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串讲汇总1、5年内考题要换题型看2、去年考过的题过滤掉不看3、找一套2011年的真题4、名词解释要准确,写出keyword 按大纲写5、简答题精炼写答点别写太多别展开精炼6、论述写答点,然后展开也别写太多A章:2/6/11 简答名词解释大题B章:1/4/8/9/10 单选多选名词解释C章:3/5/7 题非常非常少泰罗制的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挑选和培训第一流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4、采用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激励工人努力工作5、工人和雇主两方面都应当来一次精神革命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以科学工作方法取代经验工作方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8、管理控制中实行例外原则泰罗制的根本贡献:在管理实践和管理问题研究中采用利用观察、记录、调查、试验等手段的近代分析科学方法。
这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科学管理之父”2、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和一般管理理论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法约尔的14条原则:1、劳动分工原则 2、权力与责任对等原则 3、纪律原则 4、统一指挥原则 5、统一领导原则 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 7、员工报酬原则 8、集权原则9、等级系列原则 10、秩序原则 11、公平原则 12、人员稳定原则 13、首创精神原则 14、团结合作原则3、马克思。
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马克思韦伯提出的通常被称为“官僚制、科层制理想的行政理论。
他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
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A、权威的基础B、官僚制的特征C、官僚制的优越性4、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A、霍桑试验:探讨工作环境对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B、工人是社会人工人不只是单纯追求金钱和物质收入的经济人,他们还是有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感情需要,是社会人C、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D、行为科学5、巴纳德的一般组织管理原理A、组织论的管理理论B、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理论C、组织平衡理论管理理论中的主要流派1、管理过程流派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
管理过程流派的开山鼻祖为古典管理时期的法约尔,当代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孔茨。
当代管理过程流派对管理职能的概括是:计划职能组织职能人员配备职能领导职能(含激励)、控制职能。
2、管理科学流派是指管理过程中采用科学方法和数量方法解决问题的主张,侧重分析和说明管理中科学、理性的成分和可数量化的侧面。
可以追溯到泰罗所从事的科学管理运动。
3、组织管理流派:通过揭示组织形成、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探讨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的流派。
巴纳德是组织管理流派的奠基人。
西蒙、马奇、塞尔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
4、行为科学流派:从心里学、社会学角度侧重研究个体需求、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激励、领导方式的流派。
继梅奥的开创性研究后,著名的成果如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麦格雷戈 X理论—Y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利克特的“领导方式”5、经验管理流派6、其他学说和主张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线索1、科学化、理性化线索2、人道主义线索3、管理过程线索4、实证分析线索第二章组织管理原理没总结,记得把黄色的总结了!!!!!!!!!!!!!!!!!!!!!!!!!!!!个体假设的传统看法答:迄今为止,各派管理学家对个体行为做出了几种不同的假设,这些假设依次是:1、经纪人假设,以完全追求私人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经济活动的主体,这种假设认为,人都希望尽量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且位子可以不择手段。
2、社会人假设,指以追求瞒住社会需要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经济活动的主题。
这种假设认为,个人不是单纯的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方面的心里欲望和社会需要3、管理人假设(决策人)是追循令人满意准则进行经济活动的主题。
这种观念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不可能做出最优的决策,而只是在刻意的范围内做出相对令人满意的决策。
复杂人:现实中的个体,实际上是上诉各方面的综合。
他时而按经纪人方式行事,时而表现为一种社会的存在,时而按满意准则行事。
这样的个体可以称之为复杂人个人在组织学习中的特点答:1、个人的学习过程是在欣慰构成中的学习,即在实践中学2、学习的模仿性质3、它有稳定化、定型化的倾向。
两类学习的区别答:1、一类是在无重大环境变化前提下,因循既定方式的、渐进的、积累的、连续的学习;2、一类是党组织面临变革时,与组织变革相伴随的、非连续性的、飞跃的、革新性的学习。
组织学习过程的两个层次答:1、第一层次:是个人层次的学习过程。
个体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与他人的交流、上级的指导和批评、正规学习和训练。
2、第二层次:是组织层次上知识获得的过程。
其中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一是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共有的知识。
二是借助于信息沟通过程和决策过程,使个别的零散的知识加工综合成为系统的知识。
学习和心理能量的相互作用答:基本上来说,学习和心理能量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有较强的相关性。
在一定范围内,心理能量的提高有促进学习过程的作用,单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反而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另外以封面,不同类型的学习行为,对心理能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两者相互作用的两条轨迹:1、学习-信息蓄积-成功-能量改变这个是侧重于个人层次的一条轨迹。
