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 酶制剂的生产

第2章 酶制剂的生产


LOGO
2.1.4.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美国酶制剂年产值6.25亿美元,食品工业占62%,拓展饲 料工业、洗涤剂工业、化学工业。
LOGO
2.2 酶的发酵技术
LOGO
2.2 酶的发酵技术
利用微生物产酶的优点是: (1) 微生物种类多、酶种丰富,且菌株易诱变,菌种多样。 (2) 微生物生长繁殖快,易提取酶,特别是胞外酶。
从极端环境微生物和不可培养微生物筛选 新酶种
LOGO
嗜热微生物(Thermophiles 60-85 ℃, 超嗜热菌生长温度 85℃以上,105 ℃)。 嗜冷微生物(Psychrophiles -10~0 ℃ )
嗜盐微生物(Halophiles, 含盐32%或5.2%)
嗜酸微生物(Acidophiles,pH2.5) 嗜碱微生物(Alkalophiles, pH 11) 嗜压微生物(Barophiles,1.01×105KPa, 4 ×107KPa)
LOGO
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糖化酶、β-淀粉酶等)生产的 碳氮比一般比蛋白酶生产略高,例如枯草杆菌 TUD127α-淀粉酶生产采用由豆饼粉4 %、玉米粉8 %、 Na2HP04 0.8%、 (NH4)2SO4 0.4%、CaCl2 0.2%组 成的培养基。而在淀粉酶生产中糖化酶生产培养基的
LOGO 第二章 酶的发酵生产
酶源 酶可由动物(如胰蛋白酶、胃蛋白酶)、 植物(如木瓜蛋白酶)和微生物(细菌、 霉菌、酵母)产生,其中工业酶制剂大多 数由微生物发酵法生产。 由于微生物世代时间短,繁殖快、容易培 养和管理,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所以工 业酶制剂大多由微生物发酵产生。
LOGO
产酶微生物的获得
NCIMB (National Collections of Industrial, food
and Marine Bacteria)
LOGO
(2) 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
从与产生目的酶菌种可能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中,采样分离
筛选。 1克土壤中含有 1×108 个微生物,自然界蕴藏着巨 境微生物,不可分离 微生物,绝对厌氧微生物等新的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
LOGO
酶技术与应用课程
第2章 酶制剂的生产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2012年2月 山东青岛
主要内容
LOGO
2.1 国内外酶制剂工业生产及应用现状 2.2 酶的发酵技术 2.3 酶的分离纯化 2.4 酶的剂型与保存
LOGO
2.1国内外酶制剂工业生产及应用现状
LOGO
2.1.1.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
LOGO
免疫学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荧光测定技术, 96孔
LOGO
2.2.2 酶的发酵技术
2.2.2.1 培养基
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是微生物发酵产酶的原料, 主要是碳源、氮源,其次是无机盐、生长因子 和产酶促进剂等。
LOGO
(1)碳源
碳素是构成菌体成分的主要元素,也是细胞贮藏物质和生
产各种代谢产物的骨架,还是菌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的主要 来源。
LOGO
(2)氮源
氮是生物体内各种含氮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核苷
酸、核酸等的组成成分。
酶制剂生产中的氮源主要有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两种, 常用的有机氮源有:豆饼、花生饼、菜籽饼、鱼粉、蛋 白胨、牛肉膏、酵母膏、多肽、氨基酸等;无机氮源有: (NH4)2SO4、NH4Cl、NH4NO3、(NH4)3P04、尿素等。
LOGO
杆菌 杆菌
红弧菌 红弧菌
LOGO
酵母菌
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可产丙酮酸脱羧酶,醇 脱氢酶等。
LOGO
酵母的形态
红酵母的菌落
产酶微生物的分离筛选方法
LOGO
(1) 平板分离(选择性分离筛选平板) (2) 摇瓶逐个检测方法 培养基
细菌:营养肉汤琼脂培养基(pH 7.0,30-37℃) 霉 菌 : 可 用 察 氏 、 土 豆 ( PDA ) 、 麦 汁 琼 脂 培 养 基 (pH5.5, 25~20℃,为了防止霉菌菌落蔓延连成一片,可 加入0.1%去氧胆酸钠、0.1%山梨糖等限制菌落扩散) 放线菌:高氏培养基、甘油精氨酸培养基等,pH6.8~7.0
LOGO
不可培养微生物
用PCR技术从土样中直接扩增DNA,能够 从不可培养的微生物中分离到DNA,并用 作克隆来源,可获得更多种类的酶。
LOGO
链霉菌(Streptomyces)
链霉菌是一种放线菌。菌落呈放射状,有分枝菌丝体,菌 丝直径0.2-1.2μm,G+。 菌丝有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之分,基内菌丝不断裂,气生
