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感恩教育的方法

感恩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办法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懂得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才会勤奋学、珍爱自己,才能学会包容,赢得友谊,才能明白事理、拥有美
好的未来。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知恩图报”
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娇
生惯养,感恩意识淡薄,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等现象普遍存在,
他们都是在父母亲百般呵护,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成长的。

他们
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的,他们自己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他们
习惯了“说一不二”,即使父母亲再苦再累也必须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他们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稍有些不如意,便大发脾气,甚至以死相逼。

对此,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
反思:今天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条件日新月异,我们的物质
生活日益丰富,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不懂事?面对一点点挫折,就那么轻易那么草率的想结束自己如花的生命?这是为什么?
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他们缺乏感恩与关爱之心,不懂得如何面对
生活。

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可从
以下三个途径入手:
一、潜移默化营造“感恩”氛围,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以经
济为主西方的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形成了冲击。

很多商家抓住这一点
在“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进行大力宣传但是对于像“感恩节”这样的节日较少提及,中国的传统节日就更加忽略了。

于是我们要
让学生在“感恩节”“父亲节”或者是“母亲节”帮助父母做家务,对父母说感恩的话。

在重阳节让学生向自己的祖父母或者是外祖父
母表达节日的祝福。

利用节日组织班里的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记住,自己处在感恩的环境中,自己接受着他人的关爱也要
学会关爱他人。

并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熏陶学生。

如,利用主题班
队会,让学生讲出对父母、师长、学友的爱。

通过算时间账、金钱账、感情账,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辛勤养育之恩,老师的细心教导
之情,亲友的无私帮助之恩;写感恩信。

在班级举办《感谢爸妈养
育恩》、《红烛颂》等感恩演讲比赛,在演讲中升华学生思想,激
发学生的感恩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之情;通过表演“感恩”的小节目。

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从中得到熏陶。

如在教学《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时,我就结合他们日常生活中该做的事情,让他们自己找同伴合作表演。

唱响《祖国你好》、《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

并充分利用板报、画展等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根植
在每一位学生心中。

记得在一次开展《感恩在我心中》的主题班会
之后,很多同学在日记中写到:“我可要好好学习了,不然对不起
我爸我妈。

”简单的话语和思想的微小变化,可以看出感恩意识在
他幼小的心灵深处萌芽,因此我十分惊喜,便小心谨慎地培植这些
幼芽。

使他们能化感恩为动力,用实际行动去努力学习,以此作为
对父母和老师的回报。

二、善于发现拓展“感恩”空间
学生经过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绩和进步时,班主任应及时给予表
扬或认可,使学生心理产生满足感、成就感。

我经常深入学生生活,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其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母亲节”和“父亲节”期间,我注意了解那些“学困生”在家
里的举动,并和家长沟通配合,在班上大力表扬,让家长在家里夸奖。

学生来校之后,再跟进引导,这些学生都有明显的改变。

有的
学生哪怕是主动帮同学捡一个东西、擦一下桌子、整理一下书籍,
我只要看到,就会及时表扬,使班上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

通过一
点点、一丝丝的渗透和感化,学生们进步明显,通过一年多坚持不
懈的教育引导,许多家长欣喜地告诉我,孩子知道心疼体谅父母了,自己能做的事能主动去做好了,甚至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平常学习生活中,班里同学之间变得更加友爱了,当别人遇到困难,也会慷慨解囊。

得到帮助的同学也能诚心地说声“谢谢”。


班黄明境同学是个学习不认真,爱搞恶作剧,几乎让全校师生反感
的男孩子。

有一次,玩的正带劲的他无意中撞在我身上,他瞪大眼
睛随口骂到:“该死的,是谁挡我的道。

”他猛然间发现是我,便
说一声“对不起,老师!”上课时,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从此以后他慢慢地养成了礼貌待人。

他因为不懂事常常受到爸爸的
责骂,一直对爸爸反感,没想到在他爸生日那天,竟然送上亲手制
作的生日卡片,祝爸爸生日快乐。

变化全在细微中,孩子们的内心
深处那颗萌动的幼苗终于开花、结果了。

在一次次的潜移默化的教
育中他们不再与同学争执不休,不再让父母为乱花钱、懒惰、不完
成作业而发愁,一个个变得有自尊、有上进心、懂感情、重情意的
好孩子。

他们学会了体量别人,帮助别人,学会了施恩于一草一木,学会了报恩。

孩子们的改变,使我体会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三、立足文本,渗透“感恩”教育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在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当中,对这些内涵的挖掘是实施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

因为每一篇课文所
蕴涵的感恩内容不同,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
恩等。

因此每一篇课文结合施行的感恩教育方法也各不相同。

根据
文章的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
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
导学生抓住要点和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

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
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不同的文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去体验。

有的在朗读
中体验,有的在想象中体验,有的在思维中体验。

比如:《精彩极
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
感恩之心;《山雨》要抓住描写山雨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
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狼牙山五壮士》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
的情景,能够激起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体
会圆明园毁灭的意义,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
激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还有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从交换角
色中去体验。

如在学习课文《给予树》时,从不同人物入手让学生
变换角色体验,在赞赏中体验给予他人善良、同情、仁爱、恩情之
后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要记住金吉娅的美好的品德,记住金
吉娅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让学生知道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感
恩是快乐的、幸福的。

中国的“感恩”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必须持之以恒,让感恩之树常青常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