碘染色法检查成形粪便中的包囊,由于包囊的排出有间歇性,应连续几天检查为宜。
?三、杜氏利什曼原虫:又称黑热病原虫,由白蛉传播,寄生于人、犬等哺乳动物的巨噬细胞内,引起黑热病,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1.生活史中有无鞭毛体和前鞭毛体两个阶段:①无鞭毛体:又称利杜体:寄生于巨噬细胞内或散发于巨噬细胞外。
②前鞭毛体:又称鞭毛体,寄生于白蛉胃内。
2.致病性: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反复增殖,使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并不断并不断增生,导致脾、肝、淋巴结等肿大。
3.流行: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传播媒介主要为:中华白蛉。
总结:可引起脾肿大的原虫有:利什曼原虫、疟原虫。
黑热病患者的贫血特点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都减少。
导致的贫血原因:①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都减少,即全血象减少,这是由于脾功能亢进,血细胞在脾内遭到大量破坏所致。
②免疫溶血也是产生贫血的重要原因,患者的红细胞表面附有利士曼原虫抗原,此外杜氏利士曼原虫的代谢产物中有1到2中抗原与人红细胞抗原相同,因而机体产生的抗利士曼原虫抗体有可能直接与红细胞膜结合,在补体参与下破坏红细胞造成贫血1、终宿主(definitive host )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指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reservoir host)亦称储存宿主,指某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将体内的寄生虫传播给人。
在流行病学上将这些脊椎动物称之为储存宿主或保虫宿主。
4、转续宿主(paratenic host )有些寄生虫幼虫侵入非适宜宿主后不能发育成虫,但能存活并长期维持幼虫状态,只有当该幼虫有机会进入其适宜宿主体内时,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非适宜的宿主称为~。
5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6、慢性感染: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临床症状或出现症状后未经彻底治疗,而转如慢性持续感染阶段。
7、隐性感染(suppressive infection)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明显临床表现,又不能用常规的方法检查出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在机体抵抗力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阶段,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不全时,寄生虫大量增殖,致病力大为增强而发病。
8、幼虫移行症:是指一些蠕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体内后,不能发育为成虫,但这些幼虫可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造成的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幼虫移行症的类型:内脏幼虫移行症;皮肤幼虫移行症。
9、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有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器官、组织内寄生,这种寄生现象称为异位寄生。
12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阶段:成熟4核包囊致病:1.机理(1)虫株毒力;(2)机械阻隔;(3)肠粘膜损伤:由于大量滋养体吸附于肠黏膜,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萎缩变性,甚至坏死脱落,妨碍了肠的消化吸收功能,使大部分可溶性脂肪不能被吸收,引起腹泻。
13、阴道毛滴虫:是寄生在人体引导和泌尿道的鞭毛虫,由其引起的滴虫性阴道炎和尿道炎,是以性传播主的一种传染病。
致病机制1)虫体消耗糖原,阻碍乳酸杆菌的酵解作用,使阴道内pH值转变为中性或碱性,有利于细菌的繁殖,从而引起阴道炎。
(2)虫体的机械与化学刺激作用。
致病:红内期疟原虫在红细胞内不断裂体增殖,破坏红细胞,引起病人出现周期性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