2、学习-信息共有-相互激励-集团能量这个侧重于集团的作用过程正式组织的基本点:答:1、构成正式组织内容的,是人的行为 2、个人所提供的行为或力的相互租用,是正式组织的本质特征。
3、正式组织是个人行为在方法、时间、质和量各方面都经过有意识的调整而体系化的系统。
正式组织的三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非正式组织的特征:答:1、无明确结构、形态,可辨识性差2、非正式组织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协调3、非正式组织侧重于人们相互接触的心里侧面、非理性侧面4、非正式组织中通行的是通过感觉、情感、个性特征等因素的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评个往往是导向因素。
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作用答:1、非正式组织创造正式组织产生的条件 2、非正式组织赋予组织以活力 3、促进信息沟通 4、有助于维持正式组织的凝聚力 5、维护个人完整人格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答:1、正式组织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创造条件 2、正式组织为非正式组织长期存在和发展创造条件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组织的正式侧面与非正式组织的统一答: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是同一组织的两个侧面,互为条件、共存于一个组织当中。
2、只有在两者统一意义上,才能理解组织的本质3、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一体化程度反映组织实际状况。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结合程度,我们称之为组织的一体化程度。
组织内部平衡与哪几种因素直接相关答:1、个人的需求、动机极其标准 2、诱因的分配过程 3、组织的效率管理概念的基本点包括 4点答:1、管理是组织的特殊器官 2、管理的实质是协调 3、管理协调是有意识的协调 4、管理是维持协作延续发展的行为管理的职能 4点答:1、组织目标的设定和转化 2、确立和维持信息沟通信息 3、确保必要的活动 4、领导管理:组织中维持机体写作行为延续发展的有意识的协调行为组织内部平衡:指由单独个体行为到集体化协作行为的环节,个体与组织整体之间的平衡非正式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人无意识地体系化、类型化了的多种心里因素的系统。
心理能量:也叫心理力量,是促使人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主体性,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心理力量。
第三章企业的特征:答:1、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而且是独立的经济组织 2、财产支配关系 3、企业的目的是获得并不断增加盈利 4、企业的只能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有权的基本点:答:1、所有权依照严格的法定方式取得2、所有权具有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四项权能,所有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使其中任何一项权能3、所有权具有排他性,在法律限定的范围之内排除他人对所有权行使过程的干预4、所有权可部分的转让给他人,但处分权只能由所有者行使5、所有者在所有权遭到侵害时,可以诉诸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产权的功能:答:1、私有产权就是把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劝解定给了一个特定的人。
2、在共有产权下,由于共同体内的每一成员都有权平均分享共同体所拥有的权利,共有产权条件下会产生很多内耗、争执,财产关系不明确。
因而从效率角度上来看,共有产权不理想。
3、在国有产权下,权利由国家选择的代理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行使。
因而国有产权条件下也会导致财产权利难以发挥作用。
从效率角度衡量国有产权也不理想。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有哪些答:与传统的私营企业比较,股份有限公司的特征主要有四个方面:资本证券化,有限责任制,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分离,公司账目公开企业的概念:企业是在一定财产关系支配下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行动的经济行为主体,是为了获取利润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独立经济组织。
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
所有权:是指对主体拥有财富这一特定事实给予社会性的认可和保护产权:是一个社会所强制实施的选择一种经济品的使用的权利,是由人们对物的使用所引起的互相认可的一种行为关系私营企业:是指个人企业和在个人企业基础上行程的合作公司、两合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形态。
第四章决策决策人的管理模式的基本假设答:西蒙和马奇在《组织》一书中按照关于人的假设对管理理论做了如下分类:1、机械人模式。
这种模式把组织成员看做是进行一定作业的生产工具-机械2、动机人模式组织成员不是机械而是人,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要求、动机和目的而劳动的。
3、决策人模式组织成员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目的而合理的选择手段的决策者决策:在若干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中做出抉择管理职能中所包含的决策问题答:决策过程4个阶段答:1、收集信息阶段 2、拟定计划阶段 3、选定方案阶段 4、对已选定的方案进行评价决策的准则:要实现“绝对的理性”就是要有三个前提,而这事实上是办不到的。
这三个前提是;1、决策者对可供选择的方案以其未来的后果要“无所知”2、决策者要有无限的估算能力3、决策者的头脑中对各种可能的后果有一个“完全而一贯的优先顺序。
如何区别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答:一个组织的全部活动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例行活动和例外活动。
例行问题是指重复出现的例行公事,如订货、材料出入等。
例外问题是那些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完全清楚、结构上不甚分明的问题。
前者一般有先例可循,有政策和规则可依;后者往往缺乏信息资料,无先例可循,无固定模式,最终解决问题可能需要创新。
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程序化到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从决策的固定程序,每当它们出现时即可按照固定程序进行处理,而不需要再特意处理它们非程序化决策:针对那些新颖、无结构的问题,这类决策又可以称之为“结构不良“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