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作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流动的星星活着
姓名:郭蕾
学号:00904143
院系:语言与传媒系
班级:新闻三班
流动的星星活着
[摘要]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关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

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日两大民族友好交往,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

但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深重的灾难。

周恩来总理曾经将中日关系交往史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关键词]
核心与外缘逆转差异铭记历史互惠互利
中日两国有着2000 多年的文化交流历史,文化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不仅对两国,而且对东亚的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过巨大的促进作用,这已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但是由于两国文化存在着异质性,因而在文化友好交流主旋律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和谐音,交织着文化摩擦与冲突。

它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构成了今天东亚共同体构建的文化困境。

○1
一、“核心”与“外缘”的关系
中国和日本“内核与外缘”的文化关系贯穿了整个古代历史,是古代中日文化关系的重要特征。

从有史记载的公元57 年倭国向汉代派出的第一次使节,到盛唐时期日本大规模的遣唐使,及至明朝时期日本的朝贡船,日本都没有停下向中国的这一核心国家学习的脚步。

正是由于学习了中国,日本才建立了各种典章制度,产生了文字,加速了从蒙昧向文明进步的步伐。

从这一点说,古代日本文明离不开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居于中国文明的次要地位,这是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

但是,外缘国家在不断吸取核心国家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加以消化和改造,培育酝酿自己的民族文化。

与此同时,为了肯定自己的民族文化,要么在统一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要么表现出脱离核心的渴望。

日本处于中华文明圈的边缘地带,距离中心相对较远,又被海洋隔离,因而脱核心化表现得更加明显。

日本人的日常起居受中国隋唐时代文化影响甚大,日本女子至今仍在穿着
的和服及相配的发型便是最好的例子。

歌舞方面如,《兰陵王》是起源于北齐、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蹈。

此男子独舞表现了北齐兰陵王高肃(字长恭)作战的英姿,动作简约勇猛,刚劲有力,舞曲浑厚古朴,悠扬动听。

主人公高大健壮、胆识过人,但面貌却秀美如妇人。

他自觉作战时因面容俊美柔和不足以威慑敌人,故每临阵时必戴上形象凶厉、狰狞可怖之木雕面具进行博杀。

在两千余年的东亚历史发展中,亚洲大陆文明,尤其中华文明为日本文化在几乎一切重要层面上的发生与提升,提供了足够的滋养材料,并内化为促成其发展的动力,从而共同创造了东亚古代丰富多彩的文明。

古代中日两国的文化关系是中国居于东亚的核心地位,日本向中国学习,是一种中强日弱的文化格局。

但另一方面,日本文化也表现出了很强的自主性和脱核心化的倾向。

核心与边缘的关系,正是古代中日关系的真实写照,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引用及更改,但是基础还是在与中国的核心。

中华文明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当然日本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二、近代
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东亚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

明治初期日本实行文明开化,从学习中国文化转向学习西方文化。

通过热心学习和引进西方近代文化,并重新整合自己的传统文化,日本文化完成了近代化的转型。

而曾居于文化核心地位的中国却固步自封,在冲击面前表现得被动而又迟缓。

因此,近代以后,古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关系出现了逆转,中国失去了核心的地位,转而开始以日本为师。

在这一文化关系逆转过程中,古代日本文化即孕育的脱核心化倾向最终爆发出来。

这以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和《脱亚论》为代表。

在发表于1875 年的《文明论概略》中,福泽把西洋文明作为当时人类的最高文明形态,把世分为开化、半开化与野蛮三个层次,日本昔日尊崇的中国落入了半开化国家的行列。

1885 年福泽谕吉又发表《脱亚论》,宣言日本为了发展,必须与“东方之恶友”中国和朝鲜断交,实行“脱亚入欧”。

随着甲午战争清朝失败后,日本对中国文化的蔑视进一步蔓延开来。

从古代到近代中日两国文化关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古代中国高居于文化的核心地位,近代以后中日文化关系在出现逆转的同时,日本开始追求东亚盟
主地位。

也就是说从古代到近代,中日文化关系的特点是始终缺乏文化关系的对等性。

当然古代的中国和日本的“内核与外缘”的文化格局是因为两国文化的巨大落差而自然形成的,到近代则同时伴随着日本对外侵略的强制性色彩。

三、当代
战后,中日两国文化关系呈现了新的特点。

两国在经历了短暂的隔绝之后,在平等的关系上开始了新的文化交流。

特别是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初,大规模地学习日本先进的管理制度等,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日之间出现了新一轮文化交流的高潮。

但是当高潮退后,特别是冷战格局瓦解,中日两国的共同敌人——前苏联解体后,中日关系进入了“常态期”。

中日文化的差异性与摩擦也表现出来。

可以说,战后中日由于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历程,两国文化还是进一步加深了异质性。

两国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上层建筑。

传统文化的变迁,历史上曾经连系两国的儒家传统文化的变迁,拉大了两国文化的距离。

日本的逐渐西化,而中国则是慢慢去改革。

当代中日文化在实现了平等交流的同时,也由于两国不同的发展道路,而拉大了两国文化的距离。

中国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社会主义大国,不得不承受国际社会的过多质疑和指责。

而日本则因在东亚从来都没有过相似的文化而承受着“孤独”,不得不在脱亚和入亚中徘徊。

中日文化异质性的加深是当代中日文化关系的一个主要特点。

总结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伴随它的是重重阻碍与挫折,中日关系也是如此,从古代的核心与边缘,到近代的关系逆转,乃至今天的日本与中国的差异性,都是发展过程中的一段。

胡锦涛说:“历史是最富哲理的教科书,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而今中日关系经过了“融冰”和“暖春”,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中日关系已经走上正轨。

而我们需要做的是铭记那些屈辱的历史,同时还要擦干眼泪笑着迎接这个可以和我们互惠互利的国家。

日本不愿意正视历史,或者希望历史干脆不存在,中国民众中的反日情绪也相当强烈,这需要审慎对待。

但是,历史并没有消退,历史仍然活在今天。

日本现任主要领导人依然没有放弃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日美两国公然把台湾问题列为日美共同战略目标之一,日本还在教科书问题上,在东海油气田开采、专属经济区划分和钓鱼岛主权问题归属上咄咄逼人,态度强硬,企图逼我让步,并公开阻挠欧盟解除对我军售禁令等,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

(东南早报)日本的不安定因素也像我们敲响警钟,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日本的全盘否定还是用仇恨心去抵制它?拥有正确价值观的人都会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承认的是日本确实比我国发展的快,发展的好,所以更应该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理念去对待他们。

中日关系的现实和前景之间存在不小差异,形势复杂、严峻,而且仍在发展。

中日关系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性挑战,正处在十字路口。

《流动的星星活着》,是叫藤原特异的日本女性所写的回乡纪录。

她带着三个孩子,从中国的东北回到日本的故乡,以一个女性的角度诠释了对战争的看法,和平其实很简单,也是最珍贵,中日关系的和平发展也是历史动人的一章。

我心中开着
您所种的玫瑰花儿
您看,今夜
我一个人等待着
在月光下开着
我心中留着
您的声音
您看,今夜
我俩发誓过的陵丘
星星轻柔地唱着
我心中活着
您飞的北方的天空
您看,今夜
仍在流动着星星(选自日本畅销书《流动的星星活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