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文明的产生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的状态。
初始文明则是指史前时代结束后的最初的阶级社会,其创立的过程是由血缘家族、氏族、军事民主制过渡到国家的过程。
初始文明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
初始文明多发源于大河流域,如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夏商文明等。
此外,爱琴文明和印第安文明也是“文明的摇篮”。
由于世界各地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平衡性,世界各地初始文明产生的时间也不一致,有的地区、民族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进入了文明时代,有些地区的部落直到今天仍然处在“野蛮”状态。
【文明产生的标志】文明产生的过程,也就是由“野蛮”到“文明”的过程,就是由血缘家族、氏族、军事民主制过渡到国家的过程。
文明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结果在世界各地的考古发现中有着充分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如印章的出现反映了私有制观念的萌芽,墓葬中陪葬物品的多寡反映了贫富的分化,而以妻妾、奴隶和大量牲畜殉葬则反映了男尊女卑的家长制家庭关系和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阶级的产生。
规划完整的城市和宏伟的宫殿反映了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出现。
传统观点认为,世界上所有最古老的文明都是发源于大河流域,水利灌溉的需要导致了阶级社会的产生。
近些年来,有的学制结合最新的考古学成就,指出农业的发生和城市的出现时文明的起源。
基于此,文明最早不是发生在大河流域,而是在山地或高地边缘。
如两河流域最早出现的城市国家,只是由于后来气候干旱的原因才迁到河谷地带。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最初的农业不是靠人工灌溉而是依靠天然降雨,即使是在河流谷底,兴建大规模的灌溉系统也是文明出现之后的事,因此,人工灌溉并非文明的起因。
文明的特征——人类学者认为:城市中心、由制度保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但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一切特征。
目前学术界比较推崇荷兰学者克鲁克荷恩的判断方法,标准是在三个基本条件中只要具备其中两个,便可以称之为“文明”。
这三个条件都可用实物佐证,而其内容又反映了丰富的社会发展情况。
这三个条件是:(1)在一定区域的聚落中已经有好几个互相联系的、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成真、急诊或城市这一条直接与生产规模和经济水平有关。
有学者估计,以文明产生时的农业生产条件衡量,要保证一个人脱离生产从事脑力劳动或者过不劳而获的生活,从社会整体需要看至少需要集中剥削数十人的劳动,当国家组成时,这些脱离生产的人员必然要数以千百计算,那么被统治的人口至少在数万以上,而几个5000人以上的市镇及其联系的人口总数大约可以与之相当,而且有了好几个这类彼此联系的城镇,不仅说明农工商各行业、私有已较发展以及它们控制下的广大农村,他们之间还会因由隶属关系而出现中心或首要城镇,此处即国家中央机构所在地。
(2)已有独立创造的文字体系或借用部分外族文字而形成的自己的文字。
此条表明此时已经有了较史前时代更为复杂的经济统计、行政管理、文化活动与信息交流,因为文字正是为他们服务的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工具,所以有人说有了文字便有了文明。
(3)已有纪念性的建筑遗迹和进行仪典活动的中心场所。
表明已经存在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集中管理机构和统治阶级。
例如豪华的宫殿反映了国王贵族、祭司等人的活动,高大宏伟的神庙、城防工程以及碉堡、监狱等则是统治人民的象征。
这三个条件的物证,都能够起到一叶知秋的标志性作用,所以规定三者中需要有其二,则是考虑到了各地各族发展的特殊性和古物保存的特殊性、偶然性。
若一次发衡量,就会发现埃及和两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中国、印度和欧洲的克里特稍晚,大约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进入文明时代【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中国夏代开始于-2070年】;拉丁美洲的墨西哥、玛雅和安第斯山区则更晚,时间约在公元前1000左右。
一、金属的使用和社会大分工1、金属的使用1)、铜:土耳其恰约尼遗址7500前,纯铜。
青铜,铜与锡铜石并用(金石并用)—原始社会进入解体2)、铁:-1400年,两河流域,米坦尼。
欧洲,-1000;中国,春秋时期。
2、社会分工1)、第一次社会分工:游牧部落分化——开始出现部落间经常性交换,私有财产最早产生母权制向父权制转变;婚姻形态转变:对偶婚—一夫一妻婚2)、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品生产出现,货币私有制加速发展,商人产生:不事生产,只从事交换的阶级。
氏族内部贫富分化,劳动生产区向个体化——农村公社出现(地缘部分取代血缘)二、从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1、原因:1)、男女在生产中作用的变化引起男子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权势的增大;农业、畜牧业2)、由私有制引起的要求对继承制度的改革;“男子坐褥” “产公制” “ 产翁制”2、父系氏族时期概况1)、生产力水平处在金属器时代:先后开始使用铜器、青铜器和铁器,发生第一次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2)、父系氏族公社的世系按照男子的系统计算,婚姻形态从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3)、父权制家庭公社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4)、氏族首领由男子担任,女子则失去了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三、私有制、国家的产生(一)私有制的产生;(二)阶级的起源;(三)社会大分工在私有制和阶级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四)农村公社;(五)军事民主制与国家的产生(一)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提高及生产关系与之不相适应的结果;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家庭的出现和社会分工、商品交换的发展。
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使社会产品日益增多并且还有剩余,从而使私有制的产生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个体劳动效能的增强使社会劳动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个体家庭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并掌握了生产资料。