猛加拉红(0.001%),不干扰霉菌的生长。
为了抑制酵母的生长,可添加放线菌酮(50mg/ml),不影 响细菌的生长。
LOGO
选择性培养基
用酸性或碱性培养基,可分离耐酸、耐碱微生物; 用添加了高浓度食盐培养基,可分离耐盐微生物; 用添加了高浓度盐或蔗糖的培养基,可分离耐高渗透压的
微生物;
LOGO
(3) 碳氮比 在微生物酶生产培养基中碳源与氮源的比例是。
一般蛋白酶 (包括酸性、中性和碱性蛋白酶) 生产采用 碳氮比低的培养基比较有利,例如黑曲霉3.350酸性蛋 白酶生产采用由豆饼粉3.75 %、玉米粉0.625%、鱼粉 0.625%。NH4Cl 1%、CaCl2 0.5%、Na2HP04 0.2%、 豆饼石灰水解液10%组成的培养基;
津);
美国杰能科公司(Genencor)→98年进入中国,
与无锡合资,控股80%(无锡,2005年杰能科国
际公司被丹尼斯克公司收购);
LOGO
2.1.3. 品种、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30多家600多个品种,应用于18个工业领域。
我国2000年酶制剂产量为30万吨,100家,市场份额仅占
5%,以未经除菌去渣的粗制品粉状酶为主。 国际以液体、颗粒为主。 国内糖化酶、a-淀粉酶、蛋白酶三大类占了97% 我国有7家上市公司介入酶制剂开发生产。
纤维素酶
培养基中的底物 检 测 方 法 LOGO 0.1%~0.5%可溶性淀粉 平板浇注稀碘液,可在 兰色背景显示出明亮的水解圈 干酪素 透明圈 果胶 平板浇注1%溴化十六烷基三甲 铵,未水解的果胶沉淀而形成白 色背景产生果胶酶的菌落周围出 现透明的水解圈 向长菌落的平板培养基上喷洒邻硝 基苯β-D-半乳糖(ONPG),由于 乳糖酶可分解ONPG 而游离出黄色 邻硝基苯,检出产酶菌。 0.3%普鲁兰糖 培养后浇注乙醇,产酶菌株可 产生水解圈 0.5%磷酸膨化纤维 产酶菌落周围形成水解圈
选择性培养基
酵母:用麦汁琼脂培养基(pH4.5~5.5)
LOGO
为了提高菌种分离效率,分离培养基中可添加一定数量的
药剂以抑制干扰微生物的生长。 如为了抑制霉菌的生长,可加入30~50U/ml 制霉菌素、克念 霉素、杀霉素等多烯类抗生素,不妨碍细菌的生长繁殖。 为了抑制细菌的生长,可添加青霉素( 30U/ml )、四环素、
(3) 微生物培养基来源广泛、价格便宜。
(4) 可以采用微电脑等新技术,控制酶发酵生产过程,生 产可连续化、自动化,经济效益高。
(5) 可以利用以基因工程为主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选 育菌种、增加酶产率和开发新酶种。因此,下面将主 要介绍微生物发酵法产酶的一般原理和工艺。
LOGO
2.2.1 产酶微生物 菌种是发酵生产酶的重要条件。 菌种不仅与产酶种类、产量密切相关,而且与发 酵条件、工艺等关系密切。 已经在自然界中发现的酶有数千种,目前投入工 业发酵生产的酶约有50~60种。它们的生产菌种 十分广泛,包括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
(1)从有关菌种保藏机构购买
如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CGMCC,日本大阪发酵研究所IFO ATCC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DSMZ (German Collection of Microorganisms and Cell
Cultures)
JCM (Japan Collection of Microorganisms)
在高温下培养,可筛选耐热、耐高温微生物, 分离芽孢杆菌,可先将样品于80℃加热10-15min,可杀死 不产芽孢微生物后,再进行分离。
LOGO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设计一些肉眼可检测的方法, 如水解透明圈、变色圈等方法,鉴别出产酶菌落。
酶 α-淀粉酶 蛋白酶 果胶酶
乳糖酶
普鲁兰酶
三种方法:
组织提取:木瓜蛋白酶、凝乳蛋白酶 微生物发酵:最大量的来源
化学及生物合成:生物重组
高新技术的应用:酶的修饰、固定化、基因 重组、膜分离技术、冷冻干燥
LOGO
2.1.2. 集中垄断,市场全球化: 规模企业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80多家减少至20多 家,占市场90% 丹麦诺维信novozymes→1978年进入中国(天
根霉(Rhizopus) 毛霉(Mucor) 红曲霉(Monascus)
LOGO
根霉的形态
各种曲霉的菌落
LOGO
细菌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芽孢杆菌(Bacillus)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蛋白酶
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高温α -淀粉酶
菌丝形成孢子链。
可产生葡萄糖异构酶,纤维素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 酶,几丁质酶,青霉素酰化酶等。
LOGO
放线菌的形态
放线菌的菌落
LOGO
霉菌
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 青霉(Penicilliu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