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选考试参考内容
答:体例和内容:本书评论秦史一卷,两汉史八卷,三国史一卷,两晋史四卷,南北朝史四卷,隋史一卷,唐史八卷,五代史三卷。每卷据《通鉴》所列帝王系统分为若干篇,每篇择这一时期数件史实加以评论,对史实的具体过程都略而不载。卷末附《叙论》四篇,集中陈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导观点。
十四、什么是乾嘉学派或者乾嘉朴学?
十五、什么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各自有何特点?
答:清代三大考史名著是《廿二史札记》,《廿二史考异》,《十七史商榷》。
《廿二史札记》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对我国历代正史的编撰、体裁和主要内容进行考证、分析和评论,注意纵贯诸史,评其得失,尤详于有关一代兴衰变革的重大问题;《廿二史考异》致力于文字校勘和名物训诂;《十七史商榷》着重典章故事的论述,兼及版本义例。
历史文选考试参考内容
一、刘知几在《史通》中表达了怎样的史学思想?
答:1、他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而三者中,犹注意史实,他强调史学家要有史德、要正直不阿。
2、刘知几首先注意过去史著的体例得失;
3、《史通》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著如叙述繁芜、体例乖谬、史实无根、撰注不实等等弊端,还对以儒家经典和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史部著作作了批判;
《通典》记礼(特别是魏、晋、六朝议礼文字),多存古训,有益于治经;文章又简明扼要,首尾一贯。这两点却为《通考》所不及,所以他们盛称《通典》。
六、解释“十通”。
答:“十通”是目录学家将《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清续通考》这十部统称为《十通》。
七、简述《资治通鉴》的编撰过程。
答:《资治通鉴》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奉命编撰,到神宗元丰凡例,邀请当时著名史学家刘怒、刘分等分段编写。
2、委托当时以长于天文著称的刘一叟考订每年的节气、星象、朔闰等,按年月日编成长历。
3、由参加编撰诸人分别仔细收集资料,编成丛目隶于各年之下。
2、《明实录》和历代实录一样,是编年史的“长编”,年经月纬,将重要事件分别归属。内容异常繁重凡各种政治设施,军事行动,经济措施,自然灾祥,社会情况以及帝王婚丧生子命名、祭祀、营造等事,都要记录。从诏令奏议,百司重要案牍,以致大臣生平事迹,也要选择。但记载边疆少数民族,据事直书。
十三、简述《读通鉴论》的内容和体例。
4、刘知几对史家把迷信和史实相混淆也力加反对,以为神仙古怪、图谶寓言,穿凿附会的记载都不宜入史;
5、刘知几还批评六朝以后的文人修史;
二、杜佑《通典》在撰述体例上的特点。
答:1、《通典》以《食货》为首,而食货又以《田制》为先。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历代土地关系的变革,放在历代典章制度的首要地位加以叙述,这是杜佑的首创。
4、再以已有材料考证异同,删汰重复初为长篇。
5、最后由光自总其成,斟酌取舍,删繁就简,校订史实,润色文字。
八、《资治通鉴》的优点。
答:通鉴的最大特色在“通”。
1、突破了断代的限制,重视历史运动的时间性,以编年为体,年经事纬,使读者对战国以来的历史一目了然,又避免了编年史的枯燥的流水账簿式的弊端。
2、突破了断代史采择史料的领域限制,网罗宏富,取材精审,出据正史外,并采稗官野吏,百家谱录,总集别集、传状碑志等杂史,引书多至三百二十二种。
四、《文献通考》在撰述体例上的特点。
答:1、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意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
2、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定,以致名流之燕谈,俾官之记录。
3、凡一话一言,可以定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
4、其载诸史传之记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辩而为当者,研精勤思,悠然有得,则著己意,附其后焉。
答:清朝学术界的风气大有变化,当初顾炎武、黄宗羲等提倡的“经世致用”之学,已被经史考据学所取代。许多学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避开现实的政治问题,而以巨大的精力,投入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审核考订工作。他们研究的对象,是古代的儒家经典,明以前的史学著作,旁及诸子、金石和天算地志等史料。他们的研究要求,是弄清材料的本来面貌,以及把零散的或亡佚的材料系统化,即训诂、考证、订补、校勘、辑佚等。他们的研究方法,是对所研究的问题,广泛的搜寻材料,每事必穷根源,所言必求依据,讲究旁参互证,解决逻辑矛盾,反对空谈臆度,也反对孤证立说。这种风尚,到乾隆、嘉庆之际达到全盛时期,所以当时学者自称朴学,即乾嘉朴学。
2、《通典》对有史以来的赋役制度、官僚制度、封建礼乐、兵制、刑法、政治地理、对外关系等,都能每事以类相从、分门析目,原始叙终;对于历代制度的沿革废置,和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各种代表人物的议论得失,也无不备载。
三、仿造《通典》所编撰的典制体专书有哪些,请举三部。
答:宋代宋白的《续通典》、魏了翁的《国朝(宋)通典》、宋末元初的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宋郑樵《通志》中的“十二略”等。
答:明冯琦、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陈邦瞻的《元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马骁的《绎史》,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等。
十二、解释“实录”及《明实录》。
答:1、“实录”:从唐设史馆开始,每一新君继位,都要勒令史臣根据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录等书,重新汇总,撰修一部前一皇帝的编年史,称为“实录”,以后遂成定制。
五、比较《通典》与《通考》间的异同优劣。
答:1、异同:《通考》中的《田赋》等十九门,仿照《通典》成规,详加增补;但是《通考》分二十四门且作者又自创《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可《通典》只分八门。
2、二者优劣:《通考》不仅史料丰富,分类详细,体例多所创新,保存了大量史料;即在历史认识上,也颇有可取,而且从史料价值而言,则应该说《通考》超过了《通志》,而且超过了《通典》;
3、体例谨严,演通贯串,结构完整,对历史上符瑞灾变,审议怪诞的谬说,很少记载。而且文字朴质优美,叙事翔实生动。
九、模仿《通鉴》,并以通鉴命名的著作有哪些,举四例。
答:南宋李涛的《续资治通鉴长篇》,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清陈鹤的《明纪》和夏炎的《明通鉴》,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十、名词解释《通鉴纪事本末》。
答:《通鉴纪事本末》,南宋袁枢撰,共四十二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依据《资治通鉴》断限,起自三家分晋,终于周世宗征淮南,包括一千三百六十余年间史迹,按历史年代顺序,分编为二百三十九目;另有六十六目,作为附录,散见于各正目之后。
十一、列举四部纪事本末体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