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说课分析
1、揣摩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
2、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心理。
3、欣赏景物描写,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设计意图: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我借助多媒体导学手 段,让学生一边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芦苇荡、鸭群、 暴风雨),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杜小康在寂 寥环境下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使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 良好阅读习惯。
一 导入新课,直击“孤独”。 二 初读课文,感知“孤独”。 三 跳读课文,理解“孤独”。
四 精读课文,揣摩“孤独”。 五 结合体验,再现“孤独”。 六 作业布置,见证“成长”。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成长是我们每个人所必须经历的阶 段。成长中我们有快乐、有烦恼、有喜悦、有忧愁……当 然我们还能感到凄凉,酸苦,那就是“孤独”。如果每天 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 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我们该如何面对孤独,使生 命更加灿烂,更加丰富多彩。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 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学情分析
B
教材分析 A
孤独之旅
C 教法学法
板书设计 E
D 教学过程
A教材 分析
说教材内容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
《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 读小说。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欣 赏这些小说,要求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 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语言,能 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孤独之旅》节选 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 小康在放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走向成熟、坚强的 成长历程。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 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丰满起来 的。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 广阔的背景。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丰 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 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作品。 2、自主浏览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3、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解决。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篇文章讲
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自己 的想法即可 。
设计意图:能督促学生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九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小说 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阅读课文,掌握疑难生字词,能概括出 文章的主旨大意,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跟随杜小康一 起感受“孤独之旅。 过程和方法目标:具体分析文章的语言文字,品读出色 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杜 小康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梳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 理解“孤独之旅”的涵义,体会其带给我们的精神价值, 鼓励学生要有面对孤独、面对困难,敢于承担、努力奋 斗的勇气。
(1)、你能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吗?
(2)、文章的题目“孤独之旅”有何深刻含义?
(3)、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法,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 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内容,梳理要点,明白 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 借此领会主旨,分析人物形象,体验成长的感受,使教学重点一得以解决, 让学生感悟到这一趟孤独之旅也正是一趟“成长”之旅。
2、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 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具体的学法是:
朗读法—— “教学千法读为本”。让学生自己 朗读语段,品味感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 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结束语: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话
题,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当把它 当成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 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散失的十几只鸭子吗?没 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 有孤独之旅, 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 若你们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 小康,即便在孤独中,也要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 蛋!
重点: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难点:通过环境的描写,对杜小康人物形象的刻画,
体会出:人只有经历过磨难才会真正的长大。
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对 小说的要素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阅读小说 的基本技巧也有所积累。但他们往往被故事 情节所吸引,深入分析语言文字背后的信息 还比较困难,不能准确寻根求源,透视主题。 因此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联系生活实际, 细致品味语言,深刻体会文章内涵,培养学 生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C教法学法
教法 :
点拨法 直观教学法
学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圈点勾画法
1、说教法 我本着启发性的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采用以下教法:
点拨法——通过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并 展开想象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 直接感知人物所处的环境,形象直观,充满趣味。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你从 小说主人公杜小康身上发现了什么?
(2)你有过孤独 的时候吗?结合自 己的实际,请讲述 你孤独的情景和 心理感受。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学生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 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 益启示”。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 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成长,感悟 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短文,注 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