这样,以集体劳动和平均分配为特征的原始社会公有制就被私有制取代了。
同时,因生产力提高而出现的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也促进了劳动的个体化,引起了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使财富逐渐积聚于少数人之手,进一步促进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私有制从萌芽到确立的过程开始于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完成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
(二)阶级的起源1、外部途径:氏族部落和个人把外族人变为奴隶,这是阶级起源的最初途径。
部落间的战争为此提供了条件;2、内部途径:父系氏族公社内部分化出富有的剥削者上层,他们转化为氏族贵族,而贫困、负债的下层中的部分人则沦为贵族的依附民和债务奴隶。
(三)社会大分工在私有制和阶级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山大P16⏹劳动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创造了物质前提;⏹分工使生产单位逐渐缩小,氏族的共同生产被瓦解,使个体家庭成为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个体家庭是私有制的外壳;⏹分工引起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导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转变;⏹分工引起产品交换及最初的商品生产,刺激了各家庭间的贫富分化,使氏族的血缘关系走向解体;⏹社会分工造成了个体劳动的可能,个体劳动的直接结果是单独的家庭对生产资料的个体占有,个体劳动和个体经济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源。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后出现了剩余产品,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剩余产品不仅更多,而且出现了商品生产。
这就就分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
集体劳动为个体老动作代替,则成为私有观念必然产生的前提条件。
个体劳动生产个人所有的要求。
首先成为私有财产的是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等,后来是房屋、宅邸田园,最后连土地也变成了私有财产。
在财产有公有转变为私有的过程中,一些氏族首领和家族长利用自己对公共财产的刮泥和支配权,逐步将一部分公共财物占为己有,私有制由此产生了。
随着私有制的产生,阶级也产生了。
第一次上海挥发分工以后,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观念的产生,提供了某些人剥削他人剩余劳动的可能;同时,吸收新的劳动力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的劳动的使用价值也为人们所认识。
于是,战中的俘虏不再被杀死,而是变成奴隶加以役使。
恩格斯说:“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场所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的带来了奴隶制。
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几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这样,人类社会便产生了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两个阶级。
第二次社会法分工以后,剩余产品的积累引起了财产的分化,有权势的人物及其家庭因为占有大量的财物和奴隶而成为富有氏族贵族;而去诠释的任务则陷入贫困的境地。
氏族贵族凭借财势欺压剥削穷人。
这样,“除了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差别意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别”。
这种差别导致了奴隶与奴隶主,穷人与富人,氏族一般成语与氏族贵族之间的斗争。
这种斗争最终导致了氏族公社的解体和国家的产生。
(四)农村公社农村公社产生于父系氏族末期,是从原始社会公有制向阶级社会私有制过渡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农村公社的特征: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公私两重性;地域关系和血缘关系并存;生产单位是个体家庭。
两重性:一方面存在着私有制经济,生产工具、牲畜、农产品、房屋以及防区附近的小块土地都是属于个体家庭的私有财产;另一方面保留着一些公有制的原则,耕地是公有的,顶气氛撇给个价使用,草地、森林、水源等也属于公社所有。
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公有制进一步破坏,农村公社便解体了。
但贼某些地方,农村公社曾以不同的形式继续存在于上古甚至中古社会,例如中世纪修的“马尔克”,15世纪以后俄罗斯的“米尔”等。
(五)军事民主制与国家的产生军事民主制:是氏族制度向国家过渡时期产生的社会管理机关。
它有三个典型机构:军事首领、长老议事会和民众会。
其特点是:战争成为经常性的职业;一方面保留着民主传统,同时出现了军事首领的个人权力。
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国家产生的主要原因如下:(1)它是社会大分工进一步发展,公共职能部门独立化的产物;(2)私有制是国家产生的经济基础;(3)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4)国家是社会人口增加,异族杂居,血缘纽带瓦解的产物,它按地域来组织居民。
国家和氏族组织的基本区别:3点①国家是按照地域划分它的国民的;②国家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③国家的经济体现是捐税。
第四节、史前文化1、科学:1)、地理知识;2)、天文气象知识;3)、数学;4)、医学。
2、文字的萌芽:实物记事、结绳记事、图画文字、象形文字。
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公元前4000年末,西亚赛姆语区,苏美尔人创造。
3、艺术:雕刻、绘画、音乐、舞蹈4、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崇拜自然物,自然现象);灵魂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名词解释】:图腾崇拜: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古老的宗教形态之一,是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是做与本氏族有亲属